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前测为数学课堂增效添辉——例谈“前测问卷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双减之下前测为数学课堂增效添辉——例谈“前测问卷调查分析”

徐叶枫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白姆乡中心小学 

【摘要】双减来了,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越来越明显。随着教师的引领、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反复的实践打磨中,我对课堂前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收获颇多。

【关键词】教学前测 了解学情 知识起点 精准教学

案例一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前测活动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用“割补”法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学会推导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根据这一理念,将前测重心放在“学生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及知识经验承担这样的课程”的观测上。由此提出问题:

问题一:给平行四边形画一条高。

问题二: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想?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前测,既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储备量,又从侧面看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根据问题一的前测结果,教学预设中的“收集学生多种形式的割补方法”自然就改为“尽可能指导学生探究出多种形式的割补方法”;根据问题二的前测结果,“邻边相乘是否要出现”的问题也有了答案,既然班内确实有这么多学生存在理解误区,那么就应该在课堂中去解决,所以把“为什么不是邻边相乘”的知识作为本节课另一个探究的要点。

问题三:如果让你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会选择下列的哪些工具?

从数据表明,较多学生选择尺子和方格纸,这些都是以前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工具,可以看出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习新知的能力比较强,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剪刀这一工具。虽然只是简单地选择工具,它暴露出的问题却不简单,没选择剪刀也就说明学生没有“割补”的经验。

通过前测的分析结论,我们一致认为起初的理想化的设计理念至少在这个班和初步渗透“割补转化”思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中是无法进行的。根据观测结果,我们改变了原本设定的理念:从学生出发,将探究的要求放低,为“割补转化”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做步步深入的铺垫,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做探索。从后测结果可以看出,依托前测结果而采用的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扎实有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案例二  《运算定律和性质总复习》前测活动

这是一节毕业班的复习课。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这些既熟悉又千头万绪的知识点都抱着“已经懂了”的心态,在他们心中,总复习只是不停做题的无聊过程。怎样的复习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将目标落到实处呢?通过前测,我们把握住了课的设计主线。

问题一:请你写出有关运算定律和性质的字母表达式。

我们发现,学生都将减法和除法性质的字母表达式落写。通过访谈,这些学生的关注点在定律上,而性质这个名词不是很熟悉。有了这样的了解,总复习预设中,就要格外注意对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的这一知识得以完善。

问题二:《运算定律和性质》中,你最希望老师怎样整理和复习这块知识?

学生希望能针对错误做练习和分析错例的都超过了一半的人数,希望进一步得到技巧上的指导也不在少数。

问题三:你在简便计算中哪类题型最容易出错?

结果表明:有61.9%的学生认为带着小数或分数的简算最容易出错,不会拆项的占50%,可见数据的干扰是学生简算中的障碍;而乘法分配律、减法除法运算性质紧随其后,不容忽视。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听到了来自学生的心声:

1.学生普遍认为这块知识有自己的弱项,希望老师能着重梳理和复习,特别是对干扰数据的分析指导更是学生的迫切愿望。

2.复习的形式最好是针对自己的错例进行分析和反思;

3.比较反感题海战术,更愿意做一些量身打造的专项练习。

学生真正关注的才是我们课堂所要实施的,根据学生的意愿,我们将这节课预设为:以学生的错例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从分析他人错例、自己错例中有所得。

要以错例为主线,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各种错例,使35分钟的课堂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设计了以下简便计算练习题:

(1)4.4×25                (2)103+(28+97)+72

(3)35÷1.25÷0.8          (4)  ×0.75 + 0.8×

(5)15.7-(5.7+9.5)      (6)99×

检测题量很少,但涵盖面比较广,涉及: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拆项的运用、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最后一题则是考察学生是否会根据实际数据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通过对学生错例的统计分析,我拿到了宝贵的错例资源和典型素材。比起教师的给予填灌,来得真实有效的多。让我们的课堂极大地浓缩了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将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案例反思】

通过实践活动,我对前测在教学活动的重要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学前测是一项由教师组织设计,以学生为对象的测试工作。其目的是了解学情,找到最近发展区,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

1.前测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

我们常说“备课先备学生”,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的自我判断为设计的主体,不管是课堂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练习设计,教师们通常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通过平时的观察,对学生思维优差的大致了解作为备课的基础来进行,缺少对学生了解某个知识点的精确把握。即便是教师进行了分层设计,由于没有对学生真实情况的分析和把握,这种分层次的实效也大打折扣。前测活动的开展为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前测问题,然后分析学生的解决情况,这样可以从中更精准地了解到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和经验积累,及时改变预设的情景和提供的素材,找准问题设计的生长点,使课堂提问更为有效。

2. 前测可以更精准地确定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把握方向。

教师备课时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大都仰赖于教参和参考教案,往往会出现:预设了很好的教学流程,把握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可是学生的练习却不尽如人意。殊不知,参考得来的重难点并不一定是这个班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比起光凭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借助参考得出的设想,前测所带来的信息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为科学。根据这样的信息所预设的课堂,效果自然会进一步提升。

3. 前测可以丰富教学的资源,为教学拓展提供素材。

我们教学中的资源素材所搜集的途径很多,来自教材、参考书、日常生活等

等。但往往会忽略来自学生的资源,如:学生准备接受新知时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时的错误方法或典型解法。这样的资源又如何得来呢?通过实践,我发现前测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教学中宝贵的资源,在教学时加以利用,课堂将变得更为轻松有效。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的主战场,前测给教师提供了正确的学情,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使用教学方法、设计作业提供了依据,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研;前测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6)36 

2.毕竞 王虎;关注教学前测,找准教学起点[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8(3)7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