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芬”形象的东传与秦汉时期“翼兽”形象的关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格里芬”形象的东传与秦汉时期“翼兽”形象的关联

陈心池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   西安710065

摘要:在中国境内出土的不少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上,甚至神话传说中都曾出现过一种兽身带翼的类似“格里芬”的动物形象,但在中华文化的认知中,这种带翼神兽似乎很难找到真正的源头。这种形象仿佛突然凭空出现又迅猛发展,并且在中原认知中是否能飞翔似乎与是否拥有翅膀并没有太过紧密的联系。因此是否能猜测、推断并证明秦汉时期这种“翼兽”形象的出现是于“格里芬”的东传有关?

关键词:格里芬 翼兽 斯基泰 秦汉

1974年位于中国河北平山县的战国时期中山国陵墓墓出土了一些明显带有草原风格的器物,其中有一种错银双翼神兽。这种带翼神兽的造型在不少战国到秦汉的遗址发掘中都有发掘,但这样的“翼兽”形象在中原的本土文化中并不存在,但与中亚各文化中的“格里芬”形象有极大的相似点,所以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性:中国境内出现的同时具有中原工艺与中亚格里芬形象特点的“翼兽” ,是格里芬形象的东传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之后的产物?

  一、草原格里芬

  格里芬的形象最早的出处不可考,但也不影响对造型向东亚地区传播的研究。在欧亚草原的斯基泰文化中,格里芬的形象大量地出现。斯基泰王朝大约经历了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到公元前三世纪这几百年的历史,而斯基泰人在欧亚大草原的活跃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格里芬的形象从黑海以及中亚等地区传入欧亚草原,融入了斯基泰艺术文化。格里芬是一种想象的有翼神兽,其艺术形象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地带。因为所涉及的文明多、流传演变时间久,格里芬拥有很多种不同的形象。

  斯基泰艺术中的格里芬有很多个种类,光头部造型就有众多不同种类。如今最被熟知的鹰型格里芬一般为鹰首狮身的形象,也就是最常见的带翼狮子形象。有些鹰首格里芬的形象会较为省略地狮子的躯干部分,重点突出鹰首和两只前爪,而这种格里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弯勾一般的鹰嘴。还有一种狮型格里芬,主要特点书狮子的头、山羊的角以及一对翅膀(图2),一些狮型格里芬任然具有鹰一般的弯勾型吻部。除去这两种最常见的格里芬形态,还有鹿型、马型、狗型甚至鱼型格里芬。

但即便格里芬形象再怎样千变万化,通过观察斯基泰文化不同的格里芬形象可以发现,无论是哪种形象的格里芬,都有两个仿佛程式化般一成不变的共同元素——鹰和走兽,这两个共同元素的表现方式除去千变万化的兽首形象中唯一较为稳定不变的鹰勾吻部,就是一样代表鹰的翅膀和代表狮子的矫健的四肢。这样的特点可能与斯基泰文化是典型的草原文化有关——鹰是草原飞禽的强者、狮子是草原走兽的强者,于是草原最早的原住民那将二者的长处相结合,创造出了格里芬,并奉之为神明。斯基泰文明地区生产黄金,所以天地间无所不能的格里芬就成为了斯基泰文化中黄金的守护神,更顺理成章地大量出现在中亚文明的黄金饰品上。

  二、中原“翼兽” 

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于带翼神兽相关的器物也正好是春秋时期的翼兽形盉,也叫“龙提梁凤钮青铜盉”(图3)。虽然叫“龙提梁凤钮”,但“龙”与“凤”的元素只是这件青铜器中很小的额一个部分,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其器身的形制。 青铜盉的器身是圆润的椭圆,很像哺乳动物的身躯,身躯上还铸有阴刻与浅浮雕相结合的翅膀图案,底座类似狮子四条腿,头部的流做成了拥有尖而弯曲的喙的鹰首,盉的尾部类似鸟尾,青铜盉的整体形象酷似一只鹰首狮身鸟尾的有翼怪兽。这种有翼兽形的青铜器在夏代、商代直至西周时期都没有记载也没有实物出土,可以初步断定:这种翼兽的形制并不是中国传统的青铜器母题,似乎更像是凭空出现的,因此有很大可能是一泓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翼兽形象还有很多,翼龙、翼虎等形象不胜枚举。以翼龙形象为例,翼龙是在传统龙的形象上加入了鸟类的翅膀而形成了带翅膀的龙的形象。例如立鹤方壶(图4)的腰腹中部所装饰的有翼神兽(龙),其壶身略呈方体,腹部装饰了蟠龙纹,壶体的四面还用圆雕的形式各装饰有一只神兽,神兽的身躯酷似龙,有四足,回首蜿蜒攀附在壶的腹部,兽角向后大幅度地弯曲,前后双足对应的身躯有长须,尾部向上蜷曲,身体中段从前足和肩膀的连接处长出明显的翅膀;又比如春秋中期的青铜镈及龙噬兽编纽,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的怪兽形器座......区别于西方有明显蜥蜴特点的恶龙,中国的翼龙保持了传统的蛇身特点,虽然经常表现其四足攀附的状态,但蜷曲的身体、飞扬的龙须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在中原文化中龙能够借助云雨腾飞的在传统认知。

