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效应研究现状思考及改进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小儿推拿治疗效应研究现状思考及改进思路

丁彦玲

山东圆觉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临沂276000

摘要:小儿推拿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已有四百余年,现今推拿学科已将标准量化-效应研究作为学科研究的主导方向,但小儿推拿学科近年来在量化研究、效应研究等方面均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仍为

一门经验医学或实践医学。

关键词:小儿推拿;规范;生物效应;标准量化;量效关系;信息技术;数据库;改进思路

小儿推拿重视手法,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发挥不同的治疗效应。目前小儿推拿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足,其中治疗效应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刺激参数无明确量化标准,力学研究不规范,生物效应指标单一,现代技术应用不成熟,难以突破经验性治疗、临床可重复性低的局面,严重影响小儿推拿临床研究与实际应用。因此,小儿推拿亟需对治疗效应研究进行优化,解决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小儿推拿治疗效应研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供广大同行借鉴与参考。

1小儿推拿治疗效应规范化研究现状

1.1治疗效应研究数量少,质量低

相关研究表明,自2010年来小儿推拿相关研究数量剧增,但高质量文献的数量与研究文献整体数量不成正比,小儿推拿研究的规模及研究方向的多样性与同属针灸推拿学科的针灸研究存在巨大的差距。笔者以“小儿推拿”为主题词,对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hinaNa鄄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进行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检索时间为建库以来至2020年9月,共检索出文献1413篇,其中临床研究文献821篇,占比58%,基础生物医学研究仅35篇,占比仅2%,其他以教学论文、综述、中医理论探讨、古籍及文献分析、流派介绍及个人经验为主。

1.2小儿推拿技法刺激量不规范

明确刺激量-生物效应关系是小儿推拿研究规范化必不可少的步骤。小儿推拿以按抑类手法为主,其技法刺激量的主流评判标准及基本技术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着实,力量深透,此类半定性评判标准概念笼统、含糊不清,临床实践中常根据术者的经验确定,未能量化统一。小儿推拿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流派众多,手法特色各异,其操作参数不完全相同;小儿推拿对象为儿童,形气未充,与成人的筋骨肌肉不尽相同,且穴位分布广泛,尤以手部为多,在患儿身上直接套用现有的生物力学模型可行性较差。

1.3小儿推拿生物效应研究不足

小儿推拿手法生物学效应包括技法在人体局部产生的效应及全身性反应,明确机体对推拿的敏感度是量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导临床治疗量、疗程设定的方法之一。目前小儿推拿的治疗量设定概念模糊。《幼科推拿秘书》载:“而手法推之数目,即一定之。一岁三百,不可拘也。

1.4小儿推拿作用机制研究欠缺

推拿学科的机制研究多针对一指禅推法、滚法等少数单一手法,而小儿推拿技法复杂,其作用机制不能简单套用现有的研究模式。目前小儿推拿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重理论、轻实践,研究方向以中医理论研究、古籍文献溯源较为多见,生物医学机制研究方面欠缺,而推拿学科的生物医学机制研究多为对细胞、组织、器官的离体研究,在体研究很少,两者的比较研究更少。

2优化思路

2.1结合现代研究技术,规范刺激量设定,组建手法量化数据库

小儿推拿手法较成人推拿复杂多样,有单式、复式之分,动物实验中很难实现对手法各量化指标的精准分析,因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应借助现代技术,在已有的成人生物力学模型基础上,结合小儿生理解剖特点,求同存异,对利用率高的生物力学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力的感传技术、模数转换技术等,对概念模糊的小儿推拿技术要求与推拿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对客观的量化。第二,精准计算并记录推拿治疗全过程的刺激量,动态记录不同时间节点的治疗效应,总结利用既往研究成果,观察多个不同指标,如在体实验观察局部温度改变,离体实验观察血管活性物质变化、血管内血液黏度改变等,综合得出机体敏感度曲线,并可进一步结合生物学效应模型,规范小儿推拿各手法的标准刺激量。第三,小儿推拿手法复杂,可建立相关手法量化数据库,使传统的小儿推拿手法可视化,以此将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数据化,明确推拿机械作用力的本质,从而提高可重复性,有利于较大规模地开展小儿推拿手法量-效关系研究。

2.2拓展小儿推拿手法的生物效应观察指标,增加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

小儿推拿手法多样,不同手法产生的力学和生物学效应直接影响临床疗效。推拿相关的生物效应包括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的效应。小儿推拿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目前甚少,可在现代技术支持及手法刺激参数规范的前提下,研究干预前后组织应力、作功功率、力矩等生物力学变化,揭示操作者手与受试者体表两个软组织之间的推拿力作用。在生物学效应研究方面,笔者认为应当改进以下几点:第一,优化选择受试对象,增加手法刺激后人体、人体标本或实验动物生物效应对比,以期得出最佳生物效应观察对象;第二,生物效应观察指标拓展至各系统,从肌肉、周围血管、血流动力学等直接作用部位,如利用晶格玻尔兹曼模型研究推拿手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利用非线性模型机有限元方法研究推拿手法对在体组织血管切应力及血流动力改变等的影响,拓展观察手法操作前后组织学、电生理、免疫因子、代谢途径等生物学指标变化,进一步探究手法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第三,从微观层次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对同一研究层次的观察对象进行离体与在体研究,增加微观水平的作用机制研究,如利用弹性软体血管模型和推拿手法细胞力学加载模型,解决宏观手法无法对微观细胞进行加载的关键问题,并对离体和在体研究进行比较,探索局部改变与整体水平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全面地诠释小儿推拿作用机制。

2.3增加手法治疗参数的单变量及多变量研究

倡议从循证医学角度开展相同病症的不同处方之间的研究,分别对处方中穴位定位、手法力度、频率、方向、时间、医师手疲劳度等进行量化,同时探讨单变量、多变量的不同治疗效应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设置单个手法、单个部位多个手法、多个部位多个手法等条件,通过完善操作参数,明确不同排列组合后手法单变量及多变量对疗效的影响,形成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并建立手法档案库,以此深度优化小儿推拿治疗的单次治疗量、总体治疗时间、疗程等设置,同时扩大小儿推拿选穴优势,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3结语

小儿推拿的疗效在国内已经受到广泛认可,但目前仍存在推拿刺激参数模糊、量效关系不明确、推拿疗程设置及穴位组合欠规范、生物效应观察指标单一、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手法操作中信息技术运用不成熟等问题。循证医学理念是大势所趋,小儿推拿需要摆脱单纯的经验化模式,走上量化规范的科学道路,并借鉴现有的成人推拿效应研究模式,继承与发展创新,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为目标,拓宽研究思路,使现代科技与小儿推拿结合,根据小儿生理特征,改进力学模型,促进手法刺激量可视化,建立手法时间、强度、效应多维度量化数据库,拓展在体实验与对应离体实验的比较研究,增加手法刺激敏感度与适应性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研究等,使小儿推拿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

参考文献:

[1]徐晓倩.当代小儿推拿学科发展史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38-39.

[2]张星贺,邰先桃,宋咏丽,等.国内小儿推拿文献质量简析———基于CSCD以及CNKI的比较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9,25(19):71-74.

[3]尹翎嘉,蔡坚雄,路桃影,等.从循证视角观小儿推拿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8,18(11):1173-1179.

[4]赵鉴秋.幼科推拿[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5-15.

[5]何杰光.滚法推拿作用的接触面积与图像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