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形势下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新经济形势下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向彩虹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2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金融行业迎来了深刻的变革,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技术正在不断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如何更有成效是高校金融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新形势下的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出发,对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论述,并就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

1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我国金融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金融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型高校如何摒弃传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金融理论功底、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金融专业人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

2金融市场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2.1市场对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我国金融业历经多年发展,经过持续地改革,至今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完整的金融体系。体系内银行、保险、券商、信托、期货等金融机构各司其职,通过总部—分支机构的管理结构落实各项具体业务。其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对人才需求也有所差异。显然,在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大中型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并优化组织结构,且各类创新型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持续增长,这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吸收各个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从而为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金融市场对各种类型、各个层面的金融专业人才需求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2.2新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人才的重要考量标准

近年来,金融领域发展呈现出科技引领的新趋势,特别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倒逼传统金融业加快改革步伐,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尽快适应新形势,这也为具有良好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提供了极佳机遇。一方面,传统金融业中的一些IT相关部门必然受到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而扩展业务线条、扩大招聘规模;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新金融的发展,并催生了一批新型金融机构,如大数据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这就为金融专业人才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实际上,新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考察金融专业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对于具备一定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而言,其在就业市场上显然更具优势。

2.3对人才应用性和复合性要求进一步提升

多个地区已将“绿色金融”“数字人民币”“农信改革”等领域确定为“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发展重点方向。可以看到,这些方向均是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其中,“绿色金融”是将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与金融相结合;“数字人民币”是借助新技术实现纸质人民币的数字化;“农信改革”则是对农村信用社现存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进行革新。可见,基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总目标,未来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这也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复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3.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3.1科学定位金融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贴合市场用人需求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明确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高校应与金融企业密切沟通,充分了解新形势下金融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邀请金融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制定中,明确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

此外,高校应根据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科学调整,从而培养出新经济形势下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

3.2优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高校应优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间的衔接性,注重各门课程中金融理论的内在联系。比如,高校围绕《金融学》这一基础理论课程,设置《金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凸显应用型特点;辅以《财务管理》《金融企业会计》等拓展选修课程,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并设置《期货交易实盘》《商业银行模拟实验》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避免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教材轻时政”等问题,高校应在课堂中引入对金融热点、政策要闻等的宣讲,紧贴前沿热点,注重经典理论与前沿理论相结合,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了解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紧跟金融发展趋势,密切关注金融业发展现状,及时解读最新金融政策,使学生了解金融前沿理论和最新金融政策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金融政策的敏感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此外,高校应整合校内培养资源,积极探索双学位和辅修学位制度等途径,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3.3注重校内教学与校外实

践高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高校应强化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实习的高度融合。一方面,校内实践教学要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实训,注重实训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训课时安排。以《金融学》课程“货币政策”这一章为例,高校可增加对《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延伸讲解,要求学生通过资料搜集,针对我国不同经济形势下,如何调整货币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工具的效果等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撰写实训报告。通过实训,学生既能丰富理论知识体系,拓展知识的运用领域,又能锻炼利用理论知识,针对实际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平台,打造多层次实践教育阵地。一是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社会调查活动、发表专业学术文章、参与项目课题,充分运用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企业的沟通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搭建校外实践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深化校政战略合作,推动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体现服务于本地经济、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4提升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

金融专业教师的过硬的理论素养和较高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核心。因此,丰富金融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是高校实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大力加强对金融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创建校外挂职锻炼机会及进入企业学习的平台,拓展教师行业视野,丰富其实践经历。高校还应积极拓展教师队伍,将金融专业教师、行业资深专家、企业校友等各种背景的团队有机结合,通过建立讲座沙龙、实训教学等方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结语

总体来说,金融行业在当下面临着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双重冲击,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金融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新的改变,以顺应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的人才培养路径,高校可以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联合培养,改变传统课程设置的缺陷,充分利用高校专业多元化的优势,优化传统的校内实践模式;通过深入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建立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等;通过更加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工作,满足新形势下对金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助力人才培养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波.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基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J].领导科学论坛,2019(23):59-61.

[2]黄丽,罗锋.地方高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当代经济,2019(14):116-119.

[3]黄金侠,侯艳,苏晓光,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32-33.

[4]杨源源,廖佳愔.金融科技时代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21,29(09):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