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建设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建设探析

姓名:彭英

署名单位:武汉文理学院 邮编:430345

摘要:新时代下,党和中央高度重视国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强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是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改革方向。高校的思政课形式应当紧密结合三全育人政策形成协同效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思政课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政课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特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完善思政课建设的体系。本文作者就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带来帮助。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高校;思政课建设

高校开展思政课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理念的主要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关键课程。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发挥思政课建设的优势,上好理论课,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当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角度提高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探赜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含义

思政科一体化,顾名思义,是指各年级学段的思政课应当形成统一教学整体,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时刻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开展层次性,目标性,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的教学措施,从横向,纵向等多个角度规划思政课一体化的落实路径。纵向角度应当从思政课的内容入手,制定目标,筛选内容,解读教材,强化队伍,横向则是指关注思政课程教学的拓展,例如发挥家校社育人合力或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等。只有发挥一切可发挥的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才能使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可能。

(二)推荐“一体化”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建设遵循思政课一体化原则,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的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既符合思政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同时也符合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标准。高校管理者应当立足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做好宏观顶层设计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微观高校阶段区别的界定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高校接受教育期间感受到精彩纷呈的思政课程,同时还能够让思政课程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培养,真正体现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思政课一体化具有凸显国家意志的重要作用,同时更是思政课教师开展理论讲解的基本原则,对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一政策的落实,需要每一个高校管理者根据高校自身发展情况,科学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整体规划,但同时,每个阶段也要凸显作为成果。

二、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具有高度战略价值,更是新时代下社会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毕业之后要参与工作,参与社会建设,因此在高校受教育期间关注思政水平的提升已经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一)是贯彻党新时代教育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度越来越大,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高校中的思政教育也在向着深层次化发展。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每一个思政教师都应当将其作为一项工程进行,同时始终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双重原则,做到守正和创新。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也要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党的最先进的关于教育的理念约束教学行为,不断为国家培养忠诚党,拥护党,热爱国家事业的年轻人,同时,最大程度挖掘每一个高校学生的潜力。

(二)是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必然选择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出之后,使用思政课程实现育人成果已经被推向另一个高潮。思政课程有着为党培育人才,为国家培育人才,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责任,从目标上来讲,我国各级各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目标有着高度一致性,因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贯穿在学生成长和学习的任何阶段,让学生持续沐浴在系统的,完善的,整体的思政课程体系中,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高校各个学段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也应当打通渠道,将思政课程的功能互相补充,结构设置得更加合理,同时,还要有效结合家庭,社会,社区,政府等各方面能力和资源的作用,从而有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三)是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以接受知识取得高分为主,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分低能的人才在社会上也难以立足。为此,国家开始加大对教育课程的改革力度,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时刻以满足社会企业需求为主。而在此期间,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开始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做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帮助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同时还会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保证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全面发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也会有效遵循高校课堂建设的层次性,梯度性,递进性的教育原则,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和学习需求也会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有效凸显。

(四)是提升思政教师队伍质量的需要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离不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全力践行。成长在新时代下的思政课教师,自身也应当意识到职业素养和执教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管理者也应当及时补充优秀思政教师,重视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大力提升整个思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这样能够凸显高校育人意志,并且还能够使高校持续发展。各年级阶段的思政课教师也要借助教研,学习,交流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思政课高效化作为常态工作发展。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首先,高校管理者应当意识到,思政课管理机制应当统筹规划,这是由于高校思政课本身处在高等教育地位,与中小学思政课具有很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高校思政课的建设由管理部门负责,但由于管理部门会分设各种其他部门,在受到人员的理解,工作人员的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会使得思政课管理机制统筹出现问题。例如,在开发教材时,只停留在某一时段,教材内容出现重复,目标不清晰等各种弊端。在体系设计中,并没有凸显教材最大的优势。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也应当同步优化。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很多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成绩提升,并没有重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还会出现思政课被其他课程侵占的现象。而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当重视思政课教学成果,同时也要将思政课与文化课放在同样的位置,教育部门在制定课程评价体系以及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时,也要重视对思政课的评价,真正发挥体系的引导作用,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持续增强,但一些高校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保障机制并没有凸显上述目标。

(二)高校思政课建设横向角度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向不一致,且育人合力没有有效发挥。很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做好思政课的建设工作属于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与家庭和社会无关,这样狭隘的理解也会阻碍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具体实施。从某种程度上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若采取的教学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很难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学校思政课教师虽然能够给学生传授各种社会道德,家庭观念,但家庭在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却并没有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且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错误思想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并且也会阻碍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成果。其次,高校内思政课程的开展与其他科目过渡分离。课程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高校内的思政课程也要与学科教学互相融合,但通过观察一些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可发现,思政课教师只关注自己教授的科目质量,并没有和其他学科教师增强沟通,增强交流,为学生展示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策略

