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31
/ 2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夏淑艳

大庆市第四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目的:探究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20年5月~2022年5月到我院就诊的26例心肌梗死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n=13)。参照组行基础护理,实验组行超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的GAD-7、PHQ-9评分低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成立(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成立(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减少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超早期康复护理;心肌梗死;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是急诊的常见疾病,主要致病机制为冠脉阻塞,心肌血供减少,出血心肌缺血性坏死[1]。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及严重憋闷感。急性心肌梗死多发于45岁以上人口,但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有年轻化趋势,整体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快,一般有效治疗时间为1个小时,超出1个小时后患者的死亡率极高[2]。而且患者的预后效果一般,多数患者会存在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鉴于此,本文特研究超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20年5月~2022年5月到我院就诊的26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中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诊疗标准;(2)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精神病史;(2)不愿配合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 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n=13)。实验组男女比例6:7;年龄49~76岁,平均(64.78±8.21)岁。参照组男女比例8:5;年龄48~77岁,平均(65.12±7.85)岁。对比两组相关资料,数据对比差异不成立(P>0.05),可将两组进行对比。

1.2方法

参照组行基础护理,实验组加行超早期康复护理:(1)心理疏导:护理人员与患者主动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详细的掌握,了解患者负性情绪的出现原因,以患者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进行负性情绪疏导,减少负性情绪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向患者传授发泄压力的方式,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2)疾病教育:采用一对一、健康教育讲座及图文结合等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让患者了解超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依从性。耐心解答患者的相关问题,减少患者心中的疑问。(3)康复指导: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机体恢复情况合理调节训练强度。入院1d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入院2d为患者进行被动按摩,使患者相关血液循环加速,并帮助患者运动关节。自入院3d起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内容训练,包括洗漱、进食及排便等。7d后对指导患者床边座位及室内外行走。3周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指导患者爬楼梯,但在训练过程中,应有专人陪护,避免患者出现不良事件。4周后,根据患者的个人康复情况进行评估,康复良好者可出院。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比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采用GAD-7、PHQ-9量表对患者负性情绪测评,GAD-7共计7个条目,PHQ-9共计9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分数越高,心理状态越差。采用SF-36生活质量中躯体功能、躯体职能、活力及总体健康4个因子进行测评。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采用2、t检验,P<0.05时,组间对比差异成立。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实验组心理状态水平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表(±s,分)

组别

例数

GAD-7

PHQ-9

实验组

41

11.61±2.54

13.56±2.68

参照组

41

14.22±2.87

16.69±3.12

t

-

4.361

4.873

P

-

0.000

0.000

2.2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表(±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躯体职能

活力

总体健康

实验组

41

85.59±2.85

84.36±2.74

86.63±2.91

86.41±2.88

参照组

41

83.22±2.78

82.42±2.56

83.78±2.77

84.05±3.12

t

-

3.812

3.313

4.589

3.559

P

-

0.000

0.001

0.000

0.001

3讨论

本次研究中,从心理状态、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3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超早期康复护理。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同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有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临床工作。而健康教育是让患者意识到护理干预在心肌梗死预后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减少患者中心的疑问,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为其配合康复训练提高基础

[3]。康复指导中根据患者的个人恢复状况制定康复计划[4]。采用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方式让患者配合训练,改善其机体强度,促进生活能力提高,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效果。

综上所述,超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玲, 唐楚璇, 詹秋庆,等. 全责康复护理管理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 41(11):2090-2093.

[2] 李云霞.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21, 016(002):178-180.

[3] 何梅芬.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2, 12(5):3.

[4] 谢艳艳.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1,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