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感悟  培养量感  发展素养——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3

操作感悟  培养量感  发展素养——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

年级下册《体积单位》一课为例

【摘要】一节看似很热闹的课,教师预设了活动,也完成成了教学环节,但是否达成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及深度思考呢?这些都值得商榷,本文旨在介绍笔者基于学生学情,帮助学生在体积单位的建构过程中,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实。

【关键词】学情 建构单位  学习发生

一、 学情和学情分析的定义

“学情”既可以理解为“学习者情况”,也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学习情况”,前一种理解更为宽泛,包括学习者认知、情感、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情况,后一种理解更加具有针对性,仅仅是与具体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况。(吴蕾,2014)[[1]]笔者所理解的学情为前一种,学情应为更宽泛的情况。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中、后对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及分析,以帮助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干预。

二、 学情分析的意义

著名教育专家顾泠沅先生,指出学情分析是以学定教、实现精准针对性教学的关键。而且每一次的教学都受到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因为教学对象的不断变化,所以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看成是崭新的师生交往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只有充分重视学情分析,才能在实施教学时做到精准施教。

三、 学情分析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学情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和“怎么知”。学情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经验分析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基于理论分析法等,通常做学生的学情分析,需要交叉使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四、 学情前测的做法和数据分析

接下来将以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单位》为例,结合前测、后测问卷调查的数据,剖析学生现状,分析得出学情结果,进而在教学环节的预设中,进行合理的干预,做出合情的教学设计。

《体积单位》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8至39页的内容,是“图形与几何”中“测量”部分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含容积)的意义和度量单位(、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1和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2]]本节课是在学生进行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与表面积,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后,进行的体积单位的概念教学。本课在测量部分的教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学情调研及分析工作,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生长点及延伸点。

为了更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之前、之后的思维水平,深层次剖析学生在“体积单位”内容学习的难点,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展开了前测、后测问卷设计与调研,并对调研数据展开整理,以期可以为老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体积单位》学情前测

以下问卷问题1与2调研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生长点,问题3调研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延伸点。

《体积单位》学情前测

                 图1:《体积单位》学情前测问卷

  1. 《体积单位》前测数据分析

通过问卷星制作问卷,下发给学生作答,并进行在线统计后,以下为前测问卷的数据图表:

1 

2 

3 

图2:《体积单位》学情前测数据统计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第1题调研学生对长度测量知识的理解,从调研的数据,100%能比较出哪条线段更长,说明对一维空间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第2题调研学生对二维空间中,面积测量知识的理解,有87.17%的学生能掌握面积的相关测量知识。第3题调研学生对于体积测量知识的理解,仅有47.44%的学生能初步理解三维空间体积测量的知识。说明即使前面学习两课里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与表面积、认识体积和容积这两部分的知识,学生对于体积知识的理解还是属于浅表层次的,仍然需要通过《体积单位》一课的学习,进一步从测量的角度加深对体积概念的建构。

五、基于学情的教学干预

从学生学情可以看出,需要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如切一切、拼一拼、搭一搭、量一量等操作,从本质建构“体积单位”。

  1. 在切一切活动中建构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厘米究竟有多大呢?

生: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大小就是1立方厘米。

师:你怎么能准确地表示出1立方厘米呢?你能画出来吗?

生:学生画棱长1cm的正方体。

师:这个正方体,正对着我的面,我看出来是边长为1cm正方形,其他面是斜的,斜的面没能看出是边长1cm的正方形,你们还有什么办法更清楚地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把1立方厘米做出来。

师:怎么做呢?你们看看老师提供的材料里面,有哪些可以把1立方厘米做出来的呢?

生:可以用橡皮泥切出来。

师:这可是个好办法,大家试试看。

生小组合作操作切出1立方厘米。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切的呢?

生:我们小组是将橡皮泥捏成与1立方厘米大小差不多的形状,再用尺子量和切出棱长为1cm的正方体,这就是1立方厘米。

师:你们是如何知道你们切出来的立体图形就是1立方厘米呢?

生:可以拿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比较。

师:一定要拿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比较吗?

生:不一定,可以量棱长。

师:你们是怎么量的呢?量哪里呢?

生:(边操作,边回答)我们还可以量每一条棱的长度是不是1厘米。

师:究竟什么是1立方厘米呢?

小结: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

(板书:

  1. 在拼一拼活动中建构1立方分米

师:我们已经知道1立方厘米有多大,你们能做出1立方分米吗?请看看学习材料里面有什么合适做出1立方分米呢?

生:我们可以用吸管和橡皮泥做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师:怎么做的呢?请你们做出来吧。

生操作。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是怎么操做的呢?

生:我们先把吸管剪成长度为1分米,再用橡皮泥把这些吸管拼接起来,就成了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了。

师:这方法可真好呀!同学们你们对他们小组的做法有什么想提问的呢?

生:你们小组怎么知道做的这个正方体就是1立方分米呢?

