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为先 让语文素养落地生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朗读为先 让语文素养落地生根

张明巍

龙沙区民航路小学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朗读能力是小学生理解语言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部编语文教材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以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双线”发展的形式呈现,厘清“双线”关系。探索提升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使朗读能力培养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语文要素;朗读;课后习题

朗读,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读能力是小学生理解语言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义务教育课标课标》对每个不同学段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部编语文教材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以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双线发展的形式呈现,朗读能力的训练贯穿在每一课中。

一、朗读训练在语文要素中的隐性脉络

朗读能力的训练在低年级语文要素中凸显尤为明显。一年上册有两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涉及到朗读,分别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一年下册有五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提到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好长句子”“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读好多个角色对话”。二年下册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从以上语文要素的呈现,可见部编版教材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也能看出教材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是有序的,而且训练思路是清晰、细致、全面的。

二、朗读训练在课后习题中的显性延展

(一)课后习题与语文要素的关系

部编版教材每单元的语文要素,都会在相应单元课文的课后习题中呈现,朗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如此。如:一下三单元语文要素“分角色朗读对话”,在单元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课后题是“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四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好长句子”,《端午粽》和《彩虹》的课后题都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六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课文《要下雨了》课后练习为“朗读课文,说说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再分角色读一读”。

可见,语文要素与课后习题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语文要素更像一个指挥棒,课后习题就像一件件乐器,指挥棒指到哪里,乐器就要演奏相应的乐曲。

元只能留下一点痕迹,要想成为习惯,一定是反复多次训练的。“朗读能力训练”只在低年级语文要素中的有所呈现,虽然中高年级语文要素中对朗读能力的训练只字未提,但课后习题却与之不同,从三上第一篇课文到五年下册最后一篇文章,关于“读”的练习,在课后习题中,总是以“C位”出场,占据着每篇课文的课后第一题。可见,朗读训练在每一语文要素要求的前提下,在课后习题中充分地体现了它的延展性。

三、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有效评价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任何事物的前提都是兴趣,朗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前提是教师是一个好的朗读者,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朗读习惯、朗读节奏对学生是耳濡目染的;其次,评价是激发兴趣有效的手段,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相结合,也可建立朗读激励机制,多正向评价,选择学生优质的朗读品质、朗读习惯进行评价,评价提出的要求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朗读的信心,有朗读的愿望,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厘清要点,有序训练

部编版教材关于朗读的课文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序列和层次。依次整理出朗读能力需要培养的能力有:读正确、读通顺、学习停顿、有感情、学习断句、读长句子、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读好祈使句、读好多角色、注意语气和重音。

要点的厘清只是前提,还需厘清不同年级、不同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以及课后习题的要求,探索适合实际的教学序列。而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与课后习题并不是简单的层层递进,或简单的从属关系,需要深讲教材。以一上教材为例,阅读教学只有4个单元14篇课文,两个单元语文要素涉及朗读:四单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六单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单看两个语文要素,读正确流利在前,读正确通顺在后,??有些不??语文要素发展的层级序列。其实不熟,深入解读文本之后,四单元的课文基本都是篇幅非常短小,内容特别浅显的文章,六单元的课文无论是字、词、句子相对来说都要难较多。课后习题呈现的特点明显,四单元四篇文章课后习题常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只有《秋天》一课加了一条“注意‘一’的不同读音”;六单元课后习题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停顿”,特别是《雨点儿》一课,已经初步开始建立句子的概念了,相应的朗读内容也不简单。

可见,语文要素是根据学生学习只是的难易程度及接受能力而设置的,实践中,根据语文要素、课后习题、教师要有心中有要数,脑中有方法,做到厘清要点,根据实际,架构一条清晰的朗读线索,在学生习得方法的同时,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三)凸显要素,一课一得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中豪曾说:“语文要素的落实,重要的、关键的、核心的是抓起点抓发展性的要素。”“朗读”就是低年级学生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朗读要素的的起点是一年上册,所以,抓好一年级的朗读训练,对学生养成良好朗读习惯至关重要。吴中豪教授还说过:“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教授过多过散,一堂课教师要抓的点太多,如果一堂课学生能够习得一个方法,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语文老师将功德无量”,这也是温儒敏教授教授提及的“一课一得”。

“一课一得”看似容易,真正落实起来不但要了解单位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要根据语文要素,课后习题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秋天》一课是一上四单元前第一篇课文,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此时的学生入学不久,也刚刚学习完汉语拼音,是教说普通话、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养成朗读习惯的最好时机。

