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朱柳青

深圳市光明实验幼儿园 518107

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开始,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单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教师,孩子最早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这样看来,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家庭环境包括不同的因素:客观条件、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周围环境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正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幼儿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幼儿性格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创造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如此,才能让家庭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幼儿性格;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周围环境

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开始,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单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教师,孩子最早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一说起教育,总以为这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其实,教育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泛的说,凡是有目的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散的,都是教育,而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在教育方面更是有它不可磨灭的作用。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孩子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基本上可以说这三方合力的教育,,成就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家庭教育中,如何影响人的发展,其中重点研究的是家庭教育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中的重要单元,孩子最早接触社会就是通过家庭开始的,孩子们的社会化发展,也是在家庭中起步的,这样看来,父母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最早的老师。

从教育顺序来说,儿童接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这样看来,家庭对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也是深远长久的,是很难被动摇的。有观点认为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还有观点把家庭比作“ 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 ”(叶奕乾[1],2005)。不论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环境氛围、还是家庭的经济条件,这些方面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因而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儿童的人格健全,家庭环境的教育作用应该被重视起来。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较为深刻的、长远的影响。我们采纳西蒙兹、马丁和麦考伯等学者对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的阐释,利用“关爱”和“权威”两个向度可以影响合成四种主要的教养方式类型。这四种教养类型分别是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忽视冷漠型。

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又深入地影响幼儿的发展。有不少研究者认为,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孩子自我成长与适应良好,而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自我认同困难,偏差行为增加。因此,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教养方式,摒弃错误的、消极的教养方式,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父母应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建立起一种亦尊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关注和照顾。这样,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便会然形成。

三、家庭结构变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30年的时间,在这30年当中,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父母外出打工,从偏远地区走向大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比较多的留守儿童,此外经济压力增大,也使得很多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也就是独生子女家庭,离婚率的提高,也出现了很多的单亲家庭,出现这样的家庭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样的情况在短期内也很难得到解决。这些特殊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更值得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处理、解决这些社会的伤疤。

我国学者研究了独生子女的人格特点,发现独生子女有明显的外向不稳定的人格倾向。胆汁质、多血质的独生子女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更显得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但感情容易冲动、注意力不稳定、缺乏忍耐力。

独生子女家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家长的溺爱。 不良的后果,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是家长本身,任何一种家庭都不能说对孩子的发展有利或者有不利,但是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确实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

(一)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孩子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并不是说要对孩子要特别严苛,过分严厉也是不对的。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为前提的。如果“严”得出了格,就会走向反面,为此家长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又有利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岁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后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与父母走得一样快一样远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也应该是合理的,这样的要求对孩子来说,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实现,若要求过高,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二)宽严相济的管理原则

教育孩子应当“宽严相济”。要记住:批评是踩刹车,赏识是踩油门。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弱化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单纯为了惩罚而批评,因此批评要与赏识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很多家长认为批评是教育,赏识不是教育,这是认识误区。

(三)赏识努力而不是聪明原则

比起孩子的聪明来讲,孩子的努力更应该得到父母的赏识,它是孩子后天的应该予以肯定。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却永远需要努力。所以,家长若想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不是赞扬他们聪明,而是鼓励他们刻苦学习

(四)不要进行破坏式批评原则

批评孩子时不要进行破坏式的批评,有些家长常常不注意这些,批评孩子时言语过激,甚至打骂孩子。如:骂孩子“笨得像个猪”,“你看看人家谁谁谁”,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量力而行。

2、给孩子设定目标时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制定短期目标要量力而行,要使孩子“伸手够不到,跳一跳摸得到”。

(六)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帕克 教育心理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鲍姆令特.儿童心理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