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词之花尽情在语文课堂绽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1

让古诗词之花尽情在语文课堂绽放

蒋贝贝

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侯村小学

一提起古诗词,好像很多人都觉得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对于它们的印象只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解读,而且大多数是枯燥无味的。离开校园后我们往往再也不会、也不愿意去涉猎与古诗词相关的书籍了。

可以说,阻碍学生去了解诗词、喜欢诗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诗词的语言。因为字数的限制,诗词需要在有限的诗句中包罗大量的信息,这就使诗词语句中出现很多省略性的文字表达以及随处可见的语序倒置等语法变动。再加上古文的遣词造句习惯本就不同于现代汉语,同时诗词创作受到声律韵脚的制约,使人们觉得诗词更加复杂难懂。虽然有《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国学小名士》等诗词节目兴起,引发广大民众的关注,但在自媒体平台上更加频频空降热搜的,却是不断提醒我们诗词已经不复往日繁华的“冷门诗人李商隐”“水平一般李太白”等。那一首首唐诗宋词,以及挥洒出那一首首唐诗宋词的人们,似乎就这样慢慢地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苏东坡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年累月“熏”出来的。古人的私塾教育,自幼便在古诗词的诵读及聆听中度过。摇头晃脑,反复诵读,“不求慎解”,及至日后步入社会再从古诗词中领略不一样的内涵,同时也成就了古代文坛大家们不一样的气质和内涵,他们自幼在古诗词中汲取营养,对标古代先贤,用古代先贤的经典名句陶冶自己的情操,用古代诗坛大家的事迹丰富自己的思想,强化自身的修养,同时也提高了对汉语言的鉴赏及领悟能力、对语言的审美能力等。

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对事物的认知,尤其对语言的领悟及学习处于黄金时期。作为老师,我们如何能在这一时期通过课堂教学巧妙的引导学生燃起对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遨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呢?

显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

范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的先导。通过老师的范读,能够引导学生快速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进入诗歌中的“意境”。如《采莲》一诗,如果老师能够在范读时做到声情并茂,凸显自身对此诗意境的理解,使此诗的范读充满趣味和戏剧性,就能使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抓住这首诗的主题,同时也能使学生跟随老师的思维展开联想,引情入境,让学生们感受到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无限遐想和乐趣,理解深刻内涵,也就能激发学生对这首诗学习的兴趣。

范读只是一种先导,只是老师通过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引导学生畅想诗词中的意境。而欲对诗词有更深层次的印象和理解,还是需要学生自己亲自诵读,并且是反复多次的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指导学生诵读,传授学生不同诗词需要把控的诵读技巧,引领学生逐字逐句反复诵读,反复思量,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入联想和想象,才能获得更加真切的感受。

陶渊明先生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读书的境界。其中“不求甚解”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薄,不能深刻领悟到作者在诗词中蕴藏的深意,如果我们老师刻意的去引导学生从老师理解的角度去理解诗词,就可能会诱导学生走入对古诗词理解的误区,就会有学生对诗词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在一线教学中需要注意诗词内涵解读的“点到即止”,适度的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想象和理解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给点“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一些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借住插图以及课本中的注释,结合自己成长中的经历、生活中接触到的事情加深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把诗词中的意境化为自身的内涵。引导学生不急于求成,以“不求慎解”的心态去对待古诗词,反复多次诵读、揣摩,做到“其义”自然“见”。

古典诗词源远流长,诉说着作者悠悠的情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关注诗句情感方面的表达与理解。

我觉得 我们要做的 就 是引领学生能从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中感受到瀑布的壮观雄奇之美;从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中感受到小孩的童稚天真之美;从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中感受到幽暗凄清而又辽远忧伤之美;我们的学生,身处鸟语花香的春天,能信口吟出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 ” 的诗句;看见伙伴游手好闲,能发出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的感慨 …… 学古诗, 就 是为了增添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我们都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精神,为学生触摸到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打开一扇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