  实这一点也恰恰证明了翼兽的外来属性,中原文化传统认知中的龙明明具有神通可以无翼而腾飞,但偏偏在艺术创作中为其增添了似乎多余的翅膀,这反倒削弱了龙的“神性”,所以可以推断“为神兽添翼”这一艺术处理在当时的艺术家看来,“添翼”也并不一定是为了使之拥有飞翔的能力而更偏向于增添其神性的一种举措,因此可以猜测,当时确实有一种文化影响了中原地区,并且这种文化中有一种文化符号给中原文明带来了对于羽翼的崇拜思想。

这些中原地区的翼兽形象具有共同的特点——同时具有陆地猛兽的四足及躯干以及鸟类的翅膀,即使是传统的中国龙的形象,也多有艺术化处理,这些带翼的龙反而比中原文化中传统的无翼却能腾云驾雾的龙有更多的使用四足攀附的形象刻画。很明显,这也是“格里芬”形象中两个最明显的特点。因此,将两者文化中的两种带翼神兽的形象相比较,能很明显地看出由青铜盉到立鹤方壶、龙噬首,都与“格里芬”有很高的相似度,并且随着中原翼兽的演变与发展,有关其形象的艺术创作,由单纯好奇的单纯的借鉴、模仿,仅仅依样画瓢地模仿整体的格里芬形象,到吸收、融合其文化符号的内涵及寓意,将飞禽与走兽的特点结合在同一个动物形象中;从小而无羽的古拙地表现翅膀,到真正理解其有关鸟类羽翼崇拜的内涵......中原文化中的翼兽的形象有很明显的对外来文化借鉴、理解、接受、消化的痕迹。结合上文对于羽翼崇拜思想影响的猜测,以及斯基泰文化中的“格里芬”和“人面鸟祭司”的形象,似乎可以推断:早在先秦时期,中亚斯基泰文明就已经和中原文明进行过颇深的文化交流,并且这很有可能就是将“格里芬”形象带入中原的较早的一次文化交流。那是否可以初步断定,在在此之后出现的秦汉时期“翼兽”形象与“格里芬”形象的东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时间的对应与先后

根据史料推断,斯基泰人作为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活跃的时期,是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说,斯基泰人活跃在欧亚大草原并且大量使用格里芬造型的这段时期正好对应了我国的东周至春秋战国,这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中原翼兽原始形象的时间段。

要证明“格里芬”影响、的痕迹在出现中原的时间早于中原“翼兽”形象大量出现的秦汉时期,就要寻找到在秦汉之前出现的不同于中原传统的艺术形象。中原地区的“有翼”神兽呈体系地大量出现,是在秦汉时期的瓦当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图8)。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青龙瓦当,其中青龙肩部长出一条细长无羽毛的翅膀,除此之外与其他常见的青龙挖洞并没有太大的出入。秦砖汉瓦博物馆陈列的一枚翼虎瓦当(图5),

其中翼虎的翅膀也与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青龙瓦当(图6)中的翅膀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是细长没有羽毛,只在翅膀的中间处加了几条线刻。在同时代甚至更早的朱雀瓦当中,朱雀的翅膀一般带羽或者为旗帜状,相比较翼龙与翼虎抽象的翅膀,与现实中飞禽的翅膀更加贴近。二者相比较,也能从当时创作者的心理上分析出:所谓“翼兽”与天生有翼而能飞的朱雀神鸟,似乎在当时的中原文化的理解中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崇拜体系。

