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视角下《关河令》三译本对比赏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3

“三美论”视角下《关河令》三译本对比赏析

李姣 ,段志华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周邦彦的《关河令》是一首客旅之词。写的是羁旅孤栖内心之愁苦。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且精于铸词造句。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蕴含有深挚情思。

作为文学翻译中难度最大的文体,诗词是否可译,是形似还是神似的争论由来已久。许渊冲的“三美论”力图最大限度发挥译语优势,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之美。本文试以 “三美论”为依据,对三个英文译本作以对比赏析。

关键词:三美论;《关河令》;英译本;对比赏析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这是一首客旅之词。写的是羁旅孤栖内心之愁苦。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中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里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1. “三美论”

作为文学翻译中难度最大的文体,诗词是否可译,形似还是神似,争论由来已久。作为“意译派”的忠实捍卫者,许渊冲一生都在诗歌的“意美、音美、形美”中咀嚼涵泳,力图最大限度发挥译语优势,将一种语言之美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之美。

西方把翻译作为一种科学,但许渊冲说:“科学无法解决文学的优美。不能只翻译表面形式,要提取中心思想。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他提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翻译出的作品,不仅应工整押韵,更要有传统文化思想上的意境。他曾谈到“三美”原则:“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其次,“形美”最次。即,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如果三者不能同时具备,则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

下面就结合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来对三个译文作以赏析和评价。

2.原词题目翻译的对比评析

“关河令”是词牌名,“秋阴时晴渐向暝”是题名,也就是主题的标题,中间用间隔号隔开。

龚景浩直接将题目音译为“Guan He Ling”,外国读者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谓的“Guan He Ling”为何意。

冯志杰的 “Guanheling · Loneliness During Wandering”,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将整首词的基调和主旨阐释出来,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译法。

许渊冲的“Tune: Song of Mountain Pass and River”,即,“关河令”意译成“Song of Mountain Pass and River”,且在前面加了“Tune”,让外国读者一目了然,可知“关河令”既为词牌名称。

3.首句“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的译文对比评析

“秋阴时作渐向暝”,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一庭”即满庭。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

龚译:

“Overcast is the autumn sky,

Sunlight shining through from time to time,

While evening draws near —

This brings a courtyard steeped in chilling sadness.”

译文忠于原文,采用意译法将所要表达的成分无一遗漏地传递出来,但从形美和音美角度来看还差些意境和韵味。

冯译:

‘tis dusk while it turns sunny from cloudy,

And it’s cheerless and lonely in the courtyard,

与原词的格式相近,达到了形美的要求,只是在传递凄清秋色及孤寂旅人的心境方面,尚且不足。

许译:

Autumn’s now cloudy and now fine,

Gradually on the decline.

It turns dreary and chill

In a courtyard still.

首先从音美上来看,韵律优美,且压尾韵;意境上,很好地译出了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景象,特别是“变一庭凄冷”译作 “It turns dreary and chill in a courtyard still.” 译出了“变”这一变化,将词人内心的孤寂感展现出来。

4.第二句“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的译文对比评析

寒声者,秋声也。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是云外旅雁的悲鸣。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自然是凄苦的情景。这句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

龚译:

I stand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autumn coolness.

The clouds are thick

And no swan goose is seen in the sky.

真实又完全对等地将原词中的各个元素逐一翻译呈现出来,但在形美和音美这两方面,尚有缺憾。

冯译:

Standing to hear the whine of autumn chilly,

I can’t see any swan ’neath a floating cloud.

格式上与原词相近,达到了形美的要求,但在音美方面尚且不足,且将“云深”处理成 “floating cloud”,“浮云”一词在意境上比“云深”差了不少,因此在意美上尚需雕琢。

许译:

I stand to listen to cold breeze;

In thick clouds I see no wild geese.

音美上,“breeze”和“geese”押韵;形美也保留了原词的格式,言简意赅。且在翻译“寒声”时,没有译成寒冷的声音或哀鸣,而是直接用“cold breeze”这样一个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短语,就将秋风瑟瑟的景象下发出的凄冷之声传递出来,将词的意境之画描述出来,在意美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5.第三句“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的译文对比评析

“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处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龚译:

The hours late,

The guests gone,

Leaving a blank stillness to me alone.

A single lamp shines – on empty walls.

从音美的角度来看照顾到了押韵;也较完整地将原词的意思呈现出来,只是在形美上稍欠一些。

冯译:

‘tis so quiet at the dead night aft my friends depart,

Only my shadow is reflected on the wall by the light.

冯译喜欢缩写表达法,从句式的安排和对照上来看,非常工整;且末尾单词“depart”和“light”也照顾到了音美;意思的表达和传达上也还不错。

许译:

No one is left deep in the silent night,

But lonely candle sheds on lonely walls its light.

许先生这句无论是音美、形美还是意美,都很完美,“night”和“light”压的很妙,与原词的“静”和“映”相照;意境上也传递出寂静的夜晚,人去后,形单影孤的画面。

6.最后一句“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的译文对比评析

此时此刻,孤寂的人是非常希望自己尚处于酣醉之中。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难以忍受。将这首词更添一抹凄冷之色。

龚译:

My drunkenness is now gone.

How am I to while away the long night?

这句虽没有照顾到音美,但在传递长夜难熬的意境时,选用 “while away”将时光难度的情境传达出来,更显得酒醒之后一个人的孤独凄凉。

冯译:

I have now entirely sobered from drunk,

How can I spend so long a lonely night?

冯译跟前几句风格保持一致,与原词实现了格式上的对等,具有形美这一优势,且在表意上也能够传递出酒醒后,一个人对这漫漫长夜的惆怅。

许译:

Awake from wine and autumn song,

How can I pass this endless night so long?

许先生这句饱有音韵美,压了“song”和“long”韵;且在选词上,添入“autumn song”一词,除使上下结构保持基本对等,实现了形美,还将酒醒后,独听凄冷秋声的心境也描述的极其形象;而用“endless”一词来修饰“night”,比前两位译者的“long night”更凸显了长夜的漫漫无边,难熬难度的感觉。

7.结语:

周邦彦的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且精于铸词造句。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有深挚情思。全词取境典型,结句直接抒情。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融为一气。感情步步推进,格调清峭,情味淡永。

龚景浩先生的译文通体自然通畅,且忠实于原文。也间或用韵,以起强调效果。在意境的渲染和表达上也能做到中规中矩,传递出词人的创作基调和情感。但在音美和形美上稍显欠缺。

冯志杰先生的译文格式特别工整,与原词在形态上保持了对照,也较完整地表述出了词的意境。但在音美方面尚需多加斟酌酝酿。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押韵完美,满含诗意又充满英文韵律美,抑扬顿挫之间,传递出作者的愁绪悲伤,生动可感。且诗词中境界全出,是不折不扣的“意译派”上乘佳作。译文细腻唯美,用词拿捏考究,保持了和原作一样的意境。英文字形对仗也较为工整,形美尽显无余。这样一篇音美、形美、意更美的译文向读者和学习者完美诠释了“音韵皆美、情味悠长”,实为诗词翻译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值得研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2]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李姣(1985.03— ),女,汉族,河南省郑州人,郑州财经学院 研究生 讲师 英语笔译方向

段志华(1983.12— ),女,汉族,河南省郑州人,郑州财经学院 研究生 讲师 文学&翻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