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结构性病害的综合分析与整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道岔结构性病害的综合分析与整治

聂小东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工务段 830000

要:近几年,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运营功能逐渐扩大,列车的密度也在不断增多,包括铁路行业正在广泛运用功率较大的和谐号列车,导致铁路道岔必须承载沉重的负载。随之而来的就是日益明显的道岔结构性病害问题,惯性晃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给安全行车带来重大隐患。针对上述结构性病害问题,必须做好日常道岔的运维工作,对病害的诱发因素进行明确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病害预防策略,确保道岔结构的运用周期不断延长,这是铁路维修部急需关注的热点课题。故此,本文主要分析铁路道岔结构性综合病害,提出针对性整治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道岔结构性;病害分析;整治措施;

铁路道岔作为常规道岔设备逐渐改善而来的,道岔结构性病害的积极清除,可让列车在道岔上平稳路过,确保列车满足快速运行的要求。在铁路线路中,道岔作为最弱化的一个缓解,其结构病害也是线路设备中急需整治的问题之一,为了满足铁路重载及提速发展目标,我国铁路基本都转变正线道岔为提速道岔。综合而言,已有的提速道岔结构稳固性与可靠性都明显高于原有的普通道岔,但在很多年运营下,难免会出现很多病害。所以只有尽早找出道岔结构性存在的病害,并进行正确分析,然后采用科学性整治措施,才能减少道岔结构性的综合病害,提升铁路运行安全性。

1.道岔的概述

岔道与曲线、接头可以同步称作轨道三大弱项。其基本形式为线路连接、交叉、衔接与交叉组合三种形式。常用线路衔接各类单道岔与复道岔;交叉包括垂直与菱形两种交叉形式;衔接和交叉组合又包含交分道岔与交叉渡线。

道岔属于大家族,常见道岔为一般单开道岔。其由构成部分为转辙器、衔接部分、辙叉及护轨。转辙器有基轨、尖轨、转辙机械。待机车想从A股道向B股道转折时,操纵转辙设备会让尖轨位置移动,尖轨1与基本轨1密贴,尖轨2与基本轨2脱离,如此B股道即可开通,A股道即可关闭,机车进入衔接位置后会沿导曲线轨向辙叉与护轨单元过渡。该单元涵盖加固辙叉心、翼轨、护轨,其主要发挥着车轮两股轨线交叉位置的维护作用。

2.道岔结构性的常见病害

2.1道岔高低及方向不良引起晃车

道岔高低不平及方向不良的诱发因素为,平常尚未重视维护道岔结构,导致道岔小高低偏多、道岔的前后方向也不平顺,尤其是道岔和正弦曲线的间距太近区域,岔区的整体方向和曲线尚未合理衔接引起晃车;另外,因钢轨以及线结构件磨损严重,相关人员并未及时给予更换,几何尺度不佳,造成各个接续位置不够圆顺;岔心位置尚未严密捣固,最终造成道床发生翻浆及板结现象,使得道床阻力与稳固性下降。

2.2转辙位置的常见病害

(1)尖轨和基轨贴实不够紧密。有关这方面的主要诱发因素如下:基轨方向不对、轨距不佳、顶铁太长、基轨的弯折量差错。导致转辙位置的构件无法紧密贴实,基轨、滑床板挡尖及轨撑之间有三道缝。竖切结构与基轨的作用边存在肥边,尖轨侧面发生弯曲变形。限位器顶死导致横向弯曲增加,继而引起轨向出现偏差。

(2)尖轨扎伤掉块和侧面磨损。此类病害的诱发因素如下:转辙部位的相关构件有三道缝现象,导致尖轨肥边的发生,而且工区尚未进行及时打磨,列车在动荷载的撞击下形成掉块。尖轨和基轨无法密切贴合或者密切不真、尖轨顶铁太短,尖轨前边的顶面在车轮踏面与轮缘轧挤碾等作用下,侧面受到磨损。

(3)尖轨顶铁无法密实贴合。此类病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尖轨或者基轨存在硬弯、尖轨中央位置的轨距太小以及顶铁自身的加工流程存在问题,都会导致尖轨和顶铁无法密实贴合。

