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课程教学如何培养学员的实战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军史课程教学如何培养学员的实战精神

朱瑶瑶,王晴

空军勤务学院基础部

摘要:为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要求,军史教学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牢固树立“教为战、学为战”的思想,引导学员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科学看待战争问题,培养战略思维,锤炼战斗精神,在思考“怎么打”的过程中,养成实战的观念、思维和作风。

关键词:军史  教学  实战精神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历史”。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历史中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瑰宝,“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注重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习主席特别强调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的地位和作用,他曾经讲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从中可以看出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军史课程作为一门专门面向军校学员开设的历史类政治理论必修课,兼具启发政治觉悟、培养军事素质、提高思战能力多种功能。对于引导学员聚焦军事、军队和军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特别是人民军队靠什么“赢”,自觉以人民军队历史过程、经验和规律丰富自己的头脑,努力成为“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具有基础支撑作用。为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要求,军史教育应改变过去那种通过填鸭式的灌输重大历史事件和基本结论的传统教育模式,主动向实战靠拢,牢固树立“教为战、学为战”的思想,彰显军史课程在研战教战、向战而行、为战育人中的特殊地位作用。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看待战争问题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研究战争问题及进行战争筹划的出发点,为我们揭示战争基本规律、正确认识战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强调,战争性质决定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从而从根本上决定战争的命运。判断战争性质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利益的原则”和“是否有利于历史进步的原则”,这两个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战争采取何种态度的基本立足点。换言之,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是马克思主义对待战争问题的根本态度。军史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便是让学员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争,全部都是为人民而打的战争,为了人民翻身解放、为了国家民族独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了这个信仰,无数革命先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纵观军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军奋勇投身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斗争,先后夺取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侵略,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正义战争必胜”的历史铁律被反复验证。以史为鉴,当今世界,化剑为犁的时代还远未到来,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在人们头上。现代战争的真实性质往往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掩盖,战争发动者往往打着各种道貌岸然的旗号制造冲突乃至发动战争。我们应牢记历史经验,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穿过错综复杂的表象,以“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解放的、防御性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反动的、掠夺性的、侵略性的、进攻性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这个标准全面、客观认识、看待战争问题。

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培养战略思维

一个有智慧的国家、政党、军队,是懂得萃取历史的民族。毛主席明确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对于个人而言,我军光辉历史中蕴含的强军打赢的制胜之道、战略思维的方法等历史智慧、经验、启示,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目前军史教学泛泛而谈的多,对重大战役、经典战例解读的少,造成学员对军史印象不深刻,对人民军队“靠什么赢”的制胜机理理解不到位。因此,军史教学应以“实战化”为基本方向,立足备战打仗新实际、结合学员思想动态新变化,增强针对性。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引导理论教学向实战教育拓展。通过挖掘网络和驻地战争教育资源,加强战史、战例、战将、战场教育,加大战史教学比重,选择人民军队各个历史时期著名英模连队的经典战例作为教学内容,深入开展战例研讨,切实搞好现地战场教育,重现战斗场景、扮演战斗角色、推演战争进程,使学员通过学习,熟悉实战背景、实战方案、实战过程和经验教训,引导学员在思考“怎么打”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观念、思维和作风,站在实战的角度、运用实战的眼光、按照实战标准,培养实战热情、严肃实战思维、锤炼实战作风,不断提高看待战争、思考战争、理解战争的精神、素质和能力。推动军史教育向“实战”方向发展,切实落实新时代“为战育人”新要求,充分彰显军史教学的战争教育功能。

三、传承我军优良传统以锤炼战斗精神

党领导下的军队素来以能打仗、打硬仗著称于世,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人民军队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回望我军铁血征程,万里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抗日战争“驱逐倭儿共一樽”,解放战争“天翻地覆慨而慷”,抗美援朝“击溃强敌奏凯歌”,没有一场战争不是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没有一个故事不是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试想,如果没有十七勇士敢坐“第一船”的血性胆魄,红军如何能越过艰险的天堑大渡河?如果没有狼牙山五壮士、黄崖山六勇士的惊天壮举,我们怎样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如果没有众多像黄继光一样的钢铁战士,志愿军如何坚守上甘岭43天岿然不动,如何才能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军?先辈们英勇无畏、顽强拼搏、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我军独一无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是我军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当代革命军人必须永志不忘的红色基因。当前,学员主体是“00”后,成长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缺乏艰苦斗争的磨练,对我军的战斗精神和优良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军史教学应充分挖掘党的领袖、开国将帅、英模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寓理于事,探寻我军克敌制胜浴血荣光的精神密码。从军史中寻根溯源,把握我军战斗精神的精髓,引导学员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锤炼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以大无畏的精神直面风险挑战,续写新时代强军兴军的荣耀篇章。

军史课程是铸魂育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重要阵地。在全军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的背景下,军史教学应在正确探究历史、以史为鉴的基础上,紧贴部队现实、聚焦强军目标,全面提高课程建设实战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总政治部,《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

2古琳晖,《从党史军史中汲取强军兴军的丰厚营养——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学史用史的重要论述》,《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

3李诗琦,《在汲取党史军史丰富营养中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