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在舞台表演中的运用——藏族舞技术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在舞台表演中的运用——藏族舞技术技巧

霍龙龙

文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藏族舞蹈更是独具特色。在藏族舞表演中藏族舞技术技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更高层次的体现藏族舞蹈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本文以藏族舞为例,通过对藏族舞技术技巧发展背景,以及对藏族舞表演中已有藏族舞技术技巧的归纳和分类,探讨藏族技术技巧在舞台表演中的运用。认为只有熟练而巧妙的把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与运用需要表的民族情怀、民族形象和民族地域环境完美结合,才能更好的为民族民间舞表演锦上添花。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族舞技术技巧舞台表演

引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丰富的感情也会陷入瘫痪”[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技巧的运用对舞蹈艺术创造的重要性,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然而原始的民间藏族舞技术技巧并不是都符合舞台表演的需求。如今人们不单单只是追求技艺的高超,更要求舞蹈动作的本质内涵。

一、丰富多彩的藏族技术技巧

(一) 藏族舞蹈文化的特点

舞蹈文化的传播除了受一定的社会条件影响,更直接的是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又造成并维护藏族民族文化成为独立的定型的文化形态,最后形成独特具特色的文化系统,对那些已经形成的地区民间舞蹈起了决定性的保存作用。所以藏区民族的文化以及舞蹈都保留了自然、纯正的民族特色,藏族舞技术技巧当然也包含其中。在表演风格上“堆谐”朴实自如,踢、踏、悠、摆、跳,潇洒灵活;“谐”优美、流畅,屈伸连绵不断;“果谐”潇洒奔放,上身有起有伏,脚下灵活多变;“卓”豪迈粗犷,踏、跳、翻、甩,柔颤多变,沉稳有力。尽管这些藏族舞蹈都各有特点,但是在动律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膝盖部位连绵不断或大或小,或快或慢有弹性的颤动,或是连绵柔韧的屈伸。藏族舞的上身动作是不要求主动的,而是以膝关节保持相适应的动律特点。藏族舞中的“踢踏”和“弦子”尤为突出。藏族舞技术技巧就是在此风格特点上发展的。

(二)形成藏族舞技术技巧的影响因素

  1. 地域性因素

藏族人民多居住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地域分布广阔,自然环境相差较大,劳动生产生活方式大有不同,形成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舞蹈文化,因此藏族舞技术技巧也是丰富多彩,风格各异。

2.服饰因素

古时候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青藏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牧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也形成了具有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独有的地方风格特色。在藏族地区,人们多生活在高寒的环境下,以游牧为生,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为了使服饰适应生活需要,藏袍不仅在骑马放牧时能护膝、护手防寒,而在夜晚还能当被褥。藏袍都是以大襟、长身、长袖、肥腰、无兜为基本结构和特点。袍长相当于身高,袖宽而长、出手指端15-20厘米,开右襟,腰部宽松肥大。穿着时先用头部顶住衣领,再穿袖束腰,腰带既可防止冷风钻入也可保证骑马时腰肋骨稳重垂直,并使下至腰上宽松部分呈兜囊状,解决长袍无兜的缺憾,便于放置随身用品。平时仅穿左袖而袒露右臂,天热时还可袒露双臂,将双袖卷于腰际,冷时则穿上双袖,可随时适应高原地区气候的剧烈变化与气温的冷热悬殊。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如“卓”、“依”等,男子舞蹈较为典型动作是:由大臂的运动带动肩部和背部的自然运动,使双臂尽可能挥舞宽长的袖子,并且大臂的运动幅度大于步伐。于是便形成了藏族舞技术技巧动作“开”和“展”的特点,例如:公鹿躺身蹦子、大鹏绕岩平转、老鹰跳等技巧。藏族人民对自己服饰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藏族人民喜于把服饰上装点各种金银宝石以显示家庭富裕程度,服饰上积淀了祖祖辈辈的财富,于是会作为遗产一代代传下去。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在青海地区,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己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在这样一个服饰传承的过程中,舞蹈形态因为受到服饰的制约,难以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藏舞舞蹈技巧的种类

藏族民间舞蹈技巧是根据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特征和动律特点,重心偏前,身体微向前送或是九十度的前俯身的特点,在漫长的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的政权以及喇嘛教,以迎合人们精神生活需求而产生的舞蹈动作,后经整理和发展形成了现有的典型技巧。

1.按风格性分类

藏族舞技巧从风格上属于自己的舞蹈种类,分为卓、果谐、堆谐、牧区、热巴藏族舞技巧。其中“热巴舞”中的技巧尤为丰富,且具有很大的难度和典型性。

2.按形式上分类

从舞蹈外在形式上分为:徒手技巧、道具技巧、跳跃技巧。徒手旋转和翻身技巧多出现在道具技巧中,可以说徒手类技巧是道具类技巧的基础,道具类技巧是徒手类技巧的更高形式。

二、适应当今舞台表演需求

比较文字和语言对文化继承的作用,舞蹈的形式对于历史、生活以及民族文化的记载显得更加生动。观众不仅可以通过舞蹈了解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和地域特征,而且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该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毛诗序》中提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在古代人们就有如此之见解,可见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最高的层次,也能看出舞蹈的一种重要的功能——情感的表达。特别是对于现带社会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极度最求环境中,舞蹈技术技巧就不能只是一味地追究技艺高超,而没有本质的内涵,对于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崇高宗教信仰的藏族来来说更是如此,这无疑是对编导们在运用民族民间舞技巧的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民族舞技术技巧要把民族民间舞风格化、情感化、艺术化,以适应当今舞台表演需求,藏族舞技术技巧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典舞技巧是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应该注重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要同舞蹈风格协调一致,要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也才能显现出它的光彩,获得艺术生命的活力。西藏的大型乐舞《珠穆朗玛》整个乐舞就是在好热巴鼓舞和男孩子辫鼓舞表演时推向高潮的。女演员们的热巴鼓舞技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甩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捷、利落、干净、漂亮,引得在场观众一阵阵赞叹和热烈鼓掌。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得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美。他们甩辫击鼓、挥洒自如,节奏由慢至快,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与宣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集合,表达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让人们心醉神怡、激动振奋。本作品就是通过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如此,它将会朝着更高更精的方向发展,这样对我们的要求也会更高,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技巧的运用也将更有难度。我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地改进、提高,技巧的加入也将会更加合理化,艺术化。同时,也会提高民族舞蹈作品的观赏性,给观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结   语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语汇,而且都有“资源”丰富,“品质”独特的技术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体现各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民间舞蹈技术技巧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难度,要具有本民族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在民间舞蹈表演过程中,只有熟练和合理巧妙地运用民间舞蹈技术技巧,将技术技巧与舞蹈的“情”“象”“意”三者统一,才能真正把民族民间舞蹈技术技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民间舞蹈表演的成熟和完善。

注   释

 


[1]高尔基: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的笔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2] 《毛诗序》:古代汉族诗歌理论。著者一说为孔丘弟子子夏作,一说为汉人卫宏为《诗经》所作的序,分为大序和小序。大序为《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全部《诗经》的总的序言,小序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

参考文献

[1] 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331.

[2] 团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 马云霞等著.民族舞蹈技术技巧[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