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歌》音乐分析与演唱技巧探索——以不同作曲版本的对比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越人歌》音乐分析与演唱技巧探索——以不同作曲版本的对比为例

万珂雯

鄂州职业大学  436000

摘 要《越人歌》是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流传于鄂州一带的最早的民歌。其艺术水平极高,和楚国的其它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作曲家谭盾、刘青的《越人歌》以两种不同的视角诉说着同一个主题。虽然在音乐特征与演唱技巧上各有不同,但都以作者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呈现了最唯美的意境,完美地诠释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越人歌》的创作背景出发,对这两个版本的歌曲从音乐特征与演唱技巧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力图以全方位的特征对比来明晰两首同词异曲作品的独有意蕴。

关键词:《越人歌》 音乐分析  演唱技巧  对比

基金项目:鄂州职业大学吴都文化科研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越人歌》是春秋时期流传的民歌,表达了一种跨越阶级的爱慕情感,其创作的艺术源头始于一个民间故事:越女与自己倾慕已久的鄂君子皙在湖面上同游,为了表达自己炽热的情感,越女拥楫而歌,其优美的歌声打动了鄂君子皙的内心,于是鄂君子皙找人将越女的歌译成了楚语,它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将古越语翻译成楚语),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生活情状,表达了对跨越阶级的爱情的向往。该词在现代社会也受到了各类型作曲家的青睐,最有代表且风格差异较大的主要有2006年谭盾创作的电影音乐插曲《越人歌》与刘青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本文正是基于两首作品的风格性差异,从音乐分析与演唱技巧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力图以全方位的特征对比来明晰两首同词异曲作品的独有意蕴。

1 音乐特征的对比

    谭盾电影音乐版本与刘青古诗词艺术歌曲版本的《越人歌》,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开始就有着完全不同的乐思,谭盾创作该曲是为了配合电影《夜宴》,其音乐特征偏向于对电影故事情节的烘托;而刘青将这首译诗作为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的雏形,力图打造出适合专业歌手演唱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创作方向,同词异曲的《越人歌》就有着鲜明的特征对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1 音乐创作背景的差异

一个意在电影和一个意在诗歌的《越人歌》,他们的创作背景有着天壤之别。谭盾在创作《越人歌》曲调时对音乐的定位就是电影《夜宴》的编配音乐,既为编配就要处处以电影情节为服务主体,以音乐来烘托特定的电影场景,从而增强电影故事情节的气氛。在《夜宴》中,谭盾创作的歌曲《越人歌》由腾格尔演唱片头,周迅演唱片中插曲,目的是在合适的场景中以不同音色的人声来增加电影的画面冲击感。比如电影的开场,腾格尔以低沉又凄婉的歌声配合着空灵的古琴伴奏,推出了一个身穿孝服着白色面具的舞者,以呆滞的表情和迟缓的舞姿表露惊悚之情的画面,音乐的行进瞬间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顺势把电影主题做了很好的烘托,为之后展现朝廷中夺位的纷乱局面埋下了很好的音乐情绪伏笔。之后随着剧情的逐步展开,《越人歌》又以心怀仇恨的青女作为音乐情绪的展现点再次呈现,周迅以肝肠寸断满腔怨愤的复杂语气,恰当地展示出心上人被皇帝毒害而又受邀参加宴会为仇人演唱的痛苦心境,歌曲适时地表现出哭腔的音乐行进特征,表现出了电影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1.2 伴奏配器的差异

因为音乐创作背景的不同,谭盾版与刘青版的《越人歌》所选择的伴奏配器有着完全不同的审美需求。谭盾版的伴奏配器要倾向于深沉单调的风格,而刘青版的配器伴奏则要凸显曲调的丰富与优美,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乐器就关系到曲调所呈现出的综合艺术魅力。

谭盾版的《越人歌》,配器主要选择了单一的古琴,采用了纯人声开端再切换至古琴的方式,以整体较为简单的配器原则安排全曲,单音和长音的表达虽然单调,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电影的情节内容,渲染出凄凉的氛围效果。刘青版的《越人歌》则使用了较为丰富的配器,在乐器的安排上也颇费心思,意图展现出曲调的悠扬婉转。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大胆地采用了中西技巧结合的独特配器方法,在遵循词曲意境的前提下综合表现出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之所长,在曲开头引子部分安排箫和琵琶作为开场的主旋律,再以古筝配合管弦乐作为和声的补充。

