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居民旅游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1
/ 3

“后疫情时代”居民旅游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朱滢,管守晟,王振雨,吴梦瑶

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芜湖 241000

摘要:随着全国各地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疫情时代”下居民出游意愿迅速高涨。本文以数理统计和交叉分析方法分析居民出游意愿及影响出游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疫情后居民在旅游范围、旅游目的地、旅游时间长短、出游方式等方面的选择发生改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根据当前发展态势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帮扶重点;旅游企业要加强外部风险管理和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景区应总结抗疫经验,走向振兴;居民个人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注意避免报复性消费。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出游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2.3

1.引言

近年来,疫情的反复导致对外部环境较为敏感的旅游行业遭受到重创。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8.79亿人次,同比下降52.1%,国内旅游总收入为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1]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2],再次强调了旅游业的重要性。因此,聚焦“后疫情时代”这一特殊时期的旅游业经济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居民的出游意愿、出游行为与影响因素是探索旅游业振兴的必经之路。旅游业是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刘淑芳和杨虎涛(2020)以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为分析框架,发现突发疫情对中韩三国旅游业均有不同程度影响[3]王少华等(2020基于PSR模型,运用问卷调查、网络文本分析研究疫情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影响及形成机理[4]明庆忠和赵建平(2020)通过逐层分析疫情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内在机理、特征、表现以及后果,提出多方合作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难题促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5]。杨劲松(2020)提出要主动把握旅游业改革创新的机遇,以推动旅游业的质量发展[6]蔡春林和何烨(2020)基于广东旅游业资源、国内市场的现状,探究疫情对于广东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困境[7]陈艳艳(2021)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并总结了新格局下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8]陈岩英与谢朝武(2021)基于疫情爆发和常态化防控对旅游业带来结构性的挑战与压力,提出如何科学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把握住机遇来优化旅游产业的变革[9]冯晓华和黄震方(2021)基于当前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策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国内游客的旅游行为意向[10]

先前研究大都着眼于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冲击,并就如何振兴旅游业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然而,居民作为旅游业的主要消费者,是推动旅游业恢复活力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关于居民在发生疫情后旅的态度以及思想转变的研究仍较缺乏。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居民的出游意愿与行为习惯对国内旅游业的恢复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后疫情时代”居民出游意愿、出游范围、出游习惯、出游体验等角度出发,结合疫情后经济急需复苏的背景,立足于对居民旅游意愿与行为的深入研究,探索疫情后旅游行业所产生的问题,为政府制定旅游政策、旅游企业改进发展策略、旅游景点提升服务水平、旅客自身培养良好素质提供可行性建议

2.理论方法

本研究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居民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月可支配收入和出游地点、出游方式、出游时间、旅游住宿的选择、旅游预算等。本文采取预“调查-正式调查”的思路,采用经济学、社会学观点、统计学相关方法开展详细研究。研究共收到229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居民占44.54%,女性居民占55.46%。年龄分布上,多数分布在18-25岁、26-45岁年龄段,青年、中青年是旅游的“主力军”,对调查问卷的响应度也较积极。学历分布上,本科或大专学历占比74.67%,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16.16%。职业分布上,在校学生占比57.64%,事业单位或公务员占比14.85%,企业员工占比12.23%,这几类人群由于假期时间充足、收入较为稳定、工作压力需要释放等原因,参与旅游活动较多。收入方面,收入在1500-3500元的居民占比34.93%,收入低于1500元的居民占比33.62%,收入在3500-5500元的居民占比15.28%,收入在5500-7500元的居民占比9.17%,说明在本调查中较多居民是中等收入群体。

3.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3.1旅游意愿方面

调查发现,疫情后国内旅游国外旅游的人数均急剧锐减,229份样本中仅有2人次疫情发生后出国旅游;15.28%的受访者表示在疫情缓解的1个月内有出游意愿,其中82.86%受访者愿意选取自由行的方式出游,原因是自由行对个人及家人的安全保障更为充分;27.51%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缓解的1-3个月内有出游意愿,其中88.89%的受访者愿意选取自由行,仅

6.35%的受访者选择跟团游的方式;21.40%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缓解的3-6个月内有出游意愿,其中87.76%受访者选取自由行,10.20%的受访者选择其他的出游方式;18.78%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缓解的6个月-1年内将会选择出游,其中74.42%的受访者将选择自由行的出游方式,16.28%的受访者选择其他的出游方式;17.03%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缓解1年以上才会出游,其中66.67%的受访者选择自由行的出游方式,10.25%的受访者选择跟团游的出游方式,23.08%的受访者选择其他的出游方式。多数受访者偏向于在疫情结束的较短时间内出游,说明在疫情封闭期间,居民的出游意愿受到抑制后需要尽快释放。在出游方式方面,大多受访者选择自由行这种在旅途中与他人接触较少的方式,充分考虑到了旅途安全。在统计的样本中,79.48%的受访者因为疫情的影响而选择取消既定的旅游计划,且83.41%的受访者表示因为疫情减少了旅游次数,反映出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巨大。