《秋天》一课的语文要素是“正确流利地读文”,课后习题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通常的教学,教师在处理这篇文章中,会把目标定位为:1.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2.背诵课文;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诗歌美丽的季节;4.认识自然段,这样的设计,课堂容量大,有读文,有背诵,有看图,有感受秋天,有认识自然段,还有背诵,学生这堂课学得很辛苦,本文的朗读除了几个“一”的读音,还有好几个轻声词。一个儿化音,这都足以让“零基础”入学的孩子学一段时间,再加上小学生第一次接触三个自然段的课文,认识自然段学生也是一个过程,更别说看图,感受秋天了。

通过对单元语文要素“正确流利地读文”及课后习题“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的解读,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为: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2.读好几个“一”的不同读音;3.读好“凉了”“黄了”“那么”“来了”;4.读好“一会儿”儿化音;5.读好词语;6.背诵课文;7.初步认识自然段。这样的目标看似多了好几条,但目标都是指向“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个要素。第5条目标设置的目的是让初步感知读好文章前提是读好词语,至于“背诵课文”这个目标,是在完成2,3,4,5条目标的基础上,再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正音读、学生大声读、教师范读、指名读、教师领读……多种多样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成语的。整节课,就是在正音、读词、试读、教读、范读,每个环节及时评价中完成的。这样的课堂,真正做到了集中所有精力凸显语文要素,由于难度的降低,学生在读中能够体会到胜任感:教师的鼓励、评价,学生体会到了信任感,重要的事通过第一篇课文的学习,学习在心中种下了乐于读文的种子,初步懂得了读好课文前提是“读准音”“读好词”。

《秋天》所在单元一共四篇课文,《秋天》是第一篇课文,后三篇课文继续踏踏实实做好“读准音”“读好词”。在《小小的船》一课,根据课后习题,还可以领试着学读带“的”的短语。“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初步感受断句读的节奏感;《江南》一课,诗歌词语重复的相对多,“鱼戏”“莲叶”共出现5次。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词,在学生有了信心时,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读词诗的节奏,这点不强求,不管学生自己读得如何,教师都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在学生试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听。教师范读,引领学生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再试读。再通过师教读、领读、引读,引领学生感知“通过断句”把课文读流利的方法。

(四)深研要素,合理使用教参

教学中,教师最先依然是《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在编写意图中写的很明确:“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际的建议。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中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等。只是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的基本依据,仅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所以,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合理使用参考书,但不要拘泥于参考书,固守于参考书,很多时候,参考书只有在合理参照、创新使用中才能更大价值发挥参考书的作用。

还以一上为例,教参安排“断句”在认识逗号句号之后,也就是先学句末标点符号停顿,再学句中断句的停顿,而现实教学中,标点内断句在前。句末标点停顿在后,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流利朗读课文,一方面标点内断句停顿时间较短,另一方面,学生视觉认知上,标点内断句视域较窄,学生更容易学习;再有,在情感的培养上,先学标点内断句,首固效应,更有利于学生感知朗读节奏。

再如,《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提出,本单元的教学要继续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现象。这一点提的十分恰当,完全符合单元语文要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单元说明”后续给出的建议是:《比尾巴》一课,要引导学生读好疑问句和陈述句,《青蛙写诗》一课?学生?个角色;《雨点儿》一课,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好角色说话的语气。要知道,“读好问句”“读好多个角色对话”是一下的语文要素,而对“语气”的要求是二下的语文要素“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要素提到的知识注意语气,而不是读好语气。做为一上第二个“课文”单元,参考书中提出的一上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慎重参考。还是回到吴中豪教授的死点。“一堂课中老师们要的太多了”,确实是这样,一堂课要的太多,势必导致“样多、样松”的状态。

再看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前三篇都是“朗读课文”,只有最后一篇《雨点儿》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个“分角色朗读课文”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应该是为一下三单元语文要素“分角色朗读对话”做一期前期的基础,所以,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分角色朗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分好角色,能够知道分角色后应该读哪些句子,并读一读就可以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角色朗读”。所以,教师在使用部编教材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解读要素,依据课后习题,多元吸收专家思想,因地制宜,制定真正适合本校本班的“本土化”教学目标。

“朗读”作为学会说呢过学习最重要的工具、技能,而提升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不是一日之功,只有凸显语文要素,尊重要素编排序列,正确解读要素要点,依据课后练习题,做到日日读,课课练,从低年级入手,夯实朗读基础,逐步养成朗读习惯,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真正让学生的朗读落地。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陈先云。《教师教学用书》一年上册至二年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部编版小学语文要素,http://www.zhihu.con/zwi.doc/1008455122401 102080.知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