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幼儿园自然课程故事叙述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优化幼儿园自然课程故事叙述的对策研究

蓝丹妮

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中心幼儿园 

【摘要】我园依托“自然课程”的开展,与幼儿一同亲近自然,在自然课程课程开展下撰写自然教育中的“趣事”,本文通过剖析自然课程故事叙述分享中课程出发点存在偏差,课程内容视角局限,故事叙述形式单一、主题表达不清,课程叙述难以产生共情等问题,通过重新审视课程故事价值,关注课程内容拓展,搭建课程故事框架,凸显教师成长智慧等策略优化自然课程故事叙述,在理解幼儿的过程中获得专业自觉,在自我完善中促进幼儿成长。

【关键词】自然教育;课程故事;优化策略;

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面对儿童亲近自然的缺失,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关注自然教育,农村幼儿园里的大片农田,城市幼儿园里的自然角,小动物们和植物们都是幼儿园自然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嘉宾。在自然课程实施火热的同时,自然课程故事也不断涌现,它不仅能反映幼儿发展的持续性,呈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从而促进自身成长。我园依托“自然课程”开展,进行自然课程故事评比,通过剖析自然课程故事叙述分享中的问题,重新审视自然教育中的“趣事”,优化自然课程开展,提升教师撰写课程故事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在自然中更好地发展。

一、自然课程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缘起随意,出发点存在偏差

1.对幼儿兴趣点判断随意

课程缘起是课程故事分享的开篇,教师往往会讲述在课程或者项目实施中捕捉到的幼儿兴趣,随即跟随幼儿的脚步开展课程。在课程起始阶段,教师对幼儿兴趣点判断随意,导致课程开展的内容实质上与幼儿兴趣不符。

2.对幼儿年龄需求把握不精准

幼儿课程开展应该建立在幼儿年龄需求的基础上,教师基于幼儿兴趣开展的课程内容应该建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但是教师对幼儿年龄需求把握不精准导致最后呈现的课程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大班《萝卜来了》课程故事中,孩子们进行了品尝各种各样的萝卜。对于一直身处农村的大班幼儿来说,萝卜本身是一个熟悉的农作物,放在大班进行粗浅的探索对幼儿来说收获甚微。

(二)内容视角局限,限制经验获得

1.故事题材只关注动植物生长

教师在围绕“自然”开展课程故事的过程中,经常感觉无兴趣点可做,觉得幼儿对动植物提不起兴趣,只关注动植物的生长。如何聚焦动植物,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深度的课程体验值得教师思考。

2.故事经过只允许成功

在诸多教师分享的自然课程故事中,我们常常看见故事的顺利进行,一环扣一环,很少看见教师在叙述课程故事中,讲述课程开展中经历的困难点和失败的教训。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课程开展中的困难?他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困难,在课程故事叙述时,教师往往忽略、删除自己在课程开展中遇到的“问题”,限制了幼儿更加全面的经验获得,也阻碍了自身对于课程开展中问题反思。

(三)叙述形式单一,主题表达不清

课程故事本身是教育经验叙事,故事性应该是课程故事的特性,但在幼儿园一线教师叙述过程中,往往只看见流水线型的活动开展过程,将全部内容依据自然课程开展的时间顺序连接在一起,而没有斟酌语言的生动表达,由于课程开展过程中幼儿兴趣点不断涌现,课程开展走向开始有很多脉络,教师在课程开展中逐渐迷失了,导致分享课程故事时很多主题,表达不清。

(四)叙述内容拼凑,难以产生共情

课程故事叙述的内容应当是连贯的,教师讲述的课程故事应该是感人的,里但在教师分享过程中,看到课程开展以教师自身的经验和意志控制课程走向,存在叙述内容拼凑的现象,也难以让听的教师产生共情。

二、重审课程故事价值,坚持幼儿中心

自然课程开展将幼儿带进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希望让幼儿与自然产生链接,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增进对大自然及周围世界的认识,热爱自然,关心环境,尊重生命。因而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始终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幼儿的体验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应该是温馨的,感人的,甚至是有力量的。

(一)课程实施前找准真问题

课程的实施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课程开展前找准幼儿的真问题才能保证幼儿感兴趣,也能确保课程实施让幼儿有所收获。例如在大班《蚂蚁趣事》课程故事中,幼儿在操场上、草地上、植物园里寻找洞洞。“老师老师,这里有蚂蚁的洞洞。”“不对吧,都没看见蚂蚁,可能是蚯蚓的洞洞呢?”幼儿的兴趣点和疑惑到底是什么呢?教师应该继续追问幼儿“洞里可能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洞里是什么呢?”调动幼儿思维,获得更多信息,以判断幼儿兴趣点和真问题。

(二)课程实施中陪伴真实践

感官体验、亲身参与是自然课程实施中的核心要素,猜测、探索、实践是每一次课程实践中幼儿的核心行为,我们应当放手幼儿,看重每一个孩子的真实践,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让每一个感兴趣的孩子都去尝试,真实去体验,在课程实施中看见每一个儿童。

(三)课程实施后描述真成长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善于记录每一个让人触动的点滴。课程实施课程可能是让人兴奋的,也可能是让人沮丧的,无论成功与否,都应该是会引发教育者共鸣的。

三、关注课程内容拓展,做好自然+课程

自然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并不单单只有动植物的生长,并不只有科学领域的体验、探究与发现。我们可以将自然课程与社会领域、语言领域、艺术领域融合,拓展自然课程带来的影响,让幼儿体验更加丰盈,让课程故事有更多震撼。

四、搭建课程故事框架,讲好课程故事

(一)聚焦核心主题,做好故事内容删减

在教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难免会掺杂一些必要但相关不大的日常活动环节,它们知识确保了整个事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课程故事表达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对课程开展过程中做过的每个事情做到心中有数,更要突出课程故事的主题核心,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某些环节进行删减、筛选,才能使课程故事更加聚焦你想讲述的主题表达。

(二)语言表述生动,做到让故事可读

课程故事不是对课程实施的线性回顾,也不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性材料的简单堆积,课程故事它本身是一个故事,描述的是经过教师梳理的过去的课程实践。教师在梳理、撰写的过程中,应当牢记这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体现了你的价值观以及教育观,语言的生动表达会让读者对这个故事更感兴趣。

五、故事叙述凸显智慧,肯定自身成长

开展课程故事是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契机,一个优质的课程故事中不仅要有闪光发展的幼儿,也必须要凸显充满智慧前行的教师。

(一)凸显教师的专业身份

教师专业成长和讲好课程故事之间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好的课程故事中一定是要能看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一线教师从倾听幼儿、走进幼儿、研究幼儿,到执行课程、反思课程,在课程故事中理解幼儿、支持幼儿,与幼儿共同成长。

(二)认识自身双重身份

自然课程故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讲故事的人,也经常是听故事的人。当我们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时,在回忆、整理、归纳、筛选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发生的有意义的课程事件中,要善于分辨自己在课程中的独特思考,善于放大站在幼儿身后的自己,引起同行共鸣;当我们是一个听故事的人时,要用主动去感受每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和眼中有孩子的教师,汲取力量,同侪并进。

在自然课程故事的开展中,我们看见孩子成长的同时,慢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策略,调整、改进,以期待看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儿童。在理解幼儿的过程中获得专业自觉,在自我完善中促进幼儿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莉.从编辑的视角谈幼儿园课程故事撰写[J]编辑出版,2020(20).

[2]李云淑,吴刚平.课程故事的当代特征与实践价值[J]基础教育,2015(12).

[3] 舒婷婷,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故事审思:内涵、问题与对策,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