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国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3

关于外国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孙颖,董秀娟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外国文学史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中国以外的世界各民族文学(以欧美文学为主)的发展及其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涵盖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至20世纪初期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演进史。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促进世界文明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新型文明观出发,从比较视角和批判视角切入,在中外文学的比较与融合中提升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啻为开展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外国文学  课程思政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引言

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构建合理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关键一环。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中国以外的世界各民族文学(以欧美文学为主)的发展及其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涵盖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至20世纪初期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演进史。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理清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各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以及重要作家的创作成就,阐释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审美意义等。它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为先导课,与西方文论、比较文学等课程形成相对完成的课程体系。由于教学中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千姿百态的文明,涉及不同文化的对话与碰撞,所以外国文学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具有特殊性。

一、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难点

外国文学课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开启一扇接触、解读域外国家文学艺术的视窗,提供一条了解认识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世界文学的基础知识,欣赏其成就,领悟其价值,与已有的中国文学知识共同形成完整的文学与文化知识体系。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目标:以文化自信为基点,对西方先进文学兼收并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观;通过介绍古希腊古罗马至20世纪初期欧美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潮,阐释每个阶段西方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使学生能跨越文化差异,运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方法评析外国文学现象和作品;追踪西方文学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发掘外国文学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情怀,汲取外国文学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与生活经验,在反思西方文学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

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而言,外国文学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难度较大,因为前者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学就是在讲述中国故事,解读中国问题,传承中国精神,许多内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接受理解起来相对容易。而外国文学课程则是在讲述外国故事,介绍外国文化,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陌生。所以,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通过讲述外国故事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感受中西方文化不同魅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度,成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如何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与碰撞中形成以“交流互鉴”为核心的新型文明观,批判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精髓,成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又一重点。

三、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基点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要求充分挖掘梳理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思政元素,将“思政”之盐溶入专业育人之汤。它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中国教育的百年变局,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共识。外国文学史课程具有异源异质的文化属性,这使得课程思政尤为必要。

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倡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是开展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应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的中国方案。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专题文集收录了总书记各个时期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献资料,从政治、经济、安全、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中“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的新型文明观理念对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014年7月17日习总书记在《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讲话中提议,努力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2022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命运紧密相连。面对各种紧迫全球性挑战,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中方将继续坚定支持联合国工作,一如既往展现大格局、大担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习总书记讲话中的“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人文上互学互鉴”等观点,恰是外国文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文化自信为基点,树立外国文学本土化的发展意识,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运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方法评析外国文学现象和作品,等等

习总书记说,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需要语言这个媒介,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载体。外国文学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新型文化观,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在比照中深入了解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进而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度。

四、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和谐共生、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理念,加强交流、融合,促进世界文明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新型文明观出发,从比较视角和批判视角切入,在中外文学的比较与融合中提升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啻为开展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

(一)比较视阈下的内容拓展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学生接触国外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客观认识中外文化差异,使学生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与碰撞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情感观。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说:没有撞击的文化是不幸的文化,因为没有撞击就没有对比,没有对比就无所谓选择与淘汰。文化隔绝固然有利于加强文化传统,可忘记世界的结果必然是被世界所忘记。将比较方法引入外国文学课堂,有助于学生们在比较中进行选择与甄别。

比如,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凸显着人的精神与力量,回荡着昂扬、乐观、健康的世俗气息。掌管世界的天父宙斯,善妒的天后赫拉,智慧与力量兼具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春情荡漾的爱神与美神阿弗洛狄忒,盗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等古希腊神祇,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善恶情仇,是人格化了的神。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虽然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但中国神话同样丰富。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最显著的区别大概就是神祇们的性格差异了:中国神话中,神一心为公,希腊神话中,神一心为私;中国神话中,神是严肃的,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希腊神话中,神是浪漫的,注重外在的世俗享乐……这种比较不是为了区分两种神话背后的文明的高下与优劣,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但是,学生们可以在这种比较中唤醒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通过回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女娲攒土造人的故事、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等等,领略中国神祇的奉献精神与抗争精神,在感受希腊神话魅力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差异时指出的,中国神话里火是燧人氏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的故事是中国人勇于挑战权威的抗争意识的形象诠释,而西方的太阳神话是缺少这种抗争精神的。显而易见,在这样的比较视阈下,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在汲取希腊神话人文精神的过程中亦随之建立。

