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技巧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1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技巧探究

耿文叶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第七实验小学 4751000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提问技巧,通过利用创造性问题激发兴趣,利用追问环节拓展数学思维,把握提问层次解决重难点以及关注提问时机强化知识掌握,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能力。数学老师不断完善和优化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教学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技巧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知识逻辑性较强,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也较大。很多学生由于无法紧跟数学老师的讲课进度,导致课堂上无法很好地融入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老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提问技巧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创造性问题激发兴趣

小学生普遍对于有趣的内容会更感兴趣,在课堂提问时可以借助创造性问题,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小学生可以通过对趣味问题的思考,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创造性问题与既往的课堂提问不同,不一定要按照知识内容进行提问,可以通过构建一个趣味情境,让小学生通过对相关情况的了解和思考,进而回答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如果数学老师在课堂仅仅根据定义、公式等进行提问,学生的兴趣很难被充分激发。利用创造性问题构建数学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空间,这对于学生掌握《统计与概率》知识具有较好的支持效果。如课堂上数学老师可以提出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的问题:“同学们参加过抽奖吗?”这个问题表面上与数学内容并不直接相关,而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小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不会产生回答数学问题的压力和紧张感,从而能够踊跃举手回答:“参加过!”学生的思维会沿着这个问题,关注老师继续所说的话。老师继续提问:“同学们知道怎样中奖率会更高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所有的学生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之中,想听一听老师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属于一种创造性问题,通过更为有趣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以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情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对于数学知识内容也不再像学习传统知识那样去学习,而是可以基于积极的思考和求知欲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创造性提问基础上,数学老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知识讲解的切入点,在讲解抽奖活动的过程和原理时,潜移默化地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中奖人数和未中奖人数的统计,计算出剩余中奖机会,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总结概率的大小等,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

二、利用追问环节拓展数学思维

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借助有效的追问环节,让学生能够不断拓展思维,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能力。数学教学当中,通过有效的追问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初步的提问,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整体上的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潜意识,也就是对知识的内涵和应用有较好的理解。追问环节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原地,而是通过问题导向进行相关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体系架构,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出更多的知识内容,提高数学课堂成效。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数学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一个认知。如数学老师问:“将一张纸对折,对折线所分割的每一部分,是原来纸张的多少?”这个问题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是较为简单的,学生能够很快回答:“一半!”老师继续追问:“如果将纸张继续对折呢?其中的一个部分应当怎样表示?”有的学生说:“一半的一半吗?”数学老师:“这样太复杂了,如果老师让你们继续对折,那岂不是需要说很多个一半?”学生们听到这里会沿着数学老师的提问思路,让老师讲一讲需要怎样表达才能够准确、不啰嗦。这时,数学老师就可以基于追问技巧,为学生讲解分数的定义,以及分数表示方法下的数学内容。仍然让学生来回答纸张对折再对折的表示方法时,学生会积极回答:“四分之一!”在讲到这个知识环节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数学老师可以提出让学生自行动手来折纸,看到学生折纸方法不同时,追问:“同学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分数这种表示方法都是有效的吗?”这时,基于这个追问的问题,让学生会加深思考和探究。面对不同的对折方法,小学生看到折纸的结果不同,很多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追问,采用测量或者对比等办法,判断不同的四分之一是否一样。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进行了积极的锻炼和强化,学生通过老师问题的启发和引导,能够很好地总结出分数在使用时的规律和特点。

三、把握提问层次掌握重难点

小学高年级教学实践当中,一直困扰着老师的,是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数学老师进行提问时,要秉承由浅及深、层次明显的原则,通过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帮助小学生理清思路,更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把握问题层次,让学生能够将较难理解的数学问题一步步逐一分解,这样能够让学生感觉数学知识学起来并不困难,对于数学重难点内容也能够较好地领会。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知识教学中,由于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概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得较少,在学习中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很多的疑惑,感觉这些知识内容较难掌握。针对这种情况,数学老师可以利用层次递进的提问技巧,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入手,基于提问层次的不断深入,最终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问学生:“一个乘法算式中都有哪些必要条件?”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乘法已经掌握得较为熟练,可以准确回答出:“乘数、被乘数、积!”数学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提问的难度,诸如:“如果在很多乘法公式中,某个乘数都是相同的,这种情况要如何通过数学概念进行表述呢?”这个问题的难度较大,小学生无法很快给出回答,数学老师就可以将“因数”“公因数”等概念逐渐渗透。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具体的数学公式,如4×2=8,9×2=18,与8/2=4,18/3=6,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学算式有哪些特点。学生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发现两种算式就是相互反过来的关系。数学老师可以解释:“4和2都是8的因数,9和2都是18的因数,当算式反过来进行除法计算时,这些因数并不会让算式出现余数。”这时,学生就会清楚地理解什么是因数。在讲公因式时,数学老师在加深问题层次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中的数学规律和要素,如“两个算式当中都能够基于因数2,将积除尽没有余数,这个2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出:“8是2的4倍,18是2的9倍,都是2的倍数!”这时,数学老师再引入倍数概念,就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会出现记忆和理解上的混乱。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数学老师能够充分把握教学进程,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当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提问技巧,以数学问题为桥梁,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分析和探索,将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有趣的方式进行理解和掌握,能够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数学,遨游在数学世界当中。

参考文献

[1]史纪杰.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的运用[D].2015

[2]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探究[J].中华少年.2016,(29).

[3]林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 -以《交换律》课堂为例[D].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