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老王》课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肖培东《老王》课例分析

吴洁 ,苗婕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文体之一,阅读教学的问题聚焦在散文教学中。《老王》是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一篇经典散文,初中,高中学段的特级教师均有经典课例。其中就有黄厚江、肖培东等老师的课例。本文选择分析肖培东教师执教的《老王》课例。以下是我基于对肖培东教师执教的《老王》深入研读后进行的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一、《老王》课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角度

肖培东教师执教《老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在课堂上,他没有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逐渐实现。事实上肖培东老师在这节课也很好的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他的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也都紧紧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针对文本的“愧怍”一词,他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中走进文本的内核。肖老师从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出发进行讲解,但是他没有空泛地讲老王的不幸,而是让学生沉浸在杨绛先生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老王的“不幸”。他抓了这样的语句“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揣摩这里的“大约”和“这”有什么意味,从这两个词中又可以读出什么内容。他还引导学生注意“有人”“这老光棍”等用词的意味,不断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老王》不仅是作者自我灵魂的深层剖析,更是为一个从未真正反省和忏悔的时代去树立人类良知的标杆,是站在更高更深的层面来思考苦难,以及思考这些苦难的价值意义和存在意义。让我们知道应该以何种方式去面对它。

(二)文本解读角度

我查阅资料,发现肖培东老师曾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同情老王,不仅是因为老王一贫如洗,孤苦伶仃,病如残烛。更是因为老王在那样的年代里被抛弃、被欺辱、被践踏。世态的冷漠和炎凉不断向这位垂老暮年的老人涌来,怎能不让人为这位社会底层人物深深叹息和同情。而老王只是那个年代里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又有多少个‘老王’在那个动乱年代里苟延喘息呢。”而作者杨绛为何要把“老王”写的如此不幸呢?在肖培东老师看来,这是从“老王”这个小人物身上深层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是折射那个年代的不幸。从文中“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和“他并没有什么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都可以说明在那个年代里人变得其实已经不像人,知识分子被关到牛棚,底层人民饱受摧残。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叙述过程隐含着对时代的针砭。除此之外,肖培东老师还认为,越是写“老王”这个人的不幸,其实又从一个侧面衬托出这个人的善良。而老王的善良,文章中大部分都是从他和作者杨绛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他们之间情感尽管在他人看来是像“他蹬,我坐”看似有些不平等的关系,但在肖老师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钱、鱼肝油、鸡蛋、香油”都是为了表达对对方情感的一种载体,都是他们各自站在对方角度替对方着想的东西。他们是在苦难的年代里交汇和碰撞出的一种和谐情感。

从肖培东老师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思考“老王”和“杨绛”。他细读文本中的每个词语,真切体会老王悲惨到极致的不幸和深刻感悟作者感人肺腑的“愧怍”。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那个荒唐的特殊年代里,不幸的老王和不幸的作者。

(三)教学内容角度

肖培东老师所执教的《老王》是一个课时完成的,在课堂开始他用一个问题直截了当切入:“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它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随后肖培东老师从学生的回答的“不幸者”入手,对主人公老王的“不幸”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肖老师采用的方法是“读”。让学生在朗读语气、语调的调整过程中读出老王的不幸。读完老王的不幸后,肖培东老师很巧妙的通过一个问题过渡到了下一环节。这个问题是:“这篇文章只是写了老王的不幸吗?为什么要竭力写老王的不幸?把这个人写得越不幸是为了表现什么?”在肖老师一次次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挖掘出了作者除了描写老王的不幸后,还从深层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随后肖老师从文本中的“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和“幸亏有一位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两句话分析,向学生揭示了这篇文章中对当时社会的针砭,也从侧面衬托出老王的善良。之后,肖培东老师从老王和作者的交往出发,分析了老王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以及在那个年代这份情感的可贵。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肖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填补“我不懂,没多问”这六个字的空白。肖老师讲解到“同学们,杨绛先生这么博学的人不会不懂,聪明如她的人内心中一定有很多言语要倾诉。进入那个场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杨绛,想象着身裹白布凄然离世的老王,你想问出一句怎样的天问之话?”这个环节形成了课堂的高潮,让很多学生都参与并融合到了课堂中。最后,肖培东老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行了点拨,这也是整节课的升华部分。在肖老师的一次次的引导下,学生也渐渐明白这句话的内涵是“杨绛先生是想替应该忏悔的人忏悔,想替应该要忏悔的时代去忏悔,替更多的人赎罪”。

这堂课从文眼切入,让学生从“不幸者”走入,又从“不幸者”走出,感受到那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中人性善良和关怀的珍贵,理解了作者在平淡之中所蕴藏的深刻情感。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肖培东教师的《老王》课例分析后,我从中获取一些关于叙事性散文教学上的启示和思考如下。

(一)基于科学的文本解读的有效提问

在课堂中,有效的提问,从一定程度上讲,不仅是如何让学生从对散文文本的陌生到熟悉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反馈。一堂课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设置难度适宜的有效问题可以影响整个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问题的表述应该是具体、简单、并且逻辑性强的。而且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并有效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例如,在肖培东老师的《老王》课堂中,他所提问的“老王深层的不幸体现在哪里”,不但使课堂上升了一个高度,也更很好的激发了学生探析文本的潜能。

(二)叙事性散文需把握文本细节

肖老师执教《老王》时,抓住了文中作者对主人公的称呼“老王”这个细节,进行有效地展开,把文中一连串的表现老王这个人物的感情细节有效联系起来,带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学习。还有《老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平常生活中也常有的细节中,我们可以读出老王与作者的关系,又可以从“闲话”二字从看到他们的相处方式。从这就可以看出,文中作者运用的简单几个字的细节,其实在背后会隐藏着容易被人忽略的情感。这也就启示我们教师,在对叙事性散文这一类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文本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有价值。

三、总结

肖培东老师教学设计线条清晰,教师容易把握、学生容易掌握,在主线条的指引下,教师引领学生从文学作品的宽度、厚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让语文教学回归文学本真,实现启迪智慧、引人深思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作者简介:吴洁(199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学科教学(语文),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苗婕(1999—),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学科教学(语文),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