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治疗中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神经外科开颅夹闭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8
/ 2

 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治疗中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神经外科开颅夹闭的临床效果

王少博 ,李利超 ,张小亚

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甘肃 平凉 744000

【摘要】目的:探索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神经外科开颅夹闭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时间节点:2019年1月-2021年12月,筛选该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患者作为样本,42例患者均符合研究要求,以信封盲抽签方式将患者抽取两组,对照组开展神经外科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开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治疗指标(IgA、IgM、IgG)无差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分值改善更优,差异明显(P<0.05)。并发症结果中观察组4.76%(更低);对照组23.81%,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优势,可以进一步强化其治疗效果,减少对患者产生的创伤,预后良好,有助于患者恢复身体机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神经外科开颅夹闭

    蛛网膜下腔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病症,高发于老年群体,对身体健康影响明显[1],可表现为明显的瘤体压迫或出血,甚至出现高血流冲击或颅内动脉瘤破裂情况,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需要及时开展治疗[2]。本次研究将以医院收治的42例患者为眼样本开展研究,分析该治疗方式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我院收治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患者(时间节点:2019年1月-2021年12月)作为样本(42例患者均符合研究要求),以信封盲抽签方式将患者抽取两组,对照组21例,男、女-11:10,年龄:61-86岁,平均(74.62±2.12)岁;观察组21例,男、女-10:11,年龄:62-87岁,平均(74.59±2.14)岁,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均>60岁;(2)患者预计生存期超过半年;(3)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意识障碍;(2)患者合并其他病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值(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开展神经外科开颅夹闭治疗,全身麻醉,对患者颅内动脉、动脉瘤检查,观察患者情况,确定动脉瘤位置,手术入路基点在大脑前中动脉、前后交通经翼点,枕旁正中入路,皮瓣或骨瓣分离去除,暴露硬脑膜,分离动脉瘤径,确定夹闭位置,阻断瘤颈周围穿支动脉,使用瘤夹闭动脉瘤,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做好出血处理,逐层关闭切口,术后抗感染。

1.2.2观察组

观察组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开展治疗,全身麻醉,适当肝素化处理,对动脉瘤进行评估,明确大小与直径,将微导管植入动脉瘤,避免刺破瘤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微导管位置,将合适规格弹簧圈送至目标部位,解脱装置正极连接弹簧圈裸露处,负极连接经皮穿钢针,调整参数,实现填塞,撤出微导管,术后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抗感染。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免疫指标(IgA、IgM、IgG,运用免疫比浊法开展测量,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运用设备检验)。

(2)观察两组患者NIHSS评分(神经功能分析,分值0-35分,分值越高表示损伤越明显)。

    (3)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脑血管痉挛、局灶性神经功能降低、脑积水,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SPSS27.0统计,(±s)计量,(n)或率(%)计数,t与检验结果正态分布情况,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差值。

2结果

2.1患者免疫指标情况变化

治疗前免疫治疗指标(IgA、IgM、IgG)无对比性(P>0.05),观察组各项(治疗后)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0.05),如表1。

1 血清指标变化±sg/L

组别

(n=21)

IgA(g/L)

IgM(g/L)

IgG(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65±0.21

2.12±0.25

1.76±0.17

1.24±0.12

11.31±1.26

10.23±1.05

对照组

2.67±0.20

1.52±0.21

1.77±0.16

0.86±0.14

11.32±1.24

8.35±1.09

t

0.216

6.835

0.317

7.816

0.328

9.278

P

0.876

0.000

0.772

0.000

0.701

0.000

2.2患者血细胞比容与血小板计数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NIHSS(12.63±1.14)分,对照组NIHSS(12.64±1.12),差异无统计学(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5.16±0.30)分,对照组NIHSS(9.10±0.32)分,差异明显(P<0.05)。

2.3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并发症结果:观察组4.76%(1/21)(1例脑积水),对照组23.81%,(5/21)(1例脑血管痉挛、2例局灶性神经功能降低、2例脑积水),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病症,病症造成的危害较大,尤其是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其自身身体机能较差,容易造成病情进一步加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3]。神经外科开颅夹闭是治疗该病症的常见方式,但该方式对患者产生的创伤较为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不利于患者康复[4],由此提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该方式属于新型手术,可以降低手术产生的不良刺激[5],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瘤内血流阻断,促使血栓机化,达到预期效果,应用价值显著[6]

本次研究结果中,免疫治疗指标(治疗前)(IgA、IgM、IgG)无差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显著更优(P<0.05),说明该治疗方式对于免疫功能改善更明显,有助于患者及早康复,应用价值显著。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分值更优,差异明显(P<0.05),说明该治疗方式可降低神经损伤,控制病症进展,缩短康复周期,值得推广。并发症结果观察组4.76%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明显(P<0.05),说明该治疗方式安全性较高,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控制病症,有助于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疗安全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宇.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神经外科开颅夹闭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6):90-92.

[2]刘超博,任力,徐豪.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手术夹闭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比较[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9(09):679-684.

[3]祝雯珺,雷宇,刘翼.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用于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卫生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21,24(04):405-412.

[4]陈运江.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神经外科开颅夹闭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6):51-52.

[5]陈艳,吴迪,李永坤.血清肌钙蛋白I预测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转归[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0,28(09):680-686.

[6]李宏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临床病程:Woven EndoBridge、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或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比较[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0(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