(一)建立并健全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制度以及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国家立法部门应当根据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要求,在教育法规中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这样可以保障高校内思政课程的专属地位。同时也要对国家机关,学校,家庭,社会在思政课中所发挥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这样能够让思政课落实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政府教育部门也要发挥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单位在选择人才时避免出现只重分数,不重素养的现象。只有让整个社会形成重视思政课的氛围,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才能更加顺畅。其次,要重视建立思政课一体化的保障制度,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首先应当建立德育和智育的管理部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并明确部门主要职责,做好岗位分配和人员职责划分工作。高校管理者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当加强沟通,通过共享信息,明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落实思政课建设一体化中的相关责任,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精细划分,保证高校思政课一体化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家校舍合力,保障横向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家校社合力的构建应当明确各成员的主要职责。例如,学校思政课在言传身教中有着较大优势,家庭教育中在身教中有着较大优势,而社会教育则在情景化教育中有着较大优势。明确优势之后,就可以设置明确的育人目标和育人内容,首先应当从高校作为中心点向家庭进行辐射,思政课教师应当与各班辅导员联合起来,与学生家长增强沟通,增强交流,为学生搭建更好的思政课学习平台,使家庭也能够重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一定的思政教育。班级辅导员也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共同建立家长委员会,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等,定期分享一些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内容,必要的时候通过家访关注思政课的落实情况。另外,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也应当本着开放性原则,例如可以鼓励社会相关人员积极参与高校内的思政课建设,邀请家长参与到高校内思政课活动,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献计献策。社会也应当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提供各种教育基地支持,使学生能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践行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其次,高校管理者也应当采取必要的教师评价制度,促使思政课教师将教学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有效发挥评价的约束作用。例如,可以在高校内部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性教学活动,所有科目的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该活动并进行交流,整合资源,分享信息,思政课的系统性,实用性,整体性的优势更加凸显。

(三)打造一支忠诚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高校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高校内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各地方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教育部门以及高校都应当明确思政课程教学的目标以及底线,真正采取有效措施抓出实效。第一,不断充实教师队伍,高校在选聘思政课教师时,就应当提高门槛,确保每一个教师都能够符合高校育人目标的要求,并具有扎实的思政课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教学能力,避免思政课教师出现德不配位现象。第二,高校管理者要重视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不断促进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可以借助各种培训,学习,讲座等形式,狠抓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质,使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能够形成重视思政课效果的意识。第三,各年级思政课教师应当规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时间,探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佳路径,通过改善传统教学方法,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思政课建设的优势。

(四)立足使命基础,持续优化思政课程教学目标

高校内部每一个思政教师都应当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并以此为基础设置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思政课的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和持续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师专业的引导下,提高综合素养,并真正成为能够担当起复兴中华民族伟大重任的合格人才。首先,高校应当明确自身的政治立场,对高校内部各个年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进行设定,在目标中既要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同时也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育中,始终形成拥护党,热爱党的良好情怀。其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高校内每一个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规律中有着不同的特征,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思政课程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学科教学特点,科学设定年级教学目标。最后,要始终做到尊重规律。在讲授思政课程时也要时刻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避免出现衔接性或持续性不足的问题。只有从理论讲解变成价值观念养成,才能体现思政课程的有效性。关于教材内容的使用,应当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带头,组织各类专家,各类学者和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师形成专业队伍,重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筛选内容,拓展资源,使教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这样也能够避免不同学段课程教学内容出现断层问题。

(五)重视不同主体关于思政教育的沟通机制建立工作

高校内部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应当重视不同主体的沟通机制保障,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起主要的协同沟通机制,然后由非行政性的部门联合进行沟通,这样可以保障整个高校内师资一体化,备课一体化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完善行政主导的沟通机制,例如,各地方党委,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部门认真解读国家颁发的各类教育政策,并领会精神,确保精神辐射范围达到最大。这样能够使所有主体达成共识,保障思政课程教育效果。其次,高校内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由教师教研机制的保障,高校管理者可以组织所有思政课教师共同进行各类教学切磋,培训提升工作,使思政课建设达到常态化发展。同时,高校也应当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为教师的提升提供更多帮助。最后,地方政府应当重视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各种课题研讨活动,增加各种教育成果。教育部门也可以通过项目委托的形式,让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有更多机会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总结

综上所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带来更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更多挑战。每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当明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的相关内容,并与日常工作互相融合,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保障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中,并借助教师专业的引导环境的熏陶,学校的鼓励,对各种思政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李鹏飞.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34(8):3.

[2]冯丕红. \"3B\"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究[J]. 学理论, 2019, 000(007):199-201.

[3]李博, 陈栋. 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挑战与改进[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 000(009):75-79.

[4]张帆.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J]. 国际教育论坛, 2021, 3(1):1-2.

[5]谷松岭, 安家兴. 高校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 44(4):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