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颜色词的偏误分析——以“红”为例

/ 2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颜色词的偏误分析——以“红”为例

陆思琦1,顾怡晴1,许雨萱2陆晓菲3胡举璇1

1 南京师范大学2苏州大学 3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摘  要: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日益受到学界重视。颜色词属于词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颜色词教学也是词汇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外国留学生“红”这种汉语颜色词的使用情况收集偏误语料,并对偏误的成因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出实际有助于颜色词教学的策略方法。期从颜色词教学的视角,给词汇教学一些启迪,为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红;颜色词;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一个民族的词汇能够微观反映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特别地,颜色词蕴含的文化、语言信息异常丰富,同时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的使用频率。虽然黑、白、红等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本义专门表示色彩,但从其本义引申出来的丰富的转义联想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语法功能,外国留学生却未必都能轻易地理解与掌握。

二、“红”偏误情况

本文立足于科德提出的偏误分析五步骤,先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外国留学生“红”这种汉语颜色词的使用情况,对偏误语料进行人工标注,再对其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指导意见。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本文对“红”这种颜色词的检索结果如下。

“红”按字符串一般检索共有92条记录,其中仅因为对“红”本身字形、词义内涵、语法特点、语用规则等不清产生的偏误有9条,约占语料记录总量的9.78%,可见使用偏误频率不低。笔者对9条偏误语料进行人工定量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 1 “红”偏误情况

偏误类型

频数

频率

字偏误

别字

2

22.22%

总计

2

22.22%

词偏误

错词

3

33.33%

缺词

2

22.22%

多词

1

11.11%

总计

6

66.67%

句偏误

句子成分多余偏误

1

11.11%

总计

1

11.11%

1.字偏误

偏误中有2条是别字。情况如下:

(1)*总而言之,人要面对挫折才能有成就,象一首歌所说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红,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考生错把“彩虹”写成“彩红”,这属于同音的别字。实际上,“虹”是一种物理现象,“彩虹”是大气中的小水珠经日光色散所形成的圆弧形彩带,呈现红、橙、黄等七种颜色。而“红”的基本义只是一种像鲜血的颜色,即“红”只是“虹”这种现象所呈现出的众多颜色中的一种。

(2)*更可怕的是这些化肥和农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动植物,比如,动物身上产生出来的“非典”“红豆”……

考生错把“猴痘”写成“红豆”,“猴”和“红”属于音近但不形似的别字。

2.词偏误

2.1错词

偏误中有3条是错词。例如:

(3)*原因是因为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日益发展,所以汉语就越来越红了。

考生错把“越来越热”写成“越来越红”,这属于第2种情况的错词。虽然“热”和“红”这两个词都有表示“流行的”的意思,但是“红”一般用于形容人,“热”一般用于形容事物。

(4)*我脸红红就站起来说:“是我!”

考生想要表达“脸红”,也即害臊的意思,却自己生造了一个词“脸红红”,这属于第3种情况的错词。实际上,当性质形容词“红”重叠成状态形容词“红红”后,“红”的描写性更强,更强调脸是红的这种“生理表现”,与此句想要表达的语义产生冲突。此外,“红红”如要充当谓语,不能单用,必须依赖“的”的帮助,如“我脸红红的”。

2.2缺词

偏误中有2条是缺词,即考生在作文中缺失应有的词。例如:

(5)*一位新歌星,能一炮儿红,不一定是人长的靓,唱歌的技术到家,而且还要看她选择的歌曲,是否好听,是否符合她的行态,所以说流行歌曲很多人喜欢是当然的。

考生将“走红”中的“走”遗漏,直接写成“红”。“红”在作为形容词充当谓语的情况下,不能单用:一方面,其前加状语,如程度副词“非常”“很”等,但这样一般是形容状态,并不具有动态感;另一方面,其后加补语,如动态助词“了”“着”“过”等。而此句话中“一炮儿”极具动态感,不应该直接与“红”搭配,应该和同样具有动态感的、呈现受欢迎趋势的“走红”搭配。综上所述,应该用“走红”。

2.3多词

偏误中有1条是多词。情况如下:

(6)*现在想,真使我脸变红。

考生在“脸红”这个词中增添了不该有的“变”一词。其实,“脸红”本身就是一个词,表示害臊,与此句想要表达的语义相合。“脸变红”虽然也符合汉语语法规范,但意思是指人脸因强烈的情感等而导致的生理上的脸部发红,更侧重“生理现象”,与此句想要表达的语义产生冲突。

3.句偏误

偏误中有1条是句子成分多余偏误,即考生在作文中造出了由于成分多余造成的病句。情况如下:

(7)*有些歌曲太暴力,有些歌曲太露骨,连成人听了以后也脸都红的程度。

考生在“脸红”这个主谓结构的词中增添了不该有的状语“都”一词,这属于由于成分多余造成的病句。虽然“连”表示强调时,下文多有“也、都”等跟它呼应,如“连下棋也不会”等,但是此句中已经有“也”与“连”呼应,不需要再增添“都”,“都”与“也”语义重复。

三、“红”使用偏误分析

(一)外国留学生目的语知识掌握不足

虽然能够参加HSK高等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达到一定的汉语水平,但其对汉语知识的掌握依旧不足,因此会出现规律性偏误。而同时汉语词汇的关系又较为繁杂,蕴含有大量的同音、音近、同形、形近字,如“红、虹、猴”等。此外,汉语知识掌握的不充分、很有限也会导致其混淆“红”的语法功能,误用含有“红”的词汇,模糊“红”的语用规则等,产生规律性偏误。

(二)教师教学策略有误

很多教师在教授颜色词“红”的时候,只是机械地灌输,采用直接翻译法,如“红——red”使汉英一一对应。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对汉语水平较低的留学生来说有好处,能帮助他们大量、快速地学习一些汉语词汇,但由于汉英词汇的义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长期而言,会妨碍留学生对汉语词汇多义、多功能的理解和其汉语水平的提升,造成其学习的僵化。

四、“红”的教学建议及思考

(一)修订教材,完善编排

教材的编排应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可将颜色词“红”的教学分为基础、巩固、拔高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分层教学,循序渐进

教师在进行颜色词“红”的教学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尊重个体差异,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把握学生现阶段汉语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参照教材,教师可将“红”的教学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三)对比分析,强化记忆

教师可根据学生偏误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安排,对留学生容易混淆、错用的同音、音近、同形、形近字,如“红、虹、猴”等,专门安排几节纠错课时,进行有意识的对比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6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7.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敏.美国留学生习得汉语颜色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

2016.

[4]Corder, S.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5).

陆思琦;2002年7月;女;汉;江苏苏州;本科在读;;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