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8
/ 2

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杜小媛

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 邮编:727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营养膳食管理系统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探讨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呼吸内科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96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建设中医营养膳食管理系统并实施中医营养膳食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蛋白质、能量)、营养学指标(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营养状态(PG SGA评分)、呼吸功能(呼吸肌耐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生活质量(SGRQ评分)。结果:两组管理后的蛋白质与能量摄入量均增多,且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管理后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管理后的PG SG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管理后的PG SG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管理后的呼吸肌耐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均加大,且观察组达于对照组(P<0.05);两组管理后生活质量中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的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建设中医营养膳食管理系统并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可明显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呼吸功能,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规范化;健康教育;呼吸内科;护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呼吸内科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96例住院患者根据不同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4~82岁;慢阻肺19例,支气管扩张14例,支气管哮喘15例。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4~83岁;慢阻肺20例,支气管扩张14例,支气管哮喘1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P>0.05)。入组条件:①病历完整。②年龄34~82岁。③符合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④对研究内容知晓、自愿加入;排除规定:①门诊患者。②精神疾病。③孕产妇。④合并其他脏器的严重疾病。⑤代谢性疾病。⑥近期接受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⑦配合度差。同时选取医院呼吸内科同时期为上述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护理人员16名,均为女性;年龄24~38岁;工作年限1~12年;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3名,护士4名;均为本科。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即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病情观察、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等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护理措施,实施以下优质护理服务:①基础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进行患者姓名、年龄、既往史、过敏史等基本资料的收集,指导患者逐一进行各项检查。②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病情,基于患者文化程度及性格特征,对其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包括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危害、治疗手段、护理措施及预后注意事项,以纠正患者的不合理认知,提高疾病认知水平,主动规避生活中的诱发因素,并提升治疗依从性及护理配合度。③心理护理:内科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且多为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患者在治疗期间多存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及时向患者解释病情,针对情绪不佳的患者及时予以心理安慰和鼓励,帮助其减轻心理负担。告知患者情绪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使病情好转或趋于稳定,鼓励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进一步缓解不良情绪。④环境护理:了解患者的居住需求,定期更换床单被罩,并按规范消毒灭菌,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合理调节室内的温度及湿度,定期开窗通风,适当在病房内放置植物,以营造舒适良好的病房环境;病房内交谈时注意控制声量,并限制探视人数,为患者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⑤饮食干预: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长期摄入辛辣、过冷等刺激性食物。

中医营养膳食管理的实施:①成立管理小组:由科室护理人员构成,实施中医营养膳食管理前先对管理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中医营养膳食管理系统的操作、营养知识、宣教方法、沟通技巧等,培训合格后方能为患者提供中医营养膳食管理服务。②建立营养档案:护理人员为住院呼吸内科患者建立营养档案,发放问卷以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与膳食结构,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并根据患者病情、体质量指数、日摄食量等为其制定个体化的中医营养膳食计划。③中医营养膳食宣教:制定《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医营养膳食知识手册》,内容包括营养方案、家庭膳食情况等,下发给患者,并为其提供营养咨询,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强化营养宣教,以提高患者的营养认知。④中医营养膳食干预:运用中医营养膳食管理系统查看患者的营养档案,结合我国居民膳食宝塔,制定个性化营养食谱,并为患者提供中医营养膳食食谱,每周定期评估患者食物摄入情况,根据患者的摄食情况和病情及时调整营养处方。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营养学指标、营养状态、呼吸功能、生活质量。①营养摄入情况。记录患者管理前与管理后的蛋白质、能量摄入情况。②营养学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于管理前与管理后,晨起空腹采血,运用BIOBASE BK 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山东博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进行检测。③营养状态。于管理前与管理后,运用主观营养评估法(PG SGA)进行评估,总分共9分,评分越低提示营养状况越好。④呼吸功能。包括呼吸肌耐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于管理前与管理后进行测量。呼吸肌耐力:在患者平稳潮式呼吸5次后最大呼吸,连续测5次,两次间隔30s。肺活量、最大通气量:运用肺功能检测仪进行测量。⑤生活质量。于管理前与管理后,运用SGRQ量表进行评估,量表内容包括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共50题,评分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营养摄入情况比较

两组管理后的蛋白质与能量摄入量均增多,且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营养学指标比较

两组管理后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营养状态比较

两组管理后的PG SG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2.4两组呼吸功能比较

两组管理后的呼吸肌耐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均加大,且观察组达于对照组(P<0.05)。

2.5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管理后生活质量中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的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力及周围所处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关联,随着成年人年龄的增长,其机体的免疫机制会逐渐下降,导致其发生呼吸内科疾病的风险逐渐增加,为了改善自身的身体状况及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迫切的希望通过对部分疾病的防治及保健常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解掌握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在此情况下,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中医药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对患者实施体质、情志、饮食、用药、康复等多方面进行健康指导的护理方法,可通过对各类呼吸内科慢性病进行中医角度充分认识后在结合患者自身病况下对症施治,在各类慢性疾病中可起到较为显著的护理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管理后的营养摄入情况、营养学指标、营养状态均明显改善,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更好,可见中医营养膳食管理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呼吸功能与生活质量方面,两组管理后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提示中医营养膳食管理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更好,因此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改善。

综上所述,在呼吸内科建设中医营养膳食管理系统并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可明显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呼吸功能,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连凤,史军然,薛红霞,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及预防儿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发毛细支气管炎效果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5):30 35.

[2]陈婉丽,魏文娟.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路径表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3):100 101.

[3]吴爱纯,费世枝.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2019,34(7):364 367.

[4]王瑞敏,苗金红,岳晓红.IKAP模式健康教育提高血液净化患者血管通路建立后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1):107 110,138.

[5]蒙雅群,付珍,张静.中医情志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家庭功能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4):186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