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游戏中的亲子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论音乐游戏中的亲子关系

石钰煖

江苏省扬州市明月幼儿园   225000

【摘  要】幼儿园音乐游戏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幼儿园音乐游戏中的亲子关系,以期为更好地为亲子关系服务。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游戏   亲子关系

幼儿园是人生启蒙的第一站,是人性真善美体学构建的发端,而它的教育不是以书本为基础,其本身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幼儿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我们要引导在社会中、在生活中认识事物,培养情感,促进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可以说,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完全的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而游戏是幼儿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特别是音乐游戏。幼儿们对音乐游戏的兴趣比较大。由此我们讨论下音乐游戏中的亲子关系。

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调,并有一定的规则,对幼儿动作的发展、音乐的感受力及活泼乐观情绪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音乐游戏灵活多变且富于想象,自由度高、情绪性强、符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学前儿童乐于玩音乐游戏,并易于在音乐游戏中接受教育。

  音乐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研究者侧重的角度不同,音乐游戏的分类也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从游戏者活动内容的角度,将幼儿音乐游戏分为四类:

1.音乐听觉游戏

   听觉能力指通过辨别、感知、领会、想象、思考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内涵的能力。发展音乐听觉的游戏,就是让幼儿用耳朵充分欣赏自然产生的和人创造的各种音响效果,从音响的旋律、音乐、节奏等方面“触摸”音乐语言,感受音响之美。

2.节奏游戏

   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依靠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能力的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形式进行,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这种游戏可以结合听觉游戏来实践。

3.歌唱游戏

   歌唱游戏旨在通过游戏让幼儿享受唱歌的乐趣,培养音乐感受力,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这种形式的音乐游戏较为普遍,一般以唱歌为主,伴随角色游戏、律动等形式出现。

4.舞蹈游戏

   幼儿舞蹈游戏主要是发掘幼儿喜形于色、笑逐颜开、手舞足蹈的本领,提高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发展想象力和动作表现力,为幼儿今后形成良好的艺术气质打下基础。比如,播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童歌曲,让孩子们自由表演,随着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孩子们会自醉于其中。这时,他们都成了舞蹈家。

    音乐游戏是要父母和幼儿一起完成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加深。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亲子游戏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家长和儿童共同游戏为形式的一种活动。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交往及情感联系的重要方式,是父母在自然的情景下,与孩子结成平等的玩伴关系,在和孩子游戏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去影响孩子的游戏。

开展好有关亲子关系的音乐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著名的幼教专家陈帼眉教授说过,家长对小孩子的教育,第一就是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跟孩子做亲子游戏。幼小的孩子,最希望的就是和父母一起玩。开展亲子游戏,是家长与孩子的需要,是完成幼儿教育使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为了共同游戏的娱乐需要,成人与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结成了横向的、对等的玩伴关系,又以共同生活积累的亲子感情作为纽带,因此这种感情带有明显的亲情性质。这个使得亲子游戏不同于其他的游戏。成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影响孩子,因此成人与儿童游戏过程中还结成了纵向的、不对等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亲子游戏又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

 2005年8月光明日报载文《情感交流要从婴儿开始》,介绍了婴儿时期的早期情感、判断力的发展对未来身心健康的影响。[1]指出人们只注意婴幼儿的身体发育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孩子的思维活动;家长不能只在孩子的房间里摆满智力玩具,还要同他们进行早期交流。父母与儿童的亲密程度,是婴幼儿保教是否成功的关键。当今社会,年轻父母,大多是上班族,工作、学习、 家务、社会活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天到晚忙里忙外,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玩,家长与孩子沟通很少,造成了亲子关系紧张。有关亲子合作的音乐游戏是父母双亲与儿童交往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家长在家里利用休闲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让孩子生活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家庭氛围中,可以增强亲子之间的亲近感和亲密性,自然而然地流露着骨肉亲情。多对话,多提问,多交流,使气氛变得和谐活泼一些,孩子就不会与其父母保持“距离”,家长与孩子就能在情感和认知等诸多方面获得大丰收。实践表明,这些有益的活动,可以使儿童体会到亲人的温暖,体会到亲人的关爱和支持,对于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来说,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高尔基曾说过:“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卢梭说:“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所获得的智能百倍于教育中的正是学习”.因此,游戏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并且可使孩子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亲子游戏是包含了多种认知成分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孩子的最佳学习方式。有人形容,主动探索和积极学习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而这把金钥匙就是游戏铸造出来的。

     丁海东在其《学前游戏论》中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将儿童的生活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生活需要是生理性的。它的满足确立着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最初信任,主要包括基本生存需要、身体活动的需要和安全需要。第二层次的生活需要是心理的。主要包括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其生理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觉醒水平的需要:当外部环境刺激的新异水平上升或刺激信息的过于贫乏或单一,就会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厌烦等消极、不稳定反应,导致心理觉醒水平出现过高或过低,于是作为主体的儿童就会在兴趣或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或理解环境或以想象、创造的冲动去控制与影响环境,从而使心理觉醒水平保持最佳的活需要是高级的精神性或社会性需要。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包括社会交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敬(认可)的需要。在幼儿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已开始显示出表现自我、获得成功和得到他人好评与认可的明显预期。[2]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其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游戏成为在儿童世界里频频发生的基本活动或行为表现,其更为根本的、内在的理由在于儿童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儿童个体的具体游戏行为动机发生的根源和基础。从儿童是生活的主体这一角度出发,就可发现,游戏的发生根源于儿童生活需要的整体结构性的驱动和支持。由此可见,游戏活动是幼儿生活内容的主要部分,在他们眼里,什么都可以成为一种游戏,如果家长善于掌握时机,引导得当,通过亲子游戏活动,运用在游戏活动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材料,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就能促进孩子在身体、生理和心理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人是促使孩子运动最好的良方,有感情的动作可影响孩子对运动的兴趣。对父母来说,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的良好情绪往往会冲淡自己在工作等方面原因而造成的不良情绪,也从中体味到童年的回忆和亲子之情,并能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特点,就此更好地引导孩子潜能的发挥,增强其亲情感、安全感和沟通欲。    

与孩子一起游戏有如下目的:

(1)与其交流

(2)注意他的自主性

(3)给其足够的时间玩耍

 (4)全身心的关注他

(5)了解孩子的需求

 (6)鼓励他尝试新的游戏

(7)向孩子表达您的感情,并让孩子感觉到您的这种感情

(8)自发的、恰当的行为

  总之开展有关亲子合作的音乐游戏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亲子关系,有益于幼儿的发展,而且,对于幼儿游戏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不仅如此,幼儿在音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态度、方式、方法,会迁移到幼儿同伴的游戏中,形成良好的游戏习惯。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教育的取向决定和影响了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家长要重视亲子游戏,以音乐游戏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欣.情感交流要从婴儿开始[N ]. 光明日报, 2005 -

[2] 丁海东. 学前游戏论[M ].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