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镇开发中景观边界的生态处理手法    以上里古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浅析古镇开发中景观边界的生态处理手法    以上里古镇为例

邱柏林,余达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重庆道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市渝北区  401120

摘 要:本文参看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将古镇开发中的景观边界问题作为切入点,对现行的景观边界形式所造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参考以往景观生态设计的成功案例,将生态学概念及生态技术引入景观边界设计中,结合成熟的景观生态设计技术,提出一些对古镇开发有针对性的边界处理方法,对景观边界进行生态化的设计。使景观边界能改变外观表现出的生硬感,和在空间中的孤立感及造成的隔离感,成为一块经济、实用、生态的过渡空间,起到增加古镇景观性的作用。

关键词:景观边界;古镇;生态;过渡;再利用

一、概念界定

(一)景观边界

景观边界有多种表述,在如今的景观设计中,景观边界指在一定空间尺度的景观实体中,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以相对的尺度对两块异质景观区域起到区分、阻隔或过渡的作用的区域。本文中的景观边界概念界定在古镇开发区域(斑块)与周围自然空间(基质)之间的过渡区域,和古镇区域(斑块)内的不同功能空间、不同景观属性之间的连接空间,以及介于周边环境之间的线性景观要素所呈现出的具有边界性质的空间。具体体现为古镇外部边界、建筑边界、道路边界、河流岸线、人工种植带及自然演替形成的各形式的绿化区域。

(二)生态处理

国内学者对生态技术的看法并不一致。代锦认为,生态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将传统生产方式往能够循环发展的清洁生产方式转变,建立起一条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的生产链[1]。秦书生则认为,生态技术指遵照生态原理和生态规律,从源头出发减少污染、增加再利用、节约资源以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本文以古镇开发为背景,故文中生态处理的概念偏向秦书生的观点,从人文视角出发,在小尺度上运用生态技术而达到区域性的视觉生态。在已界定的景观边界范围中,生态处理指在不伤害原有生态系统和现有资源循环系统的情况下,合理运用生态学方法,对景观边界进行地形、水文、气候及区域生物分析,结合景观设计施工方法对景观边界进行柔性的仿生或诱导设计。

二、古镇概况

上里古镇坐落于中国西南四川省雅安市,距市区27公里,处于四川盆地与横断山脉之间的丘陵地带,古镇内有西东流向的白马河及北南流向的陇西河两条主要河流,山水环绕,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厚。上里古镇最初被称为“罗城”,古时候是南方丝绸之路经临邛进入雅安的茶马驿道上的驿站之一,是成都平原通向外民族聚集地区的一道关卡。

三、上里古镇中的景观边界形式与效果

(一)现有景观边界形式

1.硬质景观边界

沥青道路、混凝土道路、砂岩石板路、岩石垒砌河岸、喷砼覆面地形、建筑带、围墙等。

2.软质景观边界

建筑与田地相互渗透的过渡带、林线、绿化区域植物隔离带、自然岸线、河流水体等。

3.后期缺少管理的景观边界

屋后林、道路两侧、自然岸线、石板路、砌石河岸等。

(二)古镇现有景观边界效果

1.产生积极影响的部分

古镇主体部分的河岸做砌石固化处理,使得河岸能在雨季应对洪涝灾害,避免岸线遭到猛烈冲刷,影响临河建筑的地基稳固性。并且处在古镇中心区域,人流熙攘密集,固化的河岸易于设置栏杆、亲水平台等防护和娱乐设施,一方面能有效避免发生游客跌落、溺水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游客亲水娱乐的需求。

2.产生消极影响的部分

硬质化的河岸使其失去了土地本身的弹性、自然的景观性以及水陆相接地带的生态性以及特定的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让建筑的屋后便是山林,古镇与周边自然山林之间没有过渡带,这让屋后林拥有了自然的生态性,却让古镇和游客失去了面对山林时应感受到的景观性