另一个较为典型的翼兽形象是中山王墓出土的一对错金双翼神兽(图7)。这是一对战国时期的镇器,在时间线声明显早于秦汉时期。这件对青铜镇器受到“格里芬”形象影响的痕迹更加明显,其身躯、健壮的四肢、锋利的爪子有明显的陆地食肉动物的特点,但同样在前足与肩的连接处长处了一对翅膀,虽然翅膀细长与大多数“格里芬”的羽翼形象有些出入,但其前端有刻画小的绒毛,后部有并排的三根条状长羽,并且长羽的后端像花瓣一样外翻,这与一间粟特银瓶上的有翼骆驼的翅膀形象极为相似。

除去器物上的图案,秦汉时期所谓的“翼兽”也在文字中出现过,例如“穷奇”与“飞廉”,只不过“穷奇”与“飞廉”在最早的文字记载中更具有人类的特质。《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楚辞·离骚》记载:“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后王逸注:“飞廉,风伯也。”可见这两个“翼兽”形象最早的文字描写也略晚与春秋时期的青铜盉,并且在这些偏早期的文字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二者兽身而带翼的特点,反倒是在战国以后的后世记载中才为它们增添了带翼的属性。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先秦时期,中亚文化,尤其是斯基泰文化,就以及对中原大地上的文化有了不小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艺术图像与文字创作中都有体现。

四、文化交流的证明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不少出土的物品中都有着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非常明显的文化、经贸等交流的痕迹。例如位于云南省晋宁县的石寨山古墓群,出土了一间有翼兽带钩(图9)。这件带钩的有翼兽身躯类似狮子,头部像猴或者狗,肩部有羽翼,尾巴向上卷起,四肢矫健,爪子厚实有力,是典型的中亚地区格里芬的形象。《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又引张宴说:“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带即突厥的革带,因鲜卑人崇拜这种瑞兽,就把它用作本部族的名称,并铸其形于革带上作为装饰。由此可见,此种形制的带钩其本身就是一种外来物,这更加证实了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这件有翼兽带钩是在中原地区出土的西域文明的遗存。

像这样的明显草原文化特征的还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近期南陵出土的一批有明显异域特征的金器(图10-11),一些金饰上印有马、熊等动物形象,还有一些颇具异域风情的纹饰,以及一些金制的当卢。这也更加证实了在战国到汉这一历史时期,中亚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进行过多次的文化、经贸等交流。从南陵出土的这批精美金器可以推断出,最晚在汉代至少有一次可以上升到国家级别的文化碰撞,可以说是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深远的一次文化融合。

  

五、结论与推断

    综上所述,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出土的一些器物上可以推断,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农耕文明就与中亚草原文明或因为通商或因为战争,在文化上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流,并将“格里芬”形象第一次东传到了中原地区,使其与中原农耕文化相结合,并在中原地区不断发展、演变。在形象上,秦汉“翼兽”与“格里芬”有极高的相似度与符号特征;在时间上,秦汉“翼兽”的出现晚于“格里芬”在中原地区的出现时间。因此可以推断:秦汉时期“翼兽”形象与“格里芬”形象有很大的关联,并且极有可能是“格里芬”形象东传后发展演变,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祝佳. 春秋至南北朝(公元前7世纪--公元6世纪)中国有翼神兽类型及演变研究.文献[D]. 浙江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06.01

[2] 王三三. 帕提亚与希腊文化的东渐. [D]. 广东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8.10.05

[3] 赵洋. 中古丝路上文化的传与承 ——以墓葬所见有翼神兽为例. [J].山西 太原: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7.05

[4] 张龙海. 早期欧亚草原翼兽造型探源——以格里芬为主要线索. [J].山东 滨州:滨州学院 人文学院.

[5] 马垚青. 塔里木盆地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研究. [D].兰州大学.2021.5.23.

[6] 郭静云 王鸿洋. 探讨中国翼兽问题之要点. [J].台湾中正大学 中山大学.2019.9.30.

[7] 郭静云 王鸿洋. 从西亚到东亚:翼兽形象之原义及本土化. [J].台湾中正大学中山 中山大学.2019.7.22.         

[8] 高菲. 丝绸之路艺术中的中国“狮型翼兽”造型探源. [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