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中的情感寄托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浅谈作文中的情感寄托物

林惠匀

开平市苍江中学     529300

[摘要]: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方面特别薄弱,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泛泛而谈,想要主题深刻,我认为需要能够选择具体的情感寄托物才能更好地去表现主题,使得主题具有一定的深度。那么,我们选取什么作为作文中的情感寄托物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了四个方面的方法:一、我们可以确定一种“物”作为作文中的情感寄托物。二、我们可以确定某一个“景”作为作文中的情感寄托物。三、我们可以把情感寄托于对某一个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四、人们可以把情感渗透在具体事情中。

[关键词]:作文深化主题情感寄托物情感载体物象

写作最能体现中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也是学校语文教育的重心。然而,写作文却是令学生最头疼的事儿,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方面特别薄弱,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泛泛而谈,有时甚至不知所云。这主要是作文所现的主题不够深刻,没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想要作文主题深刻,不能单靠作者空洞的说教,又或者是人为故意的拔高而完成的,我认为能够选择具体的情感寄托物才能更好地去表现主题,使得主题具有一定的深度。

事实上,自然界中很多东西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落花是一种情感寄托物,小鸟是一种情感寄托物,一个人,一个场景也可以是一种情感寄托物社会万物众相总是在告诉人们人生的法则,只要确定一个物象来抒发情感,找到情感的寄托物,那么文章的主题自然就会深刻了。

那么,我们选取什么作为作文中的情感寄托物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个人情感寄托于物象上。我们将个人情感寄托于对某一物像的刻画上借事物的特点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确定一种“物”作为作文中的情感寄托物。譬如,我们可以选取一种植物,一种动物,又或者一种物体,挖掘出它身上的“亮点”,进行细致描摹,放大“亮点”,那样也是作者表露心迹、倾注感情的载体。如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是颇有特色的一篇。作家偶见了一树绽放的紫色藤萝花朵后,睹物释怀,从花儿的衰到盛的生长历程,领会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丽,把心灵的悲伤、不安化作了精神的安宁,也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并由此立志奋发进取,有所作为。作者选定了紫藤萝作为一个情感寄托物,对紫藤萝的高度礼赞,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映射, “物性亦人性”。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有其自己的独特“物性”,选定其中一种作为写作对象,把情感寄托在其它的“物性”中,那么作文的主题就深刻了。

第二,将情感融于景物中借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身的喜怒哀乐,将情感完全融入到写景的语言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确定某一个“景”作为作文中的情感寄托物。自然景色各有它自身的特点,所以必须把握景色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描绘,在景色的描绘中注入自身的感情。对景色的描写,并非简单的自然景物之美而已,乃是经自己内心所品尝过的情中之景,而对景色的描绘正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传情达意。我们可以借鉴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春》一文中,对小草的描述: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二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缠绵的。”朱自清笔下的春草之所以这样逗人喜爱,因为作家对春草旺盛的生命力满怀赞美之情,这已不仅仅是大自然之景——小草而已,它已经成为作者情感的寄托物了,借小草的形象来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水也不忍得冻上”的“不忍得”,是无情的写得有情的;又如“济南市的人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中“含笑”二字,不但表达了济南人对冬天的留恋,也洋溢作家对济南市冬天的无尽热爱之情。这二篇文章作家都选定了一个景色作为情感的寄托物,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色的描绘当中,正如古人云“一切有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服务的。情为境而背负,景为情而浸蘸人的情为灵魂,景为主体,把景物当成情感的寄托物,才能让文章富有诗意,也能使作文的主题更深刻。

第三,将情感寄托在人物的细节描写中。人们可以将深情地寄托在对某一人的详细刻画中,借对人微的描写,来表达或突出人的某些性格特点,从而也可以用来赞美和批评这种人,并借此来表现自己对这种人的爱或憎;又或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细节描写,能以小见大的表现时代背景,以表达作者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是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之言,甚么‘君子固穷’,甚么‘者乎’等等,引起了人们的纷纷哄笑过来,店里外洋溢着快活的天气。”这几句话对孔乙己神情、语的刻画,既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特点,我们从人物的个性中不难看出鲁迅先生的情感,也反映

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体系对读书人的侵害,同时也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邪恶。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尽管散文中既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关心、爱护”等饱含情感的词汇,但作品中通过对父亲为儿爬铁道这个背影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让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于细微处见情。对人的细刻画是最传神、最具表现力的方式,它总是以极细致的笔法把人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盘托出,让人赏评判。在写作中细腻地描写人物形象、展示内心世界,是表达细微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把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当成作文中的情感依托体,它可以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小说的表现力,深化主题。

最后,将情感寄托于事件之中。人们将情意渗入具体事件的记叙与刻画之中,情意随着具体事件的发展与演变而改变,由喜到哀,或由憎到爱等。所谓“文以情生”,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不管哪种文体的文章中,都离不开“情”字。作者寄情于事,在叙中表达情意,在叙中含有浓郁的主体感情,将情意浸润于记叙、抒写的字里行间。做到寄情于,一要着眼于探求事情的意义,二要着力挖掘故事中人物的故事,具体可以从这样一些角度入手。一、触入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品中唯有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意方可引燃别人的情感,所叙之事也只能先感动自身方能感动别人。要将自己心灵的体验渗入字里行间,使叙述、抒发浑然一体,才能真正打动自己,震撼他人。如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阿长与山海经》一篇中,作家根据阿长共写了七件小事,但在叙述的过程中,作品的思想与感情上却出现了转变,从最初的瞧不起、讨厌、痛恨到后来出现了空前的尊重,并进而歌颂了阿长是一位纯洁、宽厚、仁慈的劳动女性,同时又表现了对长母亲的深深思念与敬意之情。将事当成作文中的情感寄托物,就是在事件发展过程及人物生活现象的描写中灌注情感,使叙事和抒交融,表达作家的情感,提高语言的吸引力。

我们写作文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了把心里的情感、情绪、想法等等难以言说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形象,通过这个形象作为中介,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当我们写作文的时候,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样的事情或形象,可以代表你的内心,让读者确切地明白你的感受,因此,写作前就要确定一个情感寄托物,让抽象的感情要通过具体的物表现出来。思维与情感必须附着在具体的物象上,才能使读者可触、可见、可闻。当然,我们在写作文可以同时融入把物、景、人、事作为情感的寄托物,丰富作文的内容,深化作文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海青:《情景交融理趣合一——浅谈托物寄情文章的基本特点及写法》,《新课程研 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年7月。

[2]覃秋玲:《浅谈初中作文借景抒情的有效途径》,《中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