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提高学困生语文成绩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关于农村小学提高学困生语文成绩的几点思考

刘兴梅1邵云存2

1会东县第一小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615200

2会东县嘎吉镇中心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615200

摘要:所谓“学困生”,即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无法跟上班级或集体整体学习进度的学生群体,其成因多在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不足、所在地区教育水平及资源匮乏等,一般而言,农村地区的“学困生”数量要多于城市。针对“学困生”的教育,教育者应当结合实际状况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实现“学困生”向正常学生的转化。受地域条件限制,农村地区的“学困生”数量远多于城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进行探讨,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1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现状及原因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格外重视语文教学。近年来,对所教班级学困生做过多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差、没有学习习惯、不能与同伴进行正常交流、学习方法不正确等。深入分析这些现状,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

1.1家庭因素

农村家庭父母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在外地城市务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对孩子的陪伴和辅导有限;近年来,农村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或者再婚家庭的儿童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自卑、胆怯、懦弱的性格,不能安心地学习;父母普遍缺乏教育儿童的知识却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倍增,产生厌学、逃学的情绪……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1.2学校因素

班主任队伍专业能力不足、力量薄弱,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满堂灌、作业量大的现象仍然普遍,学生学业负担重,某种程度上“制造”了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学的评价机制尚未扭转,不合理的评价导向挫伤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学校尚未能够建立起一种完善的先进的文化,全方位、全过程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

1.3学生自身因素

基础知识掌握较差,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大;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技能,学习效率低下;不善于与同伴沟通、交往、互助,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语文比较枯燥,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形成学习习惯,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较低;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没有学科学习的成就感。

2改善农村小学提高学困生语文成绩的措施

2.1建立沟通的桥梁

农村儿童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进而形成了沉闷的性格。要想帮助小学生走出封闭的世界,主动拥抱外面的世界,农村语文教师就要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学困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引导他们打开心扉主动诉说,从而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排解。农村语文教师应深入理解建立沟通桥梁的重要意义,遵循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育教学中来。农村语文教师既要充分认识到沟通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价值,也要意识到沟通对于转变学困生情绪的重要作用。农村语文教师只有从认知层面深刻理解建立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引发内在的语文教学动力,在日常教学中始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此同时,农村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师生沟通与交流的行为,促使学生正确看待和接受此种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为师生沟通桥梁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农村语文教师要主动与这些学生沟通与交流,带着爱和关心走进课堂,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爱,认知到虽然父母不在家,教师和同学同样也可以成为倾诉的对象,这样更有利于这些学生融入班集体。农村语文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小学生的行为反应,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其实,农村语文教师不仅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同时也是心理疏导者,主动拉拉学生的小手,摸摸学生的头,在不经意间,就可以逐渐融化学生心里的坚冰。

2.2搭建成长的支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统筹兼顾,还要做到分类照顾,给农村儿童创设可以回答问题的场景,鼓励他们参与课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应过于死板、枯燥,而应具有新颖性和科学性。农村语文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精选和组织学习内容,而且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恰当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小组合作是学生感受和理解读写结合的良好方式。对于较难的词语、句子以及课文,农村语文教师要提前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小组讨论时,小组长安排学困生参与讨论,讨论结果由他们进行汇总,再代表小组发言。再如,农村语文教师在讲解“情感”主题阅读篇目时,可以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题目的含义及重要作用,再给学生留出6~9分钟时间,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路上遇到的烦恼,并将这些烦恼记录下来。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小组讨论,先让学生彼此交流自己记录下来的烦恼,完成分享烦恼的过程,再由其他组的学生针对同学分享的烦恼陈述自己的看法,并将自己在面对烦恼时的情感以写作的方式进行呈现,以达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的重要目的。这些手段可以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脚手架,使学困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加强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弥补学困生在知识上的欠缺以及引导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矫治,从而不断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2.3以优带差,助力学困生共同进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体”。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是个体的体现,而是团体的协作。以优带差,不仅提高了优秀学生的个人能力,还可以提高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进行“以优带差”,让优生帮扶学困生,创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班级气氛。学困生与学优生可以一对一地结成互助小组,进行小组预习,开展小组交流、小组互评,形成小组荣誉共同体。学习当中,学优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还要随时检查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错误及时指导、纠正和给予鼓励,使语文学困生感觉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努力,从而在集体中获得动力,实现转化,共同进步。

2.4家校合作,携手共育

学困生转化工作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二者需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各自发挥优势,相互补充、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同步教育,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后,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应该起到督促作用,帮助孩子查缺补漏,同时督促孩子及时对课上内容进行复习,并做好新课的预习工作。语文教材的每单元也会有学生和家长一起共读的模块,家长每天可以抽出十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读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让他们喜欢上语文。教师要借助现代通讯、网络等工具,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信息交流与反馈,搭建亲子活动项目,推动家庭参与到学习评价中,营造家校共育的氛围。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存在是客观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不是突然就出现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原因日积月累的结果。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这些学困生。但是转化学困生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感动学生,和学生建立友谊和信任,让他们重新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从小处着手养成学习习惯,通过同伴互助提升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师的帮助之下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主体;转变学困现状,激发兴趣,掌握学科知识,提升知识应用能力,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为峰,张存玉,敖娟.源于家庭劳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评价困境探析[J].中国考试,2020(08):72-78.

[2]张莹瑞,涂皛星.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拒绝敏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进展,201 9(1 2):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