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患者的康复作用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1
/ 2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32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21年8月-2022年5月,分为参照组(16例,常规护理研究组(16例,急诊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于抢救有效率,研究组更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明显更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预防不良反应。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患者主要抢救手段与措施,常用于迁就各种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主要方式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促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1]。研究指出,在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采用急诊护理,可改善护理效果。本文将以32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例心肺复苏患者为对象为参照组(16例研究组(16例参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8例与8例,年龄为38-66岁,平均年龄为(53.75±6.87)岁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别为7例、6例与3例。实验组,男女患者分别为7例与9例,年龄为39-68岁,平均年龄为(53.35±6.26)岁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别为6例、6例与4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P>0.05)。

1.2 方法

1.2.1参照组

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意识等体征,检测血压、心率等指标,遵医嘱用药,口头讲述疾病有关知识。

1.2.2实验组

给予实验组急诊救治护理1)成立管理小组,包括急诊科护士长、护理人员,各组员均需掌握丰富的经验,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护士长为小组组长。(2)仪器设备管理:主要是整理救护车、治疗室、抢救室等办公区域中的设备、药品等。3对症护理: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了解患者病情,对心脏骤停的原因进行分析,尽快除颤,实施气管内插管术,增加心肺复苏时间,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对口鼻腔阻塞物、分泌物进行清除,确保呼吸道通畅。患者病情稳定以后,由医护人员加强健康宣教,协助患者进行合适的体位摆放,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和记录,确保患者的气道畅通,对患者的神志、状态等进行评估。指导患者进行正确呼吸以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患者病情稳定以后,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室内保持恒温、恒湿,加强消毒管理,定期通风,指导患者合理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与口味,据此为患者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确保食物营养均衡、易消化、低盐低脂且富含蛋白质与纤维。加强并发症预防护理对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常见的并发症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好针对性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患者发生并发症时及时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评估抢救效果,由显效、有效与无效组成,其中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即为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且存在轻微并发症,心理与精神恢复正常,即为有效;不满足以上情况,即为无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P<0.05表示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结果分析

对于抢救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1所示。

1:两组患者抢救效果调查结果(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研究组

16

8(50.00%)

8(50.00%)

0(0)

16(100%)

参照组

16

5(31.25%)

7(43.75%)

4(25.00%)

12(75.00%)

X2

/

/

/

/

4.0000

P

/

/

/

/

0.0460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调查结果

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例(37.50%),其中抽搐2例,胸部不适2例,反应迟缓2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例(6.25%),其中抽搐1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X2=4.5223)。

3 讨论

有学者[2]选取心脏骤停患者1039例进行研究,详细记录心肺复苏情况,所有患者中,胸外按压平均时间比是68%左右,按压平均深度约为38.12mm,胸外按压深度未达标准者约为60.23%,存在按压中断、按压深度浅等问题,通过调查心肺复苏操作者可见,操作者实施系统化培训与学习,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促使患者生存率有效提高。心脏骤停实施心肺复苏术治疗时,质量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等,详细如下:其一,年龄:研究表明[3],年龄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存在相关性,随着年龄升高,心肺复苏成功率降低,其中50岁前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成功率更高。其二,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术实施后成功率低,这主要由于心血管疾病不同程度损伤患者的心脏、脑部等组织,机体功能下降,对预后产生影响。其三,复苏前心律类型:心律由四种状态组成,即无脉性室速、心室颤动、心电静止、无脉性电活动,其中心电静止、无脉性电活动属于不可除颤心律,无脉性室速、心室颤动属于可除颤心律。其中,初始心律实施心肺复苏治疗,预后效果差

[4]心脏骤停患者需给予及时抢救,改善预后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实施急诊护理,参照组为常规护理,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在抢救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更优,P<0.05。心脏骤停患者病情变化很快,在心肺复苏时,通过实施急诊护理,在最短时间内实施及时有效的急救有助于疾病控制,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快速得到有效抢救[5]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预防不良反应,护理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任航.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2021(14):124.

[2]袁利娟.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19):137-138.

[3]李强.探讨并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健康之友,2021(3):222.

[4]蓝茹茹.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影响[J].东方药膳,2021(3):145.

[5]唐誉,唐雪平.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及患者心理影响分析[J].东方药膳,2021(1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