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艺术展示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艺术展示中的应用

王凯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700

摘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是建立文化自信、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创新传承和发展。而数字化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发展中加以应用,能够有效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承发展。通过数字化艺术展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不但丰富了设计元素,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传播平台,更好的展现中国艺术文化的辉煌。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

随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文化生态正经历着巨大变革,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挑战,对处于消亡中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目前,信息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提高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效率与复原、再现质量,有利于成果推广与文化传播。

一、数字化艺术的概念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指利用计算机及相关的数字化设备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区别于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是,数字化艺术设计不仅以数字化设备为主,也以数字化设备为传播和展示的媒介,以数字化应用为目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包括图形、声音、计算机技术等等许多学科的知识。在数字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使得数字技术介入艺术领域,并产生电脑图形、图像设计作品,随后介入动态影视及数字交互设计作品之中。所谓数字化展示,是以展示内容为主体,以数字化技术为实现手段,通过各类新媒体和数字媒体技术,实现展示内容的数字化呈现的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字化展示提供了全新的展示方法和表现手段,它不受国界、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多种媒介信息进行整合创新,形成信息化传播的新平台。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在艺术与科技、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彼此融合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一门学科的。不论是作为活动、产品或技能,艺术在二十世纪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艺术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得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建设不仅有了必要,而且有了可能。数字化的展示手段常用于实体博物馆与互联网平台,以博物馆的展示类型最为全面。数字化艺术设计建设的关键一环,是促进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相互协作,这种协作不仅将改变科技工作者不懂得艺术、艺术工作者不懂得科技的现状,而且将造就大量文理复合型人才,促进人的潜能全面发挥,这与科技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当今社会上互联网技术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从网络空间设计到网页设计,从以数字动画和数字广告为代表的数字影像艺术到以数字商城、数字博物馆为代表的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化艺术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国内各地的非遗展示与传承存在着文化传播形式落后、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不足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和传播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非遗所具备的各种价值之中,其艺术和审美价值是最为人所关注的,而在人们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深入了解之前,往往首先为其艺术之美所吸引。许多非遗项目自身便归属于艺术的范畴,如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等。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同时也体现了传承人的独到智慧和艺术创作能力,如剪纸、蜡染、雕漆、绢人,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它们历经时间的检验,以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来吸引传承人进行传承。

在我国数字化保护领域,有两个比较有影响的项目,一个是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共同开展的“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宄”项目,樊锦诗阐述了虚拟现实、三维激光扫描、无线网络传感等数字技术在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中的应用。另一个是从2000年开始,中国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凸版公司签订了第一期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合作协议,2003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我国博物馆界第一个中外合作研究实体“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并建造了我国博物馆领域首个“虚拟现实”展示平台,配置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软硬件系统,制作并推出了我国第一部大型三维数字文化影像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证史价值体现在:它以一种活态的形式由过去延续至今日,如同一部随时都在上映的纪录片,这种活态性正可以弥补一些文献典籍的不足。在历史与考古方面,非遗为之提供了有效的考据证明和研究价值。

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创新为基础,能够发挥出艺术文化经济价值的一种新兴产业,比如游戏开发、动漫制作等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需要数字媒体的支撑和推动。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和发展需要充分应用数字化艺术,借助于数字化艺术的优势实现传承和发展。非遗不但包含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人际伦理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一部分指出:“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多样化的数字技术可将无形的非遗信息转换为可观、可听、可触的数据,为观展环节的信息传播与互动体验提供了内容与技术上的支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艺术中的传承与展示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初步探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相结合,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产生的背景和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炼与创新入手,对中国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新的数字媒体艺术之路。非遗的数字化展示方式根据不同种类非遗的表征和特色,通过各类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的归类与存储,运用各类新媒体技术实现数字化展示,它不仅将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让观众对展示内容有了更系统、全面的了解。非遗的种类多样且内容复杂,因此对应的展示方式也不尽相同,可将其分为传统信息展示类型、机械控制展示类型、交互触屏展示类型、传感器式展示类型、虚拟现实展示类型等。

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艺术设计学科已经成为以数字技术为根基,数字传媒为载体的交叉学科。而艺术与科技的相互融合,也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数字内容产业,借助数字技术,以文字为中心的媒体内容正在向图像、影像、互动的方向转移。这种跨媒体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数字信息传媒的主要表现方式。然而在科技发展改变设计艺术表现方式的同时,也影响到了不同地域艺术文化精神的表达与呈现。

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大多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形式,面临着传播媒介单一、形式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受众等问题。将传统文化中的抽象信息转化为色彩、造型、风格等具象内容要素,整合输出可视化图片和视频等数据形式,能够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使用户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传统技艺的内涵决定了其流程式的传播属性。将信息节点交互化,能让观众得到最真实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利用各类跨屏设备的便捷性与易用性特征,能让观众随时随地且方便快捷地观赏和使用。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相比,应用数字化艺术展示可真实、全面地记录与还原沉浸式的环境和氛围,并可实现跨时空、交互的现场重现,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实现全方位的记录与再现。数字化艺术展示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多维度记录与呈现,达到传统摄影、摄像与剪辑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使用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提高文化遗产记录、保存的效率与复原、再现的质量,有利于成果推广与文化传播。通过互联网和数字科技手段,有利于对所记录和保存的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推广、宣传、教育。受众可以通过数字交互媒体主动了解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不管是在传承还是传播方面,都需要充分立足于自身,使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并真正融入到市场中去。这就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新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够充分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艺术传播者中,不仅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包含了很多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是拥有一定传统技艺的艺术家。无论是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家还是传承人,都应该增强自身责任感,从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通过数字化艺术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数字化艺术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数字化优势去充分了解受众,从而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然后通过数字化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有效的传播。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语言进行提炼。要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对数字化艺术的应用,就需要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中的符号语言,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符号进行再创作。比如可以充分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抽象内容融入到数字化艺术作品中,从而提炼出现代化的符号语言。

四、总结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以丰富的非遗项目传承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数字化艺术展示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使艺术作品具有更好的文化感染力,能够和受众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能够促使受众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进而增强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同感。非遗是中国历史上绵延至今的文脉,一些非遗项目并不能依靠文字、书籍、符号为载体来进行传承,而是依靠世世代代的口传身授。这条文脉是无形的,凝聚着文化的精髓。中国的非遗资源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设计师们从中汲取养分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可以使祖先留下的这些文化遗产在当今展现风采、彰显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形成紧密联系的共生关系,创造共同发展、共同获益的共赢模式。非遗作为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财富,是数千年来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人们需要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科技,探索非遗数字化展示与传承的创新应用,提高非遗展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观赏性,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民族价值观、保护本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董甜甜. 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D].东南大学,2019.

[2]薛苗苗. 数字化艺术在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策略探析[J]. 文化产业,2021(35):70-72.

[3]张再轶. 数字化艺术在现代文创产品展示推广中的应用和发展探究[J]. 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1(23):85-87.

[4]彭劲. 对数字化艺术设计内涵的思考[J]. 美术大观,2008(09):112-113.

[5]陈少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

[6]黄永林,余欢. 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运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06):122-129.

[7]宋丽华,李万社,董涛.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J]. 图书馆杂志,2015,34(01):73-81.

作者简介:王凯,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与科技。

详细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燕赵北大街天逸城小区邮编:050800联系电话:130811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