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关系——以“聊斋文化”发源地蒲家庄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1
/ 3

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关系——以“聊斋文化”发源地蒲家庄为例

湛玉赛1  ,张静2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威海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摘要

通过对“聊斋文化”发祥地蒲家庄历史发展的研究以及国内相关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方面的学术研究,发现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紧密先关、相互促进的。传统文化依托于传统村落得以传承,传统村落因文化发展不断兴旺。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统文化研究、文化传承和地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聊斋文化蒲家庄

1研究背景

1.1研究背景

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委员会将人们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将其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的意义凸显出来[2]。由此传统村落的内涵为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传承且现今依然作为村落存在的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1]。中国每天有80到100个自然村落消失[3],这些村落文化的传承也随着村落的消失而不失去物质空间承托,具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也因此无法得以。因此,对传统村落甚至自然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对村落物质空间的保护,也是对依托村落传承的文化的保护。

1.2国内相关研究

在知网上模糊搜索“传统村落文化”,共检索出663篇文献。对这663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2006年之前关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几乎为零,之后便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人们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发现,传统村落与文化元素、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教育、传统保护、旅游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C:\Users\LENOVO\Desktop\文献分析.JPG

图1传统村落文化相关文献发表年份分析

图片来源(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C:\Users\LENOVO\Desktop\文献分析3.jpg

图2传统村落文化相关文献关键词分析

图片来源(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国内众多学者就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做了研究。孙彦龙学者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角度研究村落文化的保护;宁暕学者就非遗类的传统村落保护做了相关研究通过对非遗主体、非遗载体、非遗本体三个保护要素的分析,分离出更为详实的七大保护方面[5];杨宇亮从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入口,通过GIS平台对村落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构成因子做了研究[6];邱扶东等学者关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研究[7]。通过对国内相关学者就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的梳理,传统村落文化在村庄规划、村庄景观、村庄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应多维度考虑,以“蒲家庄”为例研究文化与传统村落发展的关系,以期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可行策略。

2基地选取及基地概况

2.1基地选取

本文选取蒲家庄为研究基地。蒲家庄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东,现状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和空间肌理,占地面积约16.5公顷。

C:\Users\LENOVO\Desktop\图片1.png

图3基地范围图

图片来源(根据基地现状自绘)

蒲家庄因蒲氏家族定居此地而得名,是典型的宗族村落。据蒲氏家族研究蒲氏于明朝洪武年间定居蒲家庄,明崇祯年间,蒲松龄出生在蒲家庄,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后,蒲家庄也因此而出名[8]。2019年1月,蒲家庄村被认定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2基地概况

2.2.1物质文化——空间肌理及民居建筑

蒲家庄是典型的北方传统式的村庄,保留着明清时期原貌的建筑群,村内的道路以东西街为主要道路,与主要道路相交的有十多条幽深的小巷,小巷多为青砖铺地,有着清晰的街道格局,由四合院建筑构成的村落肌理脉络清晰。在主干道两侧几十户住宅中有百年建筑单体6座,五十年建筑单体十余座,建筑风格较为统一,以青砖灰瓦坡屋顶为主要特征,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甚至已经坍塌,也有部分在原有旧址上新建的住宅。

IMG1117102200IMG1117101000

图4 小巷                            图5主要街道

          图片来源:自摄                       图片来源:自摄

IMG1117103201  E:\天道酬勤\01研一 课程\1下学期\人居环境   王绚  张玉坤\蒲家村照片\IMG1117100700.jpg

图6蒲家庄东侧出入口                 图7蒲松龄故居                     

图片来源:自摄                       图片来源:自摄

蒲松龄故居,位于蒲家村中部靠南的位置,是较为典型的北方建筑,青砖黛瓦朴素中不失典雅。原建筑战争中遭受损毁,1954年根据建筑原貌对其进行修复,现在供游客参观的估计即为修复后的蒲松龄故居。故居为四进院落相连,其中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2006年5月25日,蒲松龄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2非物质文化

蒲家庄因“聊斋志异”而闻名,其村落文化远不止聊斋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俚曲等因村落的保留而传承下来,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俚曲”是蒲松龄对当时民间传唱的小调经过当地方言填词的说唱作品,聊斋俚曲被称为中国明清期间民间音乐的“活化石”。[9]聊斋文化与蒲家庄是相互依托、互相成就的,蒲家庄因聊斋文化而闻名,聊斋文化依托蒲家庄传承下来。

3聊斋文化及蒲家庄的发展

3.1存在问题

从上述对蒲家庄的分析可以看出,蒲家庄除了保留了农耕的传统,聊斋文化旅游成了重要侧产业支撑。为适应旅游业需求,蒲家庄在聊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上投入较多,建设以聊斋文化为主题的聊斋城、蒲松龄纪念馆等。游客的到来也带动了旅游周边产业的发展,如纪念品、特色餐饮等。聊斋文化为蒲家庄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村庄发展存在人居环境较差、发展模式单一的问题。