、生态处理手法的具体措施----以上里古镇为例

(一)河流岸线

上里古镇中的河岸为人工垒石固化型和自然驳岸型,在后期开发中,可以以自然驳岸为基础,将清理河道捞出的卵石用作驳岸固形。再在岸坡上种植松属、青冈属等侧根比较发达的乔木,用于固土,间植海棠、桃花等具有观赏性的小乔木。对于过滤吸收的功能,则可以采用各种间伐木材和已经干枯的木材来作为护岸材料,木材遇水易腐,粗糙的表面能够吸附大量微生物,它们能将水中大量的无机物转换为有机物,从而达到净水的作用[3]

)古镇与山林过渡带

在古镇与山林过渡带空间里,考虑到上里古镇东西靠山脊,处于山脚雨水汇流处的位置,在过渡带空间里则可以利用整理地形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人为地创造一些凹凸起伏的地形凹处留水凸处丰富植被减缓水流速度,使在这一区域活动的动物更容易找到栖居地,动物稳定的栖居状态就能为这个环境提供更多的生态性,使这一区域更具备过渡的属性。

)屋后林带

在屋后种植高大乔木以固定土壤和衬托建筑景观;种植具有观赏性的灌木来打造小空间的景观观赏体验;种植生长快的低矮植物来消化果蔬垃圾和人类废物。以植物来营造景观,也以植物来消化一部分人类废弃物,屋后林的合理利用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另外,面对雨季大量从山坡流下的雨水,则可以运用堆土丘和挖土坑的方式来减小雨水汇集到屋后、街道上的水量,缓解古镇面对雨洪的压力。

)道路两侧绿化带

古镇内部道路两侧景观边界容易被忽略维护或遭到踩踏,常常是植物稀疏、土壤板结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应及时根据现状重新规划增加道路,并且将道路两侧植物种类更换为易生长、低维护需求的品种,如麦冬草、结缕草等品种。也可用灌木丛将道路与绿化区域隔开,用这种方式来避免人为地破坏绿化区域。

)软、硬质景观交叉渗透带

软硬质渗透区的绿化区域与硬化区域之间穿插分布,里面既有农田地,也有植物组团,还有硬化地面和建筑。对于这类边界属性不是特别明显,又有很强的人工介入度的空间,应将人与生态结合起来,让人来打造生态、使用生态、维护生态,并使人受益于样的模式。如人在管理农田地时,就可以将家中的果蔬垃圾、人类废物、未经化学污染的水用于农田地施肥,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尽可能地再利用资源,将从自然中获取的物质通过生态的方式再还回到自然中,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链条。

(四)景观边界生态处理在古镇开发中的应用普适性

从地域角度来看,江浙徽和云贵川等地是中国古镇最多的地区,这些地方都属于南方,南方文化多元、自然环境优良,如四川都江堰德源镇生态农业已经有一系列成熟的产销模式,这些区域对于生态处理手法的接受度较高。

从技术角度来看,生态景观边界的技术都是前期投入较低、实施难度较低、后期维护成本较低的方法。堆土坑、挖土丘、铺卵石、放木头、栽植物这些做法相对于河岸磊石、砌筑围墙、地面硬化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说是更简单的。

结  语

对于古镇开发中景观边界的处理手法,本文从生态概念出发,结合如今已经较为成熟的景观生态设计方法,通过分析上里古镇的景观边界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生态处理方法。本文所表达的是生态设计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在景观设计方面,生态设计已经是得到广泛认同的设计理念。虽然生态设计是在后工业时代工业污染环境的状况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提出的,似乎难以应用到古镇开发中,但近年来的古镇已经是快速化、同质化的开发模式,越来越多的古镇开发只是迎合旅游发展趋势,古镇的规划设计也是为了快速投入商业运行。生态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古镇开发中,是“后古镇”时代我们应该提前考虑的,实际上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措施运用到古镇开发中,也是生态设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代锦.生态技术:起因,概念和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2):15-18.

[2]秦书生.生态技术的哲学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4):74-76,108.

[3]赵斌.当代主题公园生态技术应用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