2 演唱技巧的对比

《越人歌》的歌词具有诗歌的韵律,歌者在进行演唱时首先要对歌词的节奏与发声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中的强弱变化进行合理安排,使演唱呈现高低起伏的层次感,才能清晰地表现歌曲意境,充分地表达《越人歌》的深层情感。 

   2.1 技巧发挥的差异

为了表达谭盾版《越人歌》的悲凉凄婉与刘青版《越人歌》的优美柔情,演唱中呼吸、发声和共鸣的恰当发挥缺一不可。如谭盾版的越人歌,为了展现凄婉的电影背景,演唱时要气息下沉,采用气声的演唱方式,注重气息“支点”的落位,控制好呼吸的慢与急、浅与深、压力的强与弱。而刘青版的《越人歌》,为了表现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含蓄语境与细腻情感,需要歌者在演唱时呈现出圆润饱满的音色,在演唱时首先感觉到气息吸入胸腹部的扩张感,再用丹田的反作用力支撑形成一个对抗,保持住这种扩张舒展的感觉。在演唱时让气能够在有控制的情况下徐徐地吐出来不能憋气,保持歌唱的稳定性。具体的技巧发挥差异除了上述内容,更有着歌者根据歌曲情绪表达而产生的不同声音表现方式。

   2.2 声音控制的差异

谭盾版《越人歌》作为电影音乐,起到了场景烘托与增加剧情变现力的效果,因此在声音的控制方面主要贯穿哀怨与悲凉的感情基调,节奏抒情缓慢,演唱中常伴有哭腔。如谱例1所示:

曲调采用了较慢的古曲风,以迎合电影开场的特有氛围。前四句的旋律是典型的“鱼咬尾”创作手法。歌曲开始旋律较为平稳,在第二句有一个突然的八度下滑,从高音 D2 滑至 D1 ,目的是在句尾表现出哭腔的演唱方式,以表达歌者的悲凉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旋律线条有了较大的变化,起伏扩张感明显增强,甚至达到了最高音A2 ,并持续保持着这个最高音,以表现歌曲情感的高潮。如谱2所示:

这个歌曲情感的高潮处理结合电影情节来看主要是为了表现出电影中纷乱的朝廷格局,以及身在其中的青女那哀怨与无奈的情绪,从旋律线条的由高到低以及力度记号的逐渐转弱表现女主的无奈叹息。

刘青版的《越人歌》以原诗歌的故事为原型,歌曲由陈述式的诉说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节奏简单曲调进行平稳,采用了传统音乐的“起、承、转、合”式结构安排手法,以G 五声宫调式表现出古曲风。如谱3所示:

歌曲前两句旋律舒缓且节奏平稳,昭示着一个美好的故事开端,以平稳的音乐表达描绘出越女与王子相遇的场景。随着音乐的行进在后来有了“主——属”的旋律走向变化,意在表达越女的心理情感变化,深化对王子的爱慕之情。如谱 4 所示:

整首歌曲的旋律变化虽然不大,但是在旋律线条的走动方向与调式的布局方面还是有着别出心裁之处,例如在之后的和声安排上就遵循着“主——下属——主”的进行方式,从侧面表达出越女下定决心向王子表明心意的情调。

综上所述,两版不同的《越人歌》以两种不同的视角诉说着同一个主题。虽然在音乐特征与演唱技巧上各有不同,但都以作者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呈现了最唯美的意境,完美地诠释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郑由敏.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亦知——浅析谭盾于电影《夜宴》中的音乐创作[J]. 音乐创作,2014,(10):112-113.

[2]郝达.浅谈谭盾电影音乐的审美艺术特征——以《卧虎藏龙》、《英雄》和《夜宴》为例[J]. 当代电影,2014,(05):199-200.

[3]裴娜.电影《夜宴》中的音乐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2,(13):127-128.

[4]凌伟.浅议《夜宴》中的电影音乐——《越人歌》的运用[J].电影文学,2008,(09):155.

作者简介:

万珂雯(1991—),女,汉族,湖北鄂州人,研究生学历,鄂州职业大学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