3.2 旅游影响因素方面

经调查,居民旅游目的主要是以自然风光和休闲度假为主,男性更偏向于通过自然风光来放松身心,女性更偏向于休闲度假;18-25岁更偏向于休闲度假,25岁以上则更偏向于自然风光的旅游;本科或大专则偏向于休闲度假,研究生则更偏向于自然风光;高收入比低收入更偏向于休闲度假。学生对休闲度假意愿较高,而企业员工、自由职业、公务员等更偏向于自然风光;超半数受访者皆表示渴望跨省游,仅9.43%的受访者表示有出国意愿;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职业对旅游目的地的选取差别并不大,但较多受访者更偏向于跨省的方式进行旅游,受国外新冠疫情影响,出国游的意愿较低。综上所述,疫情后高铁、高速、飞机等便于长途旅行的交通方式或将在疫情缓解短期内迎来小高峰;自然风光类景点与休闲度假类景点或将成为热门,田园风情与特色小镇受众较少;疫情后,企业员工、公务员或将成为自然风光的主力游客,学生,自由职业者或将成为休闲度假的主力。

3.3 旅游体验方面

在旅游体验比疫情发生前较好的前提下,仅8.33%的游客十分满意景区购物体验;在旅游体验与之前差不多的前提下,仅3.03%的受访者表示十分满意景区购物情况;说明景区在游客购物体验满意度上的提升空间较大。在旅游体验比疫情发生前的体验较好的12位受访者中有41.67%的旅客对餐饮情况不满意;在旅游体验与之前差不多的66位受访者中有28.79%表示不满意景区的餐饮;在旅游体验不满意的7位受访者中有57.14%的游客对景区餐饮不满意,主要由于餐饮价格昂贵、餐品种类较少、等候时间过长、口味有待改进导致。绝大多数旅客对疫情防控措施表示满意,对景区疫情防控措施不满意的受访者表示景区人数过多拥挤,景区不能及时消毒,没有足够防疫物资供应是其中主要问题。

4.结论及建议

研究发现:(1)较多居民因为疫情而取消原先的旅游计划,而根据疫情后期旅游过的人群调查数据显示,居民也在最大化的降低外出旅游风险。居民出游基本都会选择国内旅游,出游地区也大多集中于华东、华中和华南;(2)居民在选择出游时,首先会考虑旅游预算和时间,其次是旅游景点,同时目的地的人员拥挤程度和景区的疫情防控措施方案也会影响人们做出选择;(3)选择景点时,大多数出游者会避免去人多的热门景区,选择人流量较少的景区,出游者基本时刻注意佩戴口罩。(4)居民更偏向于短期游行,出游时间大多控制在3天以内,同时偏好自驾游的出行方式;(5)居民更加关注安全卫生问题,在面对出游选择时顾虑也比以往更多。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发展态势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在“后疫情时代”政府可以激发旅游市场复苏的潜力,推动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实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政府需要特别关注如下部分:一是调整政策关注的重点,在疫情发展不同阶段关注重点也有所不同;二是明确帮扶重点,将重心主要放在中小企业等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

2)旅游企业要加强外部风险管理和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旅游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战略管理,优化企业资产结构,迎合游客新的旅游需求和新的旅游市场趋势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以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远见性,通过寻求多方面合作以发展企业自身业务;同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来减小自身在面对巨大冲击下可能造成的损失。如:购买突发安全事故保险险种,降低企业经营损失,从而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3)旅游景区要走出疫情,走向振兴。景区要紧跟政府发布的保障旅游业疫情防控和疫情不同阶段下旅游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指导;把握疫情期间带来的旅游新方式机遇,满足游客需求,在旅游过程中植入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担当在新发展格局中旅游业的核心发展主体,提高社会责任意识,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4)居民个人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外出旅游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积极配合当地的疫情管控措施。“后疫情时代”的居民出游意愿只增不减,要注意避免报复性的旅游消费。消费者作为推动旅游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有义务提高自身素养,与国家、旅游企业和景区共同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N]. 中国文化报,2021-07-05(002).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R].新华社,2021.

[3]刘淑芳,杨虎涛.新冠疫情对中日韩三国旅游业的影响研究[J].亚太经济,2020(02):21-29.

[4]王少华,王璐,王梦茵,等.新冠肺炎疫情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冲击表征及影响机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2):1-7.

[5]明庆忠,赵建平.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学术探索,2020(03):124-131.

[6]杨劲松.后疫情时期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考[J].科学发展,2020(06):86-92.

[7]蔡春林,何烨.后疫情时代广东旅游发展新思路新举措[J].广东经济,2020(07):16-29.

[8]陈艳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2):13-15.

[9]陈岩英,谢朝武.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旅游发展:转型机遇与战略优化[J].旅游学刊,2021,36(02):5-6.

[10]冯晓华,黄震方.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游客旅游行为意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04):203-208.

作者简介:朱滢(2000-),女,汉,安徽铜陵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

[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370181);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037027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