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探讨

李萍

  那坡县文化馆  百色市 5339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逐渐增强,非遗的现状与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是本文的探讨重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

作为一个拥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长眠于地下,经年之后依靠考古学家们的发掘才得以重见天日。有的表演形式和知识技能却是从一代又一代的人手里被流传了下来,后者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我国非遗体量庞大、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各个地方民俗风情的体现和群众智慧的凝结,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精神风貌和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维护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1.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尽管部分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了许多努力,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总体上来说不容乐观,大量传统的技艺由于难度高需要多年的学习,导致面临缺乏继承人的困境,或者十分缺乏受众,在时代的浪潮中濒临绝境。许多传统的知识技能并非除了观赏性一无是处,但仍旧面临许多挑战。隔海相望的韩国和日本学习了我国不少传统技艺,成功的在他们本国进行了推广和使用,反映出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还需要弥补一定的不足。

2.保护和传承策略

2.1政府与相关文化机构要采取保护行动

中国的地域广阔、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量是巨大的,这就注定了不可能依靠少部分人的努力进行保护,部分地方政府过于注重当地的经济建设,疏忽文化建设,简单地布置一些文化栏后几乎没有再采取行动,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几乎没有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无从提起了,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必须要对保护采取有力的措施,给予行动上的支持[1]

2.1.1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为各种表演形式的作品和手工技艺,从前受限于科技水平和识字率等,非遗的资料记载并不多,如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被保存下来,政府和文化机构可以组织人员用多种方式将非遗的资料保存下来,尤其是一些濒危的非遗种类,需要用详细的档案将它们的所有资料记录下来,并对保存资料进行备份,以此达到保护的目的。

2.1.2争取资金挽救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之一是传承的机构或个人缺乏资金支持,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难度高、耗时久,想要将其使用下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政府或文化机构应该认真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争取一定的资金给予补助。

2.2传承的具体措施

2.2.1与地方学校合作

后继乏人是当今几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一大难题,不少非遗当中的歌舞、唱腔以及手工技艺需要长年的练习,有的还需要练“童子功”,继承人大多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但小孩子的心性又极其不稳定,如今的社会风气相对浮躁,每个人的选择都变得更多了,所以愿意学传统技能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还有一些非遗的继承指定了只能由某种人来,其他人一律排除在外,也是造成了后继乏人的重要原因,这类非遗的传承就需要放宽门槛,让有天赋、有兴趣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非遗的传承要扩大选择面,让更多的人自小就接触到,与地方学校合作,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今的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学校需要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全方面发展,其中也包括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观看各种非遗表演,学习非遗技能是符合学校要求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挑选继承人和推广的机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者可以和当地学校进行沟通合作,在小学、初中举办一些非遗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活动的同时,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非遗,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兴趣的种子,提高了成功挑选继承人的可能性[2]

2.2.2选择性传承

中华文化里既有优秀文化也有糟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好有坏。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也要以一种审视的态度去对待它们,不能想着全盘继承、只一味地吸收。比如有些非遗表演剧目里的情节有封建糟粕成分,唱腔曲调过于陈旧,且部分台词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文化我们就要选择将它们剔除,保留非遗的优秀文化内涵和精良技艺。

2.2.3创新性继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更好地传承下去,除了要摒弃落后的部分以外,同时要与时代结合,一些表演性强的非遗项目,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的表演形式,根据观众的喜好来表演,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比如在几年前,著名非遗戏剧华阴老腔团队与歌手谭维维进行合作,演唱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将传统戏剧与现代摇滚相融合,将原本受众极少的华阴老腔融入了通俗歌曲中,推广到了大众面前,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华阴老腔,并在2016年成功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功与时代结合进行创新的有力佐证,也为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创新性继承提供了典范。

2.3探索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向

2.3.1建立完整非遗文化产业链

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非互相独立,建立完整的非遗文化产业链可以让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互相推动、互为依存。

2.3.1.1鼓励本地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让大学生参与到建立非遗文化产业中有三点好处,一来大学生需要创业、就业实践的机会,与当地非遗项目合作建立产业,能够帮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二来大学生思想活跃、想法新颖,能够为非遗文化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想法。三是容错率高,非遗文化产业是有着巨大潜力的,想要成功建立却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的时间充足,更加敢于试探发展道路,再通过市场的反映或教训进行总结反思,为下一次的发展做好准备[3]

2.3.1.3打造非遗文化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性就是需要人作为载体,但全部依附于人这一特点也造成了传播上的局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以适当通过一些物质载体,比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成品做成当地的旅游文化周边,将非遗当中的表演剧目做成文化手办,制作戏剧小泥人、文化雪糕等都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

2.3.2借助互联网传播

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巨大作用,互联网传播不仅方便、高效且渠道广[4]。当地非遗保护组织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互联网上各种短视频应用的兴起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短视频平台人流量大,又有许多年轻观众,传承者和组织人员可以将传统的剧目以及手工技法拍成视频,上传到抖音、快手或哔哩哔哩等平台,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广作用。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只依靠单个机构或人,需要政府和群众的共同支持,继承也需要进行选择和创新。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才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吴秋华,周艺腾.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J]. 快乐语文,2021,(25):49.

[2]张燕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探讨[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1):169-171.

[3]纪晓贞. 加强保护和传承  让非遗绽放光彩[N]. 巴音郭楞日报(汉),2021-02-20(008).

[4]李忠宝. 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探讨[J]. 参花(上),2020,(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