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学,大智慧——秦汉历史文化融入科学课程的路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小科学,大智慧——秦汉历史文化融入科学课程的路径探讨

杨庆

西北大学附属小学  陕西西安  710069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重视人文素养在课程中的融入。在小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秦汉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推进课程的顺利开展,同时能增强学生对于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为此,本文主要探究将秦汉历史文化融入到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历史文化;课程融入;策略分析。

引言:我们国家拥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涵丰富的文化思想以及熠熠生辉的艺术成果,还是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的初级教育阶段,恰好是塑造学生三观的一个重要时期,将秦汉历史文化融入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也能在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当中,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一些“小科学”去体现“大智慧”。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习能力

多媒体技术,就是在教学的具体过程当中,老师主动利用其作为载体,向学生传递一些信息,这是一种信息化社会中有利且良好的教学工具,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让学生能够快速、良好的理解和内化知识,并以此充分地调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这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小学生在探究中提高对自然科学概念的理解,旨在训练学习者建立完善的逻辑思维,形成独立研究学习的习惯,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从这种程度上来说,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已经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小学理科教育中,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比如,在教学“地球的表面”的内容时,为了带领着学生们能够认识地图,同时提高学生们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思维。教师可以引入秦汉历史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地图内容,帮助学生们识图,同时提升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同学们都知道秦国是我们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对我们中国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诸侯国,秦国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再到岐丰建国,从西部边陲的戎狄之邦到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再到统一全国,建立东方帝国,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同时,它的疆土及地图版图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后教师便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秦国在战国初期和晚期的地图样貌,然后让学生思考“秦国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则是教学入门的指南,是调动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乐学的内心动机。新课教学前的情境导入,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创造情境,设置悬念、小故事、猜谜语等形式引入新课,学生就有了兴趣,就会有追根究底的想法,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所以,小故事的吸引力是无限的,喜欢听故事是足小学生的主要特征。老师应利用他们在新上课时无心关注仍占上风之机,介绍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真实案例或传说等,让他们由无心关注及时转移为有所关注起来,以良好心态进行新课教学,这些事情就具有牵线搭桥的意义。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有关《吃的学问》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意识到事物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解在秦汉历史文化中发生的“长平之战”,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长平之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时间最早,并且规模最大的一次包围性的歼灭战。这场战斗主要参战者有秦国和赵国,战争的结果就是,赵国的军队遭受到了相对严重的打击,经过这场战争,也使得秦国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地位甚至超过了同一个时期的国家,这也加速了秦国促进全国统一的进程。参与作战的人员,赵军方面估计是四十五万人,而秦军所出动的部队,则估计万人。从国家策略到具体战略,中国军事家们直到现在也要研究自己的战略得失。长平之战,对我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也促成了我国史上第一次封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通过长平之战故事的讲解,学生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老师的身上,随后教师可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些士兵在作战时需要补充大量的食物,而这些食物怎样搭配,才能够保障这些士兵生龙活虎的作战呢?而饮食对我们人体生命健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通过小故事的引入,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下,利用网络的优势去查一查秦汉时期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在课堂中与大家分享和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营造生活情境,提升教学实效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情景是能够快速带领小学生进入课堂的最佳途径,通过联系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内容,增强小学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然后再加以内容的延伸和渗透,能够更有效地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金属”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了解铜、铁等金属,教师可以设置生活化的情景,给学生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制品,让大家思考这些金属制品的用途,在情境之中掌握有关金属的一些特性和用途。比如,商鞅方升,就是商鞅变法时期遗存下来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实物例证。“在这个小小的方升背后,是秦国自变法后延续百年的强国之基,也为新国一统天下奠定了根基。它长为18.7厘米,纵为7厘米,横为12.5厘米,深为2.3厘米,容积202.15立方厘米,仅仅只有0.69千克,看上去锈迹斑斑,很像建筑工地上的工具,确实没有什么美感可言。然而在这件文物器壁三面及底部都刻着的铭文让他身价倍增。”通过生活化情景的建设,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战国的商鞅方升,作为战国中期的青铜器,用途就是作为一种计量粮食的标准量器,不仅统一了度量衡,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高度的成就。通过生活化情景的引入,不仅让学生们学习到了很多有关金属的用途和内容,还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有效的实现了文化的渗透。

再如,当教师在教学之后,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行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咸阳博物馆进行参观,找一找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有哪些代表性的文物,然后进行画图,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既做到了课外课堂的延伸,也增长了学生们的见识,丰富了学习的内容。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的当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通过学科的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针对性的增强学生对于学科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引入,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雄.科学史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现状与反思[J].课程篇,2018,(03):122-123.

[2] 袁晖.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研究[J].读与写杂志,2021,(10):54-55.

[3] 王洁.小学科学融合STEM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20,(48):205.

[4] 李雁冰.科学教育的历史文化视野[J].全球教育展望,2007,(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