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建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8
/ 3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

王少勇

北京坦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   西安雁塔   710000

中国园林属于我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当然无可避免地会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影响。不能孤立地看待传统建筑思想及其指导下的传统园林建筑,把传统园林建筑放入历史长河中去看才全面,不致偏颇。

(一)先秦及其以前的“园林建筑”

—— 以“山和水”为园林主体的“园林建筑”

在先秦及其以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园林建筑。对古人来说,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全面地了解天意,人们就需要做相应的观察工作,观天、观地、观察万物。这种特殊的观察活动会对进行观察的场所提出许多具体的要求。首先,这里应该是能够综合地反映人们理解自然的基本状态;其次,这里应该有尽可能多的可供观察的对象,比如说,各种走兽、飞禽、鱼虫、树木、花草等。在划归园林的地域内,一方面由于玄圃意象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因为实际功能的需要,很自然地就应该以山(台或榭)、有水(池或沼)作为其景观的主体。应该说,一旦把这种观察有意识地与日常生活隔离开,并且有意识地增加它的综合性和完整性的时候,以山水为景观主体的园林就从自然环境中浮现出来了。

这种园林的典型实例就是汉武帝在秦时旧苑基础上扩建的上林苑,离宫别院数十所广布苑中,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秦太液池中置三岛以象征海上仙山,开始形成了对自然山水(或想像中的仙境)进行缩小模拟的模型式结构。

(二)魏晋南北朝时的园林建筑

魏晋南北朝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这也促进了园林建筑的发展。而且文人、画家参与造园,成为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雅好林泉”成为一时的风尚。

由于玄学的兴起造成的对世界终极依据的追问和老子“贵柔守雌”观念的伸张。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仅在功能上,并且还在美学风格上与庙堂相对,“清”、“新”、“柔”、“丽”乃至于玄谈所追求的境界相关的“玄远”,“隐幽”就成了人们对自然的审美偏好。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是这一类型有代表性的园苑。

另一方面,像庾信拈出一个“小”字来作为新园林的主要特征。据《小园赋》描述:“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崎岖兮狭室,穿漏兮茅茨。”、“一寸二寸之鱼,三杆两杆之竹。” 庾信把园林比作“壶公容身之地”,强调其小但却自成系统的特点。

(三)隋至元时的园林建筑

隋唐之后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在唐代园林的新做法就是以“适性”为核心内容,并形成了新的园林风格,相比南北朝时期的风雅、在某种程度上张扬的外倾型的园林风格,唐代的园林风格更具有内倾性。

南北朝时期的洗礼,禅宗的发展,特别是新型水墨山水画的出现,是唐代恬淡、自适的内倾性居处方式在园林中得以落实的背景条件。而白居易的造园实践则创造性地使社会的要求得以实现,《池上篇》所涉及的园林就是这个创造性成果的完整展现。

从隋朝至宋代时期,是园林的发展时期。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造园之风大兴。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在城市与乡村日益隔离的情况下,那些身居繁华都市的封建帝王和朝野达官贵人,为了逍遥玩赏大自然山水景色,便就近仿效自然山水建造园苑,不出家门,却能享“主入山门绿,水隐湖中花”的乐趣。因而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市,也就成了皇家宫苑和王府宅第花园聚集的地方。

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当年唐太宗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这里的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

宋朝“文人”主宰天下,其时代稍显“温柔”,这对园林建筑的发展却不失为一件好事,诗的意境、山水画的创作方式被应用到园林中,推进园林建筑的向前发展。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他自己还参与建设了御苑“艮岳” 。

从上述的园林来看,相比于先秦时期的园林,长期的居住已经很明确地成为了园林营造必须考虑的问题,这种考虑必然造成屋室在整个环境的扩张。大面积居室的存在,不仅保证园主家族在此的日常生活,并且促使日常生活与园林设施都作进一步的调整。闲适的居住生活成了园林营造最直接的目的。中国园林逐渐地变成为一个与正统居住环境相对峙的生活场所。

那么这时期的园林空间在追求怎样的空间效果那?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记述“湖园”的时候说:“洛人云,园圃不能相兼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艰眺望。”把“幽邃”、“苍古”和“眺望”与“务宏大”、“ 人力胜”、“ 多水泉”相互对应,并要在这种相互补充中形成具体的园林环境。