3.1.1物质文化方面

民居保护滞后

长期把聊斋文化旅游的开发重点放在了蒲松龄和聊斋文化上,却忽略了能够传承历史文脉、体现聊斋文化之根的蒲家庄传统民居被忽略,村内除了故居及主要节点的民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外,很多有特色的民居由于年久失修,成为危房。蒲家庄是聊斋文化的诞生地,其典型的传统村落形式与古香古色的民居建筑,是承载聊斋文化的一种人文景观,在都市喧嚣中走进蒲家庄,鸡鸣犬吠的幽深小巷才是真正的文化承载者,也是最吸引人的一种氛围。

村内人居环境有待提升

通过对蒲家庄的实地调研,发现蒲家庄周边多为现代小区,基础设施良好。但蒲家庄由于其建设年代久远、注重旅游开发等原因,村内基础设施,排水、供热等方面严重不足,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对现代化设施的要求,导致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在淄川城区居住。居民的流失对一个传统村落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是负面的。聊斋城之所以能在众多景区中独树一帜,除了文化的传承外,蒲家庄浓厚的古朴的生活气息也是一大亮点。

3.1.2非物质文化方面

文化传承趋于一元化。蒲家庄的发展,主要围绕蒲松龄和聊斋文化,忽略的生活在村落中日常生产生活文化,这种日常生活的文化,可能就是早上的一缕缕炊烟、或者节日的某种特殊庆祝方式,由于没有具有体文化符号,很容易被逐渐忽略,甚至消失。这种烟火气息的文化是与整个蒲家庄一脉相承的,也是传统村落氛围的主要承载者。

3.2改进措施

3.2.1物质空间

保护传统民居

传统村落不同于一般的自然旅游区,其最具旅游吸引价值是历史建筑、生态景观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古香古色的乡村气息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蒲家庄保护传统民居的问题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具有特色的民居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修缮,危房可进行钢结构加固;二是保持村落道路畅通和净化,保持东西南北大街和入户道路的清洁畅通,及时对破损路面进行维修。

改善人居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的问题,作为城边村基础设施的引入有一定优势,在保护村庄肌理的基础上引入排水、供热等设施,方便居民生活,改善人居环境,留住文化的传承着——居民。

3.2.3非物质氛围

①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多元性

注重对节庆活动、民间艺术、文学、传统技能等多元文化的保护[10]。各种民俗活动,如“玩十五”、传统食物制作、农耕文化等也可以与聊斋文化结合起来,与旅游结合起来,达到传承和发展的目的。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多元性是传统村落文化的本质特征,应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多元性。

加大宣传力度、村民人人维护

蒲家庄村民是村落环境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环境建设的主力、主体。传统村落的环境建设和维护需要村民的共同参与。村委可通过宣传教育,使得村民深入了解村庄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珍惜村庄环境建设的成果,形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共同努力建设舒适、祥和的村落环境。

4结语

作为传统村落的根基,村落文化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族群认同、行为规范的塑造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发挥着控制、维护、调适和规定的作用。[9]蒲家庄的保护与发展得益于聊斋文化,聊斋文化依托于蒲家庄的发展得以传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入手。

4.1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和利用

传统村落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巷都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物质空间的体现,具有独特的地方性特征和文化价值。将物质空间活化,应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同事改善村落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减少年轻人的外流。对村落的建筑街巷的保护修缮方面要做好分类、分轻重缓急,把有限的投资投入到重要的环节上。

4.2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性保护和传承

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村落发展过程的文化的体现,村落的生产文化多体现在农耕文化和手工业文化中,生活文化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饮食习惯、节庆活动等都会都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传统村落中的村民是保护的主体,他们既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文化发扬的主任。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感,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尊重历史,保护历史,将非物质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1]邱扶东, 马怡冰.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与启示[J]. 中国名城, 2016(8):89-96.

[2]12月互动话题:“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警示了啥[J]. 乡镇论坛, 2012(36):48-48.

[3]周舟. 消失的古村落与沦陷的故乡——"村庄走失"焦点作文素材及速用鉴赏[J]. 作文素材, 2012.

[4]孙彦龙, 但文红.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苗族村落文化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雷山县控拜村为例[J]. 怀化学院学报, 2016(12).

[5]宁暕. 非遗类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武汉市泥人王传统村落为例[D]. 2016.

[6]杨宇亮. 滇西北村落文化景观的时空特征研究[D]. 2014.

[7]邱扶东, 马怡冰. 基于居民感知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19(02):112-118.

[8]李德武. 淄博蒲家庄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9]闫盛霆, 郗文娇. 蒲家庄探寻:触摸聊斋文化历史余温[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 50(5):78-80.

[10]陈江柳. 简论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以黔东南侗族村寨为例[J]. 西部学刊, 2018, 78(09):90-94.

[11]闵忠荣, 洪亮. 抚河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特征及其保护途径探析——以金溪县东源曾家传统村落为例[C]//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2017). 2017.

第  1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