比较方法的运用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无处不在。笔者还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对比年表引入外国文学教学,将西方文学的各个阶段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20世纪与中国的历史朝代相对应,把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与经典作家作品和中国文学从先秦到秦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个阶段的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大致呼应,使同学们将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与已经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结合起来,明确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深刻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各自的魅力,既唤醒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又加深了他们对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古希腊《荷马史诗》(前9世纪-前8世纪)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前11世纪-前6世纪)大约同时代,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图(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与中国的老子(不详)、孔子(前551-前479)、墨子(前468-前376)、孟子(约前369-前286)等先贤同时代,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代表作是《哈姆莱特》)、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代表作是《堂吉德》)与中国明朝时期的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是《牡丹亭》)同时代,所以汤显祖也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这样的对照就拉近了中西方文学文化的联系,学生可以以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为参照系观照西方文学和文化,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秉持拿来主义的理念,兼容并包,取长补短。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五千年前我们和埃及人一样面对洪水,四千年前我们和古巴比伦人一样玩着青铜器,三千年前我们和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我们和罗马人一样四处征战,一千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而现在……五千年来我们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而我们的对手却已经换了好几轮。这段话实际上指出中华五千年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批判思维烛照下的作品研讨

有学者指出,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是辩证思维。它能够突破惰性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世界上很多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也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是或者不是”来简单界定。所以,需要对思维对象要作多方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考察,解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比如,《荷马史诗》在歌颂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也渗透了古希腊文化的悲剧意识。作品中凡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受到另一种超自然力量即命运的摆布,人生充满苦难与局限性。凡人生命短暂,死神张开填不满的血盆大口,吞噬年轻的战士,咀嚼蓬勃的人生,即使勇烈如阿基琉斯,最终也战死疆场。然而,人生的苦难和局限并没有把人引向悲观和绝望,诗人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了生存的意义,在战争的残酷中看到了生命的价值:战场是勇士们“争得荣誉的地方”,活要活得扬眉吐气,死要死得轰轰烈烈,在短促的一生中要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其在抗争中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的光华。这种“悲剧意识”是古希腊人的人生观,但也彰显了人类的优秀品质。在此作品的解读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生苦难,显然有助于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再如,古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三部曲,描写了阿特柔斯家族爱恨情仇的故事,中心情节是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特斯遵照太阳神阿波罗的谕令,杀死自己的母亲为父亲报仇,由此受到了母亲复仇女神的追踪,陷入了两难境地。剧中描写了一个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世界:人类始终与痛苦相伴,常处于身不由己的状态当中:企望美好的生活而不得不走向它的反面,不想作恶而又不得不作恶,极端惧怕死亡而又不能不坠入死亡的深渊。埃斯库罗斯对善与恶、美与丑、正确与错误具有辩证的认识:“对”中往往包含“错”的基因,而“错”也往往具备“对”的理由。如俄瑞斯特斯必须在两种“对”之间选择:替父报仇或让母亲存活,然而不管他作何种选择,结果都走向“对”的反面,并因此受到惩罚:倘若杀母,他将受到母亲的复仇精灵的报复;如果放过母亲,他又会得罪父亲的复仇精灵,结果同样糟糕。而悲剧的解决就是要使代表片面性道德力量的人物遭到毁灭或遭受磨难,使真正的理想在和解中得以实现。最终在雅典娜和法庭的裁决下,俄瑞斯特斯与母亲的复仇精灵达成和解,神意把人类引向了公正与和谐。这样的作品解读显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文本,而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方式来解决问题。外国文学的许多作品都需要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视角来分析鉴赏。如但丁的《神曲》具有强烈的两重性,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在追求理想的人生路上始终面临灵与肉之间的强烈冲突,《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既是人类优秀品质的化身,又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与殖民者,而以莫里哀的《伪君子》《悭吝人》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则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立足点是对这些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文学经典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但它们代表了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阅读西方文学经典,我们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客观、理性和辩证地看待其价值。

五、结语

文学经典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它们代表了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我们要秉持拿来主义的理念,批判吸收,在中西文化的对话中创造自我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外国文学史教学的任务与优势之一就在于与全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从而形成兼容并包但又具有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8年

[2]习 近 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二 卷[M],北 京:外 文 出 版 社,2015年

[3]杨冬著:《文艺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4]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5]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作者简介:

孙颖(1970-),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

董秀娟(1985-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ZJGH2020190,兴安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科学技术研究课题,“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KT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