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创新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创新教学研究

李新玉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0170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创新,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科院校不仅要梳理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还要深入分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与教育模式,以此保障相关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本文以此为基础,探究思政课程创新的路径与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

前言:思政课程教学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关系到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学生后续发展。尤其是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思政教育体系,对培养综合型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和导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着手顶层设计,建设思政课程

思政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效果等基础性问题。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思政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优先做好顶层设计,保障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更具可行性和系统性。

(一)明确院校育人定位

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期间,要优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也就是说思政教学工作要服务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对此,学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专业教学内容,在突出自身办学优良传统的同时,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注重“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

(二)共享优质育人资源

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有限,为更好的落实思政课程创新教学研究,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结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全面的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并做到在全校开放共享,这样有利于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导向性。在此期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围绕“地方性”特点挖掘学生身边的思政教育资源,资源内容应该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地方社会环境的了解,提高学生地域认同感;其次,围绕“应用型”特点探究专业教学环节的思政教育资源,指导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地方产业布局、行业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社会企业对不同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在此过程中,强调对学生职业发展、劳动价值认知与能力层面的培养;最后,围绕院校办学特色探究思政教育资源。比如,师范类院校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程类院校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以此为方向,丰富教学资源,建设更为全面的思政教育资源库,力求建设出具有院校品牌特点的思政教学体系[1]

(三)构建协同教育机制

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周期较长的系统性工作,不仅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要构建出完善的体系,教育主体之间也要紧密合作,形成育人合力,以此促进思政课程创新优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首先,遵循“院校主导、教师落实”的基本教育原则,院校方面,应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作用,站在院校长远发展、学生培养方向的角度上,制定系统、全面的工作机制,鼓励各个部门之间实现协同合作,从职能部门到一线教师,都要明确自身教育职责;其次,制定完善的教学实施方案。从教学整体目标、教育流程、阶段任务、教学监督等环节入手,注重思政课程教学的衔接性问题,结合院校实际教学情况,规划教学指导文件,为授课教师落实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指明方向;最后,重视教学管理工作。在教师教学评比环节,要加入“价值引导”元素,着重考察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帮助教师明确课堂考察标准,以此构建全面思政建设的氛围,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

二、立足专业特点,探究思政元素

探究思政元素的过程,就是教师寻找思政创新教学着手点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站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特点的角度上,对思政教育元素进行分析,找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政育人元素,并将其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革新进程。

(一)分类建设思政课程

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根本因素在于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因此,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期间,应优先保障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加强学生社会认知能力,提升其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多会考虑本地的企业,所以,教师可积极挖掘地方育人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等,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域认同感。除此之外,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劳动能力与素养,这是提升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基础所在[2]

(二)实施专业思政建设

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探寻思政元素,能够有效助推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深化人才定位培养工作。实施专业思政建设是指教师充分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元素,结合专业教学导向,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思政课程教学计划。

比如,教育类的专业思政建设需从师德、师风等方面入手,要求学生能够正视作为一名教师应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文学类的专业思政建设要求授课教师从传统文化等角度入手,探究具有地方性特点的民族文化,并从文学的层面上提炼出思政育人元素;理工类的专业思政建设,则要求教师立足于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切入,引导学生实现思想带动行为。

三、完善教学设计,着手思政教育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期间,教师要紧密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和专业教育方向,从基础知识、课程技能、情感教育、价值观念等方面,明确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课时或安排教学计划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保障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到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凸显学生在学习环节的主体地位,以此锻炼学生思政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则要重视对真实案例的收集和运用,帮助学生扩展视野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社会环境的了解和认知。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思政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学生视为教学环节的重心,无论是开展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评价工作,都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比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情景创设、问题导向等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融入情感、态度、精神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反思,使其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下实现全面、健康的成长与发展[3]

结语:综上所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专业教学特色、院校教学特色,探究多样化的思政育人元素,保障在教学环节突出这些元素的育人价值,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建设,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4):85-87.

[2]刘光展,赵亮,张新民,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2(04):85-86.

[3]杨建华,叶小芳,奚建芳.基于两轴·双环模式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福建建材,2022(01):101-104.

作者姓名:李新玉,出生年月:1979.07,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内蒙古通辽市,学历:本科,单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邮编:017000,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