2.3道岔结构的转换卡阻

此类病害的主要表现为转换道岔结构的杆件和钢岔枕之间存在碰卡现象。第一,设计与制造问题。因为道岔结构各种杆件需要在钢岔中安装,钢岔枕设计宽度需控制在340mm,只能留25mm的设计缝,制造流程形成偏差又回缩小缝隙,所以在避免卡阻角度,道岔结构存在天然的缺陷。第二,铺设因素。①位置不正确。在道岔结构铺设时,心轨与钢岔枕不正确,导致道岔在上道的时候,缝隙低于25mm,最终变成道岔结构的卡阻隐患;②接头尚未焊接。若是道岔结构在具体铺设中,尖轨根部或者长心轨尚未和根端焊接,则是选用常规的接头夹板进行联结,待接头螺栓的扭矩缺乏时,导致尖轨只能依托四根岔枕扣件的阻力对尖轨的前后窜动情况加以阻止;长心轨只能依托六根岔枕扣件阻力与三块隔断铁中间的螺栓摩擦进行心轨窜动的阻止,如若阻力缺乏,必定会造成心轨或者尖轨爬行;③道岔结构前后木枕尚未及时进行更换。混凝土岔枕Ⅲ型或者Ⅲ型混凝土岔枕在更换后,没有运用Ⅱ型扣件则是选用了Ⅰ型扣件,导致纵向阻力缺乏,让心轨或者尖轨爬行。

3.道岔结构综合病害的整治措施

3.1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

首先,对道岔高低及方向加强日常维护,在道岔前后的100m路线内加入道岔的管理范畴,采用40m弦绳逐根测量道岔的高低及方向,将岔区方向拨正,加强小高低道岔结构的整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对道岔高低及方向使用经纬仪或者水准仪全方位测量,还需保证岔区和正线衔接曲线妥善连接,采用大规模捣固操作时机,预先将道岔前期的调研及测量工作做好,保证道岔高低及方向不良引起的道岔晃车现象全面清除;其次,改善原有操作方法,对于以正确的操作行为严厉杜绝,对已经受损的钢轨进行及时更换,转变支距及轨距操作中,必须更换磨损扣件的情况,避免硬改正轨间距及支距所致的衔接位置不够圆顺现象;但凡是扣件操作,在完成操作后,必须进行扣件的复紧操作,确保扭矩达标。另外,还需加强管理带班责任人与考核,日常操作应该保证当日回检工作质量。

3.2转辙位置常见病害的整治

(1)将基轨方向拨正,然后对弯曲基轨矫直,转变轨距,弯好基轨曲折点,病将基轨和尖轨肥边合理清除。顶铁长度也要合理校正,切不可因顶铁不密被消灭而进行调整片的盲目加装。最佳整治及检查方法为,采用弦线法进行基轨方向的判定,在直基轨的外边拉长弦线,长度为15m,每根枕木位置的弦线和钢轨外侧间距都要进行测量,偏差要求需控制在±1mm范围。

(2)针对尖轨及基轨肥边应该做到及时打磨修理。针对没有形成肥边的尖轨需开展预防打磨,确保尖轨及基轨的非作用边斜度控制在1:4。保证实现三靠两密,清除基轨和尖轨见存在的缝隙。还需进行尖轨竖切面和基轨密贴性的检查与整治,增加顶铁长度,让尖轨的尖端不会形成缝隙,确保尖端打磨减少。

(3)矫正尖轨中间的负轨距。顶铁被垫起后座才能密贴。尖轨校直后,使其恢复至原始状态。转变顶铁自身材料的尺度不足问题。合理掌握尖轨刨切范畴内的轨距递减,从而实现定期检查与维护,保证轨距与相关标准完全相符。

3.3道岔转换卡阻病害的整治

因Ⅰ型、Ⅱ型钢岔枕的宽度不大,导致转换杆件和钢岔枕边缘的碰撞可能性很多啊,并且Ⅰ型、Ⅱ型钢岔枕垫板的厚度缺乏,运营流程中有些已经被折断。为了从根源上转变动心轨运营条件,需进行Ⅲ型钢岔枕的及时改造。第一,对钢岔枕方位进行合理调整;第二,转换杆件位置的及时调整;第三,拉柜并进行扣件的及时锁定。

结语:

总之,道岔结构性的常见病害防治以及整治岔区晃车,需认真对照轨道进行数据检查并分析,对晃车诱发因素进行大面积排查,综合研究病害原因,以防小面积矫枉过正。通过标准操作的开展,转变原有的操作方法,保证操作后保质期的无限延长。通过高效利用维修天窗,避免因检查力度不足、计划不完善、操作程序简化与操作不正确而引起反复维修现象,通过标准操作流程的严格落实,提升维修工作质量,规避无效维修、反复维修现象的发生,确保设备的应用期限不断延长。

参考文献:

[1]张伟明. 铁路提速道岔病害原因分析与整治[J]. 工程技术(文摘版)·建筑, 2016(1):00227-00227.

[2]孙知远. 高速铁路客专系列道岔常见病害的分析和整治[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18):3.

[3]陈兆峰. 道岔、曲线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办法[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000(018):1390-1390,1934.

[4]任凯. 复式交分道岔的病害分析与整治[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000(015):213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