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结合课程改革创新的高校知识输出方式的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双减”背景下结合课程改革创新的高校知识输出方式的调查研究

沈子昀,谢中宇,胡秀蓉,陈书曼,孙乐瑶,戴家兴,李镓飞,李涛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全面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作为中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起点,是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意义主体的价值呈现,也是实现人性启迪、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的重要方式。随着各地各校为“一校一案”课程改革创新所制订的课后服务方案落地见效,以及高校专业知识输出理念的进一步实施,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不断获得完善。而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让高校专业知识输出更加贴合当前课程改革方针,更好地促进“双减”的有效落实和发展,也帮助中小学缓解“双减”压力,提升高校与社会的对接效果,多角度、多方面地为“双减”更好地落实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双减”;课程改革;高校学生知识输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

在传统教育模式弊端逐渐暴露的背景下,2021年7月,“双减”政策在我国正式出台,有力地打压了严重超过必要程度的不良竞争风气,为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的教育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由于国内短视化和功利化的教育使得学生的个性差异、好奇心和创造性被人为地忽视甚至消解,“双减”的开展有益于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双减”政策的普及和深化,如何快速将 “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现代化学习方式则是当下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而伴随高校专业知识输出理念的发展,利用高校资源帮助中小学更好地落实“双减”的同时,同平台、共资源、高效率地加速课程改革的深化,也将成为新的教育改革激发点。

结合高校专业知识输出,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学生收获少、教师负担重”的“双减”难题,也可以利用高校资源使得课程改革高速化、创新化发展,让高校为“双减”和课程改革的发展全方面赋能。

一、基于“双减”的课程改革现状

(一)“双减”和课程改革的目标

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同时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得“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理念在部分急功近利的学校和家长的功利化追求下化为泡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在这几年陆续提出了多个教学改革方针。其中,比较知名的,便是“双减”和课程改革两个政策。

“双减”和课程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各项基本生存能力之上。而随着高校专业知识输出这一理念的不断扩展和实践,也诞生了新的重点:如何将有限的现有资源,通过大力的创新和再利用,做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的成效。而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则应当从落实课程改革做起。

(二)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课程改革对学校相关场地和设备形成一定的考验,同时大量的课后服务也需要占用教师的体力、精力,很多环境条件较差的中小学没有与政策规划所需相匹配的人力和物力。在落实“双减”和课程改革时,为孩子提供的额外课程会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同时,许多中小学将课程改革“形式化”“模式化”和“绝对化”,导致改革后的课程和改革之前并无二异。

由于教师专业能力知识的限制,仅依靠教师无法为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提供足够的帮助。学生们的多元化需求可能涉及计算机、机械、智能工程、生物、化学等多个专业,中小学教师大多数为文科师范专业,难以满足以上这些中小学生在这些更为感兴趣的领域的求知欲,即使借助互联网资源,也往往因为专业认识不足,仅仅可以提供浅显且不足够的相关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造成“双减”和课程改革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地区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充足,而在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足的地区,这类问题出现的概率便会大大降低。因此,加速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再创造可以帮助中小学更好地落实“双减”和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下高校专业知识输出的情况分析

“高校专业知识输出”指的是高校凭借其在多个领域的专业性,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向社会进行传播或实践的一个社会实践。近几年,高校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手段、检测教学效果、分析准确学情、完成课堂任务、实现课后拓展等方面,为基础教育起到了巨大作用,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来讲,高校专业知识输出助力“双减”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来实现的。但是这些方式往往片面化、任务化,也缺少专业化、知识化,不能直接用于“双减”和课程改革之中。对于基于“双减”的课程改革来说,如何将较为枯燥的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课后实践知识,同时又不失其专业性,将是一大难点。而高校专业知识输出则为其的实现提供了帮助:在“双减”的大背景下,高校在校生可以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小学提供帮助。高校足够多的专业提供了足够多的方向,也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目标化、个性化发展。

课程改革对教育事业来说不仅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场对教育观念、教学管理、教师技能、教学体系、学校资源、学生思想的整体变革。而高校仍然也会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相关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发展,高校也应当做出顺应新趋势的变化,高校专业知识输出的方式也应当做出更新和改变。

三、结合课程改革的高校知识输出方式

“双减”中提到,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了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培养与其终身发展相适应的能力是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而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专业知识输出也应当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的意识为主要任务,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智囊团”合作教学,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高校专业知识输出的主要阵地在于学生。学生的长期志愿对接活动将有助于“双减”下课程改革的开展。引高校学生进入中小学课堂时,让高校学生和带队教师组织形成一个“智囊团”,为日常教学提供支持。我国高校资源储备丰富,其学生能够相对容易地接触到这些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将资源带入中小学中。通过高校专业知识输出,组织有不同专业背景的高校学生,用高校知识带动基础知识教育,让中小学和各大高校联动,不仅有利于让高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能够提升课程改革下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二)“菜单式”自主学习,充分应用兴趣学习

“双减”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其目的不只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发掘、发展其创造力与想象力,而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多元化发展。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不同,特长也不尽相同,引入高校学生能够实现丰富度这一领域的极大突破。借助高校学生专业的多样性,中小学可以和高校学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拓展类课程,涵盖更多的领域,由高校学生分块帮管,使得中小学生拥有“菜单式”选课的条件,实现“以兴趣得成长”。

基金项目:绍兴文理学院2021年校级学生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