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村(社区)服务型基层治理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1
/ 2

探索构建村(社区)服务型基层治理体系

陈冬1,张瑞琪2,郭定楷3

什邡市交通运输局 四川德阳 618400

中共什邡市委编办四川德阳618400

中共什邡市委统战部四川德阳618400

摘要:结合全市精致生活城目标定位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面对基层管理权力下放、服务下沉、权责统一新趋势,坚持调动群众自治活力、激发基层队伍干事动力、挖掘社会组织治理潜力、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要求下,着力提升我市村(社区)基层治理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现代化、精准化,对于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全市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村(社区)服务型;目的及现状;解决思路

、调研目的及现状

(一)调研目的:此次调研的方向为基层治理中的村(社区)管理,据调研,全市共有社区37个(其中城市社区18个,乡镇社区19个),行政村89个,此次走访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白果社区、京什社区、雍湖社区、红豆村和石门洞村,以求通过调研、座谈发现集成治理中的共性问题,就其解决思路,提炼可复制经验,用于全市推广。

(二)调研现状:通过5个调研点的实体走访和座谈,发现其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是村(居)民参与村(社区)自治动力不足、程度不深,党员先锋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过去村(社区)在以党组织或村(居)委决策前调研不足,征求村(居)民意见不够,加之村(居)民主人翁意识不强,在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时不关心、不关注村(社区)集体的决策和发展;同时部分村(社区)人员存在老龄化、空心化,导致参与村(社区)管理的群众和党员素质、能力较低,甚至个别还成为破坏基层治理的“少数人”。

二是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职责不清。面对新形势下,上级部门千头万绪的行政指令,村(社区)缺乏明晰具体事务权责清单,疲于应付各项行政事务,缺乏对自身职能职责的正确认识,工作开展缺乏远期规划和头绪,对于村(社区)真正的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

三是社会组织培育、引进不足,作用发挥不明显。村(社区)在管理服务上,还是存在大包大揽现象,由于人员、经费、专业能力等问题,既不能做到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加之在养老、育幼、就业培训、文娱生活、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等方面社会组织引进力度不足、培育机制不健全,导致类似这样的合法社会组织还不成熟,能给村(居)民解决的实际问题非常有限,同时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村(居)民了解不多,信任度较差,一些合法的社会组织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四是村(社区)自身造血功能不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发展滞后。由于村(社区)自身条件限制,特别是社区无集体经济和资源,除上级拨款外基本无其他收入来源,从而无法改善基础设施,同时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进而可能形成管理服务真空,继而引发社会矛盾。

五是面对基层治理新形势村、社区干部眼界、治理能力存在短板。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日常工作和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都是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维持正常运转,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经费不足、机会较少,同时班子成员年龄较大,创业致富能力不强、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创新动力和热情,以及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有限导致制约了基层治理的探索和发展。

、解决思路

(一)党建引领,健全制度,激发自治内动力。强化党组织堡垒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密切联系群众,重大事项决策前广泛征求民情民意;制定权责清单,完善公共事务办事流程清单和重点项目监督机制设立廉情观察员,使决策民主化、公开化、制度化,确保公共事项在阳光下运行;紧跟时代,积极运用新媒体微信平台、短信、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意见,点对点答疑解惑,重大事项通过多次讨论反馈,递进决策,确保群众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得到制度保障;加强入户走访,深入调研,收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和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群众参与问题解决,调动群众参与村(社区)管理热情;挖掘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带动其他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提升主人翁意识;强化对优秀党员、模范群众的挖掘,建立村(社区)优秀模范表彰机制,以点带面引领好风气、养成好习惯、弘扬正能量。

(二)管服剥离,突出服务核心力。依托属地事项责任清单制度改革,下放基层权力事项,逐步厘清村(社区)责任事项;将村(社区)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从基层政府的职能延伸中解放出来,除了法律规定的行政职能以外,更多地转到服务所在村(社区)居民的职责定位上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服务村(社区)群众,组织动员村(社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方面来,变附庸于基层政府为法律赋予自己的独立地位、变自己单干为牵头整合各方力量起干,变管理为服务,为所在村(社区)群众解决一些迫切的问题。

(三)培育扶持,盘活社会组织推动力。统筹协调,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资源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推进村(社区)借助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推进购买服务的常态化,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缓解村(社区)公共治理压力、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助力更多惠及基层群众的政策落地,特别要在优抚、救灾、救助、社会事务、养老等领域扩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为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让渡空间、创造条件;大力培育扶持公益性、慈善性和服务性社会组织。坚持重心下移的培育发展导向,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途径,大力培育基层社会治理急需的志愿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改善社会组织总体布局结构不够均衡的现状,逐步形成社会组织“全方位参与和全方位服务”主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挖潜力。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路、一村一品、形成特色”的思路,挖掘村(社区)优势,整合人、财、物资源,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引进社会资金入驻,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借鉴村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优质产业项目众筹,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产业项目建设,共享产业发展福利,推动基层治理与经济社会同步健康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逐步构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规避管理服务真空地带,降低社会矛盾产生几率,维护村(社区)和谐稳定。

(五)创新机制,明确人才核心力。建立全市村(社区)致富带头人评选机制,物质奖励致富能人,鼓励退休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有文化、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回村支持经济发展,做致富带头人;建立村(社区)干部定期外出学习机制,吸收、借鉴先进地区优秀经验做法,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加大对名誉村主任资源利用,打造优势互补链条,形成企业、人才、资金、资源合力;加大村(社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切实提升村(社区)干部待遇,吸引有学历、有能力、有热情的年轻人扎根基层,形成后备力;稳步推进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作用发挥,压紧压实班子责任,形成决策前科学民主,决策后政策恒定持续。
    参考文献:
   [1]李佑新.“村改居”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J].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8,(05):15-17.
   [2]陶晓娟,谭毅.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与成效分析——以A农村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08):40-42.
   [3]李晓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基层治理的进阶式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22,(0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