“景区+社区”融合发展搬迁,群众搭上高速发展“快车”——以湖南省安化县茶乡花海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景区+社区”融合发展搬迁,群众搭上高速发展“快车”——以湖南省安化县茶乡花海为例

粟耀辉1 王旭芬2 张蕴之3

1 身份证号 430502199606240027

摘要:景区、社区相伴而行,茶乡花海是湖南省安化县“集中安置区+特色产业”良性运行的一个缩影。脱贫户稳定就业、脱贫成果逐步巩固、茶产业和旅游有机融合和茶乡花海的探索实践正在释放动能和潜力。这种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茶旅景区开发、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模式,让搬迁户搭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

一、背景:

搬出大山天地宽,迁出幸福新生活。安化县龙塘镇茶乡花海社区由原大百龙村、茶乡花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合并而成,于2019年12月正式成立,总面积6.6平方公里,辖2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4025人,其中安置来自全县13个乡镇517户共计2133人,是全省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20年荣获“‘十三五’国家最美搬迁安置点”称号。在脱贫攻坚工作队的帮助下,茶乡花海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

但是,脱贫攻坚不是一帆风顺的,茶乡花海社区当时面临着以下四方面的问题。第一,从政策角度来说,部分群众具有比较浓厚的故土情结,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说服才能促进其对政策的理解,促进搬迁的顺利进行。第二,从经济角度来说,尽管湖南省安化县有十分美丽富饶的自然资源,但长期以来当地没有依托自然资源形成具有辐射力和带动力的产业,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仍然较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产生家人的长期分居等较多社会问题。第三,从文化角度来说,很多当地人只以务农为业,对公共事务缺乏热情,没有可以展现自我能力和实现价值的舞台,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导致的居民向心力与凝聚力的缺乏。

二、项目实施与成效

茶乡花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茶乡花海景区建设项目为搬迁的脱贫户创造了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享受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真正实现了“乡村发展促减贫”。

(一)易地搬迁:

易地搬迁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符合条件和群众自愿原则,加强思想引导,不搞强迫命令,全面摸排搬迁对象,精心制定搬迁规划,合理确定搬迁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稳妥实施。

茶乡花海易地搬迁安置项目于2018年3月正式启动,2019年6月项目建成。社区环境设施配套齐全、水电连通,房屋都进行了基础墙面粉刷和地面铺设,达到入住条件。2019年7月1日-3日,全县组织来自13个乡镇517户2133名脱贫户集中搬迁入住,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搬迁来的脱贫户提供每人25平方米、三人或者六人的户型供现场抽签入住,安置点入住率达到100%。自此,搬迁入住的脱贫户告别了以前因环境恶劣或天灾人祸致贫的境地,在国家、政府、企业和社区多方的积极协同和共同努力下,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二)工作收入:

依托当地美丽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悠久的黑茶产业,茶乡花海景区的建设和运转以及带动的相关产业都为居民提供了工作、增加了收入。在茶乡花海社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项目和举措得到了落实。政策落实、经济提升,人口流失等其他社会问题也同时得到了解决。

茶乡花海社区居民的工作来源、收入提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工作岗位、其他产业和社区工作、景区土地分红、村集体产业分红。

1.项目的建设过程和景区的运营维护,直接带动了当地就业。

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国家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项目和省、县重点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帮扶2052户贫困户,共计8125人。景区运营维护方面,为当地居民共提供就业岗位630个,其中固定员工138人,农民工302人,工程和园林施工临时工190人,其中82人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

2.积极引进产业,并通过社区招聘和培训带动就业。

安化宏远鞋业在安置点设立车间,解决80余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问题。由安化华莱投建的扶贫车间红木家具厂,已完成厂房建设,目前正在装修,预计年内可投产,可解决260余人就业问题。社区成立至今,从安置点居民中招聘社区临时管理人员3名、辅警2名、保洁员3名。社区还举办2场安置点大型专场招聘会,吸引38家企业参加,推送岗位4300余个,吸引周边1700余名劳动力前来咨询应聘,680余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有贫困人口470余人。

3.景区门票分红和土地入股收益,增加了居民收入。

社区和公司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景区将门票收入的百分之十用于村民分红,景区内有土地的村民按照土地面积得到相应的土地租金。社区居民累计获茶乡花海景区门票、土地入股收益分红128.7万元,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

4.集体经济的壮大,增加了居民收入。

社区充分利用土地和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将闲置楼房出租给村内电子厂,收取每年一万元的租金;开设荷花基地,年收入五万余元;开设便民服务超市,年收入两万六千余元。多种多样的集体经济,增加了社区建设能力,提高了村民的收入。除了看得见的直接受益,项目和景区的人流效应还带动了当地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以主要产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居民就地就业的模式下,茶乡花海居民有了稳定的工作、更高的收入。

(三)生活教育:

1.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物质精神全面发展

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住房条件、日常生活的改善。通过各方面的建设完善,茶乡花海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归属感不断提高。他们在享受社区生活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社区生活中。