对幽邃空间状态的欣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宏丽、雄壮的建筑风格相互对应、相互补充的具有更加明确的私密性空间状态的欣赏。唐代的柳宗元则把空间所激起的特定的心理状态分为两种,即所谓“旷如也”和“奥如也”。这两种状态所对应的空间形式有所不同,一个是悠远,一个是深远,这两种状态都是美的。把“幽邃”与“宏大”相交织,共同形成新的园林空间秩序。

“苍古”概念的引入,对于园林风格和建筑风格的探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园居作为与正统居处方式相对峙、相补充的居住方式,从一开始,就内在地要求一种与庙堂,与带有明确礼仪色彩的活动相疏离的生活样式。这种样式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如果把这种环境简单地归于“原始”的话,那是人们很难接受的。时间可以赋予其丰富的人文色彩,从而“苍古”可以为人们营造文雅的生活环境提供新的价值与风格取向,并且在实际上能够与“人力胜”相互支持,共同形成人们企望的园林环境。

(三)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

明清之际,人们对园林的研讨兴趣有增无减,尤其是清康熙、乾隆几次出访,江南豪绅竞相建造园林推动了南方私家园林的发展。而清代的历代皇上在北京、承德大量建造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也造就了明清时期园林的兴盛。

明清园林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最终形成了《园冶》这样一部体系性非常强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园林著作。其作者计成认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园林营建要求更多地针对实际景观条件与地形条件的发展,要求主事者具有相应的创造能力和艺术品位。

明清园林的一些表现型结构总结:

a、线型结构

园林的线型结构特征是伴随着园林内在松动结构的完善而日趋明显的。明清之际由于大量应用“隔”的手法,各景点空间的相对独立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线型结构使三维的空间更多呈现出一维的时间特性,从而增加了艺术创造和表现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游人抒怀联想的自由度,园林成了一处心灵放松的世外桃源。

b、整体性结构

整体性结构特性体现在园林要素的相互制约上。整体性结构中每个要素都可以各自为中心构成网络上的结点,但都被这个网络所制约而相互连成一体。

这个反映在具体设计里就是各种过渡空间的安排、景观构成的协调处理,特别是对景、借景的应用和重点景区的布置。对景、借景的手法,使得每一处重要的景点除了可以孤赏外,都和远近其它景点之间保持着巧妙的视觉制约以及景点间的呼应和衬托。重点景区的布置也体现了园林的整体性结构,凡是由若干空间组成的园,不论其规模大小,必有一个空间或由于面积显著地大于其它空间;或由于位置比较突出;或由于景观内容特别丰富;或由于布局上的向心作用,而成为全园的重点景区。它不论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的内聚感觉都极大地收敛了园林要素的个性表演空间,强调了园林结构的整体效果。
  C、象征性结构
  造园要在有限的空间既表现平坡小坂又表现崇山峻岭,于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手法自然应运而生。这种跨跃时空、哲理性极强的象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手法上都把中国园林的象征传统发展到极致,极大地契合了求“理”的目标。从此,咫尺山林成了中国园林从表象到内涵的一个重要特征,并随着实践也发展了一系列程式华丽的创作手法,如结合游人的“步步移”、“面面看”在小小一座假山的游览线上,巧妙地安排深谷、幽洞、危崖、绝壁等景观,使游人处方寸之地尽可游目聘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曲折性结构
  曲折性结构的特征表现在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追求丰富、变化和深度上。中国传统艺术认为曲折能增加浓度、导致意境深邃。刘熙载在《词概》中说:“一转一深,一转一妙,此骚人三味,自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钱溪梅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园林的曲折性结构是通过同一或不同要素间的互相组合而实现的,尤以建筑及由建筑围合而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特别是可长、可短、可折、可曲的廊极为灵活多变,借它的连接可使简单的单体建筑、墙垣、桥、道路等组合成为极其曲折变化的景观空间。计成把“曲尺曲廊”改进为“之字曲廊”,使其几乎能做任何角度任何形式的转折,能“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强烈而自由地引导了视觉空间的转换。江南私家园林中大量使用廊,即使一条没有转折的透空廊,若横贯于园内,也会立刻使原有空间产生这一侧与那一侧之分,每一侧空间内的景物将互为对方的背景或远景,而廊本身则成为中景,于是构成远、中、近三个层次的景致,使空间显得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