生:拿一个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比较。还可以量棱长是不是1分米。

师:你们是怎么量的呢?量哪里呢?

生操作展示。

师:为什么只要量棱长就可以了呢?

生:正方体是1分米的正方体就是1立方分米。

师:什么是1立方分米呢?

小结: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

(板书:))

  1. 在搭一搭活动中建构1立方米

师:你们能表示出1立方米呢?你们需要什么呢?

生:长度为1米的木棒。

生:长度为1米的米尺。

师:老师这里正好有一些米尺,不知道你们需要多少把米尺呢?

生:我们小组想到的方法是用12把,因为正方体有12条棱。

生:我们小组只要3把就可以了,可以靠墙围出来。

生:我们则需要8把就可以了,只要先在地面围出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同学们站在正方形的顶点上,再量出高度1米,同学们在自己的腰上定出高度的位置,同学们再用四把尺子做出上面就可以了。

师:方法都很好,我请刚才提出方法的小组上来搭一搭。

生操作

师:座位上的同学能看到他们是怎么搭的吗?看不到可以走到前面来看一看。

师:同学们,你们看了他们的搭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你们怎么能确定搭出来的就是1立方米呢?

生:可以量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不是1米。

师:要量几条边呢?

生:12条。

生:1条

师:谁的方法更好呢?

生:量1条边就可以了。

师:什么是1立方米呢?

小结: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

(板书:

前测数据反映,学生对于体积单位的理解仅限于表象,并未深入理解体积单位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创设以上3个切一切、拼一拼、搭一搭有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提出猜想——小组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科学的研究思路,而这些科学探究与学习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真实发生的,体验线、面、体循环递进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体积单位概念的建构,其实都来源于一维空间的基础,学生逐步建构棱长是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由此培养学生的量感及空间观念。

  1. 在议一议活动中深化线面联系

在课的最后一环节中,出示国际计量大会会标,启发学生思考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系。

13a2ff6a594847aa8a43418e2880974b

图3:国际计量大会会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国际计量大会会标,会标上有哪七种计量单位呢?

生:会标上有质量、长度、时间、温度、电流、物质的量、发光强度七种计量单位。

师:你觉得七大基本计量单位为什么没有体积单位?

生:体积单位不是基本的计量单位。

生:体积单位包含在长度单位里面。

师:这与我们测量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方体的体积大小只需要知道棱长就可以算出来了。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很顺利地感知了像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感知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和长度单位有关,所以在会标上提出的几个通用的计量单位是没有体积单位的。

本议一议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计量大会会标,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是空间单位的基础。

六、学情后测做法及数据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之后的思维水平,在开展教学活动后,开展后测问卷设计与调研,并对调研数据展开整理,了解学习后的水平。

我收集了78位实验班同学和对81位比班同学课堂练习纸、延后测及访谈,分析了学生在课堂上“填入合适的数或体积单位”的习题,同时对159名学生进行了延后测(1.你能举出和体积单位大小差不多的生活中的物体吗?)及面对面访谈(1. 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数据来源

问题

实验班(78人)

对比班(81人)

正确率

错误率

正确率

错误率

学生当堂学习纸

填入合适的数或体积单位

(68人)

(10人)

(56人)

(25人)

87.18%

12.82%

69.14%

30.86%

延后测

你能举出和体积单位大小差不多的生活中的物体吗?

74人

4人

72人

9人

94.87%

5.13%

88.89%

11.11%

访谈

 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73

5

24

57

93.59%

6.41%

29.63%

70.37%

表1:学情后测、延后测数据

我们深入地解读教材,立足学情,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点,通过搭建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体积单位。在后测数据统计中,发现学生“填入合适的数或单位”画图环节的正确率,实验班中87.18%的学生能正确完成,比对比班高18.04%,有效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延后测数据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能更好理解体积单位,比对比班高近10%。在访谈中,有93.59%的学生能说出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比对比班高63.96%,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建构体积单位,有效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情展开深入的探究,而前测是进一步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关键途径。学情分析,要利用科学方式进行采集及分析,基于数据此来进行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干预,促进核心素养真正落实。


[[1]]吴蕾.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以小学的五位学生教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小出版社,2012:12.

作者简介:

陈燕,韶关市浈江区南枫小学副校长,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邓莹源名师工作室助手兼成员,韶关市高层次人才,韶关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研会理事,浈江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浈江区教师发展中心特约专家,曾获韶关市优秀教师、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优质课曾获国家级一等奖、广东省一等奖,说课、微课获全国特等奖,近年来百余次指导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类比赛获特、一等奖。曾40多次在省、市、区进行公开教学及讲座。主持及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40多篇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获奖,并在国家、省级刊物公开发表。

姓    名:陈燕

出生年月:1982年1月

性    别:女

籍    贯:广东英德

学    位:学士

职    称:高级教师(副高级)

职    务:副校长

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详细通讯地址: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南枫小学

联系电话(手机号):13827991129

电子邮箱:459553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