茶乡花海社区的一位村委阿姨是龙塘村的村民,其旧宅属于危宅并且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孩子上学也受到影响。搬迁之前她是家庭主妇,由于熟悉原村一起搬迁来的人的情况、喜欢走动熟悉社区情况、孩子升学家庭事务减少,被居民推荐在村委任职,处理社区工作,月工资1940元。搬到茶乡花海社区之后,她不仅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还参加了社区工作,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得益于异地搬迁和景区开发以及自身的努力认真,她的工作收入、文化教育方面都有所保障和提高,代表了“景区+社区”融合发展搬迁群众脱贫模式下多方面改善的茶乡花海居民们。

茶乡花海社区持续完善社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率先在全县畅享5G体验。社区学校、卫生室、警务室、便民超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共交通等一应俱全,社区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功能齐全,社区居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62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社区推行“五治”融合发展模式,建立“好商量”联合调解中心、开设道德档案积分超市、开办“五治”夜校等系列创新举措,使得基层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在采访中谈到对当前住房条件是否满意时,居民们为我们讲述了以前住在山里、房屋年久失修且出行不便的情况,对比之下更显示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为每户居民提供30—40平方米的菜地,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让居民能够通过劳动实现部分食物自给自足。社区以现代化的网格制度管理居民,推进管理与自治的有机结合,社区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社区内居民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茶乡花海社区还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先后开展环境清洁、慰问困难群众、法制宣传、消防培训、慰问演出等各类志愿活动100余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社区也积极组织文娱活动,广场舞、山道漫步,文化集会,对唱山歌、打擂茶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2.基础教育全面覆盖,继续教育不断普及

在接受教育方面,国家的相关政策保障了基础教育,社区夜校开办、技能培训等给了居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基础教育方面,国家施行“雨露计划”,学生在享受国家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叠加获得每生1500元/学期的助学补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在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时,会另外获得基金补助。同时政府和社会也通过有效的赞助人平台机制进行一对一帮扶,使孩子能够在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同时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继续教育方面,多方举措共同促进贫困户脱贫。茶乡花海社区成立以来,共组织贫困户进行了月嫂、种植、养殖、家政等多方面技能培训10余场。同时社区还开办“五治”夜校,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2015年,安化县启动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通过网上培训和线下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参与者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学历。县、乡(镇)两级财政承担总学费的90%,学员个人只需负担学费的10%。截至2020年,该计划已培养“农民大学生”1237人,很多农民大学生成为了各村(社区)管理骨干、致富能手,有不少还通过公务员选拔考试担任公职。

社区居民看得见社区的快速发展和良好变化,孩童和成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改善的同时就业有所保障、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精神生活有所丰富。人们有向上的途径和生活的信心,有社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他们的生活正在一步一步变得更好。

三、经验与启示:

茶乡花海社区的建设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完善机制、促进发展与取得成效的过程。

(一)从政策角度来说:

大力培育种养合作社、家庭农场,打造高标准荷花、水稻“致富田”,这样的政策能真正推动居民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性增收,改“输血”为“造血”。同时,当地不断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社区居民累计获茶乡花海景区门票、土地入股收益分红128.7万元,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社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只有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才能确保入驻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致富的拉动作用,避免单纯引进企业,但人民却无法从中获益的困境。

(二)从经济角度来说:

支持鼓励宏远鞋业、木之琳家具帮扶车间,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等企业主体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使得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不仅能够促进居民增收,减少由于家人分居引发的社会问题,还能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一批头脑灵活、能力较强的居民发展产业,为当地留住更多青壮年资源,有效增强党支部力量,加强经济发展活力。此外,要注意在项目营收之外推动居民增收,如梅山汽车主题公园,举办国家级、省级汽车摩托车越野争霸赛,比赛的性质决定了其对当地居民的增收作用有限,但通过农产品销售进入场地,极大了带动了农产品消费,给居民创造了直接的增收。经济发展需要好的产业,更需要好的思路,如何增强产业发展与人民利益的联结需要我们不断思考。

(三)从文化角度来说:

不仅要让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让人们的精气神足起来。众多与土地绑定了半生的人们在社区内找到了参与公共事务、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在网格化管理框架之下,网格长、居民小组组长熟悉每一户居民的情况,让居民虽然“上楼”,但仍能感受到村子中邻里的敦睦与温暖。社区老年协会和文艺队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其中居民自导自演的花鼓戏选段,既促进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来自不同村的村民在社区内实现了文化的再造,形成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茶乡花海社区的独特文化。

(四)从自然角度来说:

茶乡花海在改革中坚持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注重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镇,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真实故事:茶乡花海文艺工作队

茶乡花海文艺工作队队员大多为“茶乡花海”社区的搬迁户,他们因为想在新社区里结交朋友、丰富老年生活而走到一起。他们摆脱传统戏剧的限制,去歌唱新的时代,茶乡花海社区、辛劳的书记、抗击疫情、姐妹游春……字里行间,唱出了乡村崭新的面貌。文艺队现在不仅有政府的支持,更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她们阵列、行进,时而继相念白,时而戏腔齐唱,讲述着曾经的“山乡巨变”。而在她们身后的山河里,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巨变也正萌动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