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优化途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优化途径研究

丁靖洋,李丹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 青岛)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农林类高校拥有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下,应充分挖掘农林类高校学科优势,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成果,拓展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林类高校;学生工作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就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越发突出。高校作为思想引导和实践引领的重要阵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时刻以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为指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2]。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农林类高校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即是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高地,因此农林类高校承担培养生态人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使命,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会直接影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3]。农林类高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具有先天优势,农林类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研究领域侧重于“三农”和林业,是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和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林类高校的优势学科,促进教学、研究和实践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新时代农林类复合型人才。

一、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明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农林类高校的教育优势尤其显著。

(一)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现阶段,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美好家园建设的愿望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与最终目标。大学生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队伍,是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一流拔尖创新型“绿色”人才。农林类高校作为我国高校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当前碳中和发展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充分彰显农林类高校的教育质量,有助于涉农专业教育及学科水平提升,能够在高校和社会中产生榜样示范作用。

(二)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优势学科更好融合

从学科和专业方面来看,农林类高校专业在涉农领域和生态保护方面涵盖较广,学校优势学科多与农林业、生态保护、环境资源等领域相关,具有科研专业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本学科专业进行联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农林类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较强

由于农林类高校的专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相关性,在学科与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更是贯穿学生学科专业教育。所以农林类高校学生在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专业自觉性,也更积极投身入生态保护志愿活动中。当前农林类高校环境保护社团占比高于非农林类高校,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热情更高。可知,农林类高校专业学习和课程设置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二、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优化途径研究

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尚未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存在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不丰富等问题,同时存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现状,导致现在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

(一)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

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应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充分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融合。当前很多高校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工作进行开展,割裂感明显,仅停留在定性层面,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且存在教育形式单一、缺少具体实践内容,教育内容传统,缺少创新内容。

为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应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打通生态文明教育和原有教育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串联。同时,在原有工作开展基础上,与优势学科进一步结合,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加入高校育人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环节。

(二)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专业教学建设

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开展主要依托于相关专业课程开展,主要为专业性的教学或实践活动,由于专业课程和生态文明教育的侧重点有所差异,虽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果有限。同时,生态文明教育不等同专业教学,专业教学更强调该学科领域的理论性、科研性和创新性,生态文明教育多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认知及价值观念的建立。而且,专业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难以兼顾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参与度不够高。

生态文明教育为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首先,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专业教学建设中,高校教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这就要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生态化社会发展,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校社会实践是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教育的成色取决于学生生态文明实践开展。一是丰富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节日假期、课余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进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二是老师带队开展实践走访。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由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到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或生态修复效果现住的地区开展走访调研,使学生走进自然环境,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升自身生态建设文化素质,并自觉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队伍当中。三是建立生态文明教学基地。结合学校周边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生态文明教学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多方面了解自然,全方面融入生态建设体系中,并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到实践中去,进而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程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李昕萌,吴懿卓.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22(08):41-45

[3]张小琴.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化路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2):57-60

[4]陶景霞,贾媛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湖南省十所高校的调查[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3):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