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浅析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姜坤

山东省济宁市技师学院    272100

摘要:培养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内一般采用本科院校交叉方法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在职业院校采用多专业渗透培训方法更为适用于相关目标。结合专业关联性原则,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效果。文章浅析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促进专业人才基数显著增长。

关键词: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前言:与国际职业教育相比较,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有较大进步空间。目前大部分人才培养院校倾向于基础专业知识的提升,忽略了人才能力的培养,导致人员综合实践能力低、缺乏一定创造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培养模式方面,相关人员需要及时做出合理调整,加快人才培养,适应智能化时代发展需求。

一、智能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分析

与全日制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职业性和教育性。这种教育模式可以通过教育完成产业对接,在培养过程中提高人员适应性以及匹配性,满足产业岗位需求[1]。智能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融合智能化教育思维、智能化教育方法,可有效推进教育多元化发展,维持教育先进性与时新性,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环境,使其逐渐成为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

二、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培养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进展较为缓慢,且培养效果有待提升。部分院校在专业课程开展期间,并未关注教材的更新、课程的优化,使得教材内容与现下产业发展脱轨,人才培养无法衔接具体岗位。

(二)信息化程度过低

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影响了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进度。学生在教学中较为被动,课程设置枯燥,造成学生整体积极性和参与性均较低。

(三)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教学水平与实际教学内容不匹配,专业知识落后、信息化操作能力低,均阻碍了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改善培养模式的同时,教师个人能力提升也不容忽视。

三、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大量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院校应将重点放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体系时,需要注意课程之间是否衔接良好、是否与社会产业相关岗位职责需求一致,保证学生入岗即可明确工作事宜,具备熟练专业操作技能。设计课程体系以阶梯式发展为原则,注意体系的递进性,确保学生从浅到深,逐步完成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积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2]。体系中应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占比,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可以提前了解岗位操作内容。

其次,关于实践能力培养,可从校企合作入手,通过与多个当地或者外地企业进行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国际交流实践项目等,拓宽学生专业学习视野。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针对岗位需求,正视自身不足,并根据不足向其他前辈请教实践经验,提升自身智能技术技能水平,实现产教融合实际目的,满足智能人才培养需求。

最后,依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彰显数学、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如计算机思维、数理基础等,保证体系完善性。具体可分为几大模块:(1)数学基础基础课程;(2)人工智能核心课程;(3)与社会需求相符的特色专业课程;(4)实践与创新课程。根据不同模块,纳入实用性强的课程,提高课程质量。

(二)完善信息化设备

培养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完善的信息化设备作为教学辅助,打造高品质、智能化、信息化课堂。院校应加大教学设备投资力度,根据经济实力采购一批先进设备,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院校也可以引入一些家校平台、学习平台等线上学习模式,实现教学智能化发展。通过平台交流、平台学习,让教师和学生长期接触智能化教学以及学习模式,增加相关应用经验,对智能化有更深一步了解,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加快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加智能化专业人才基础。

其次,构建智能试验实践基地[3]。根据院校经济实力进行构建,或者和其他院校、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以便于学生进行试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结合智能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工智能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打造与专业贴合的实践基地,开展实战训练内容,促使学生了解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关于院校师资力量,也应予以重视。教师个人能力、教学水平以及个人素质均会影响培养效果。因此院校应组织多类别培训活动,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培训内容包括:智能化设备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新型教学手段应用等,提高教师智能化教学意识,使其可以在教学中熟练操作教学设备,给学生们灌输正确的智能化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其次,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定期让院校内部教师去企业进行短期兼职,实时了解岗位工作内容以及产业发展动向,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以免教学落后于实际发展,造成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兼职结束后,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教师进行统一评价,总结校企合作方案不足之处,对方案进行适度调整,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论:国内智能化技术层出不穷,产业智能化建设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各个产业均引进了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技术应用价值。基于此,实时向产业输送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对于产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均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职业院校应实时调整课程体系、完善教学信息化设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加快复合型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智能化社会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洋,顾建军.智能职业教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新路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000(01):83-90.

[2]韦妙,张启迪.智能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然定位、实然困境与必然选择——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3):12-18.

[3]周金容,孙诚.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冲击与高职人才培养升级[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