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 重塑爱国情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学习传统文化 重塑爱国情怀

赵璐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471000

摘要: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的接受者,能否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 思政教育内容

习主席曾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传统文化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影响。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指出:文运同国运相连,文脉同国脉相连

一.国外的月亮未必比国内圆

经济全球化之势不可阻挡,而与其多元化的文化矛盾日益凸显。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多元化的文化中得以延续,就必须在全球化的情况下抓好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关,把传统文化纳入我们的文化战略。这样不仅能使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能使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全球文化的交流,对我国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度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在很多人眼里外国人似乎高人一等,“同样的事物,国外的就比国内好”。让一些西方文化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随之而来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认为国外各方面都比国内好,从制度到生活、从教育到医疗、从思想到观念,不知不觉这样的思想已根深蒂固。不禁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应该加强文化传播、提升国人民族共同感。但民族文化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基础教育,尤其要把传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从小抓起,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一个国家民众的价值取向得益于日常的引导,而一个国家民众的爱国思想,与学习的历史、传播的文化、引导的观念密不可分。要知道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历史底蕴更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传承。

二.正确的文化价值需要引导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的世俗民风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前几年的洋节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每当节日来临各个商店都会以此为噱头进行营销。尤其一年一度的圣诞节,那样的氛围仿佛不是身在中国,而是西方国家。随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谓的洋节日存在感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其实我国的传统节日比洋节丰富多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冬至、重阳节、腊八节等,这些都是我们传承已久的节日。它们大都融合了我们传统的文化信仰,或多或少地掺杂了个人情感。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传统节日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信念的寄托,更多的是文化和经济的交融,出现了很多文化活动,很好地宣传、强化了人们的道德礼仪习惯。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沉淀,让我国一直都是礼仪之邦,较注重亲情。而每年春节,让忙碌一年的身心得到了放松,真正有时间敞开心扉去和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情感。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真实意义,养成良好的文化自信,更要有强大的文化自觉性,真正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起来,不能因为“洋节日”一时的快感,而丢失几千年的文化。

然而,在古代并没有什么洋节日,没有崇洋媚外。在我们祖先眼中,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古人刚正不阿。清朝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屡次被列强欺负,几次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割地赔款,让国人面对列强有深深的挫败感。越来越多人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抗日战争多达几百万的汉奸也是崇洋媚外事实证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和美帝国主义,中国老百姓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极大鼓舞,当时的国人对外国人普遍没有好感的。1978年邓小平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批外国人来华,大多是些学者科学工作者。由于长期隔绝和海外的歪曲宣传,不少人还是带着几分疑虑,甚至是抱着某些风险准备跨进中国大门的,强烈的好奇心战胜了因对中国陌生产生的疑惑甚至恐惧,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定居,他们喜欢中国的美食、中国的文化,把中国视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精彩纷呈

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在“变化中生存”。文化是一个民族存亡的精神食粮,我们要在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力求焕发出夺目光彩。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思想精髓,虽饱经风雨,但其内在却熠熠生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无需妄自菲薄,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不是哪个国家都能做到的。担当守护传统文化的重任,不断传承。最终在变革中将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在西方文化的碰撞、夹击中,不断发展力求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在全球化的今天,积淀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定被世界所认知。回首过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由儒家学说、道家道教、中国佛教、诗歌词曲、文章辞赋、章回小说、书法篆刻、中国绘画、雕塑造像、传统音乐、古代舞蹈、古典戏曲、史官史学、汉字汉语、书简典籍、教育科举、中华武术、中华气功、棋艺博戏、兵家韬略、政治谋略、刑名律令、中医中药、建筑园林、古玩器皿、衣冠服饰、美食名饮、中国民俗等二十八个门类构成。只有在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了解。

参考文献:

[1]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白春玲.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J]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版), 2004, (4).

[ 3] 陆道平.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思想政

治教育, 2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