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3

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曹巍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高等教育并非单纯的教学,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让其认识到“德”的重要性,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所以更要认识到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更新和深入挖掘德育内容,破除传统教育理念的枷锁并积极革新德育形式,将德育工作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教师在增强自身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创新育人方法、履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立德树人职责,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德智体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德育精神;高校思政教育;方法

引言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此,高校育人也对学生给予了厚望。实际教学中,不再是理论知识一枝独秀,而是需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全面开展思想德育教育,保障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充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变化及时代的特征进行调整,切实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1育人理念不完善

高校开展思政工作过程中,学校的教师队伍对于课程开发的理念是完成课程目标。然而,思政工作的开展与其课程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学校的教师应当意识到思政的工作开展应当以学生的教育为目标,而不是课程本身。正是由于思政课程的开展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如果思政工作能够改进,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才能发挥作用,学生才能提高积极性,那么就能够为学校的思政工作完成提供保障。正是由于学校以及教师对于思政工作的开展以及课程的设置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导致思政工作开展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1]

1.2对德育精神认知不足

高校学生发展过程中,教师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但高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依然存在德育精神认知待提升、育人环节缺失等问题。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轻视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现象,比较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所以,怎样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师群体的日常专业教学中成为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对于发展学生多元化能力而言,思政教育的渗透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3学生缺乏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特征,并且其诸多内容都属于理论层面,这就导致大学生感觉思想政治学习“很无聊”,主动性不是很强。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学习。当代学生的生活条件较过去有了极大的改变,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物质享受上,出现精神空虚的情况,对于政治生活则是兴趣全无。大学生每天忙于专业学习、校园活动等,即便有空闲时间,也常常是借助网络来放松自己,部分学生甚至存在“思想政治课没有用”的观点,表现出在上思想政治课时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2]

1.4缺少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在校风建设方面,部分高校没有将思政教育内涵与校风建设内容相融合,校风建设中学校宣传栏、学校官网缺少思政教育板块,难以营造浓厚的思政教学氛围,对学生价值观念、政治素质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第二,在教风建设方面,部分高校没有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相关课题会议,一些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难以从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角度出发,严格落实思政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坚定国家立场。第三,在学风建设方面,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适时向学生传递时政热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等思政内容,致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深层次理解,思政知识层面较窄

1.5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不统一

教育领域中,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传统教育体系中,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将理论教育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是最为重要的,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将理论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无疑会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3]

1.6思政教师团队缺乏专业性

思政老师开展思政课程过程中,应当始终以育人为目标。然而,由于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教师团队的工作理念存在偏差。如果能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深入理解这项工作的开展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就能够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如果思政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授课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展开思想教育工作所能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所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那么就无法保证课程的开展对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引。

2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1提高思政育人的重视度

第一,深入研究思政育人工作,明确思政育人工作的优势及实践的不足情况,促进新的思政育人思维融入其中,助推思政育人进入新的教育格局,增强大学生思政育人参与积极性。第二,树立课程思政思维,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将思政育人落实到大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包含专业教育,也涵盖网络教育、寝室管理、团学教育等层面,为大学生构建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机制,从而促进思政育人的良好建构。第三,树立网络化思政育人思想,落实人本化思维,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开展网络与课堂衔接的思政育人工作,从而彰显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实施的价值[4]

2.2创新高校德育理念

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意义重大,事关我国民族的未来,高校应做到以学生利益为核心,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任务,引领学生成才成长。所以,高校应特别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创新德育理念,将关心关爱学生,促进其成才成长作为奋斗目标,以构建良好教学、学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教育能力为基础,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正确的思想观念融入德育课堂中,突出德育的意义。

2.3重视德育精神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有着较大影响,现如今高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优势,提升德育精神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融入效果。一方面,学校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按照本校学生特点,为学生打造德育精神校园文化,进而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和德育精神融合,让相关教育工作有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校内社团进行合作,将德育精神教育内容融入社团活动中,运用形式丰富的活动,增强学生对该精神的学习兴趣。学校应该通过网络优势,构建德育精神校园网络文化,运用学生能够接受且常用的新媒体形式,提升德育精神教育力度,进而达到全面建设德育精神校园文化的目的。所以高校要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利用黑板报、展示栏、广播站、图书馆等设计文化长廊,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做到寓德育于物质建设之中,真正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2.4落实以人为本原则

我国高校学生的年龄通常保持在18~25岁的范围内,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持续提高,心理与生理更为成熟。为了确保实际教育成效达到预期,要求切实参考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推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确保“以人为本”思想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全过程中得到切实贯彻落实,体现出高校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诚然,理论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优化培养高校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才是高校育人的根本性目标。在融合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过程中,要求着重维护“以人为本”原理的落实,提升德育实践中教师对于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

2.5明确立德树人任务

立德树人主要是对人的整体素养培育,其整体性要求加强党的领导,构建全方位、高效率的育人体系和协调多角度、多渠道、质量优良的教育资源。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德育共同体,着力促进思政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效能,立足整体性让师生一体形成同心圆。构建德育共同体要意识到多元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和交互理性,构筑全员育人体系。从教育过程来看,构建德育共同体,需要在师生间建立起积极的对话模式及不间断反馈的交往模式,以共同体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高校思政工作,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对话和交往视作关键主体间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手段,在日常的对话交往机制中传达主流思想,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推进价值共识的达成[5]

2.6开辟教育新路径

开展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德育精神的方案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拓德育精神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高校学生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其个人网络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所以,怎样运用QQ、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以及信息传播媒介,提升思政教育力度,促进德育精神的融入,就成为很多高校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传统的教育工作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思政教育的人性化程度有待提升,未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组织工作等。所以,在德育精神的融入中高校应该以学生日常生活为起点,开辟教育的新路径,对原有的教育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

2.7组织美德传承活动

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样性的特点与优势,组织多种德育活动,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实践中,除了可以定期组织德育的相关主题班会活动、专题教育讲座之外,还可以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种美德传承类活动设置生命教育活动。这就需要相关教师充分把握关键时间节点、纪念日,特别是中国传统节日与国内重大纪念日,依托相应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推进生命教育,吸引更多高校学生关注与积极参与的同时,提升高校德育的展开质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深入性融合。

2.8优化思政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实效性需要以学生主体意识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唤起学生情感认同,使德育思想入脑入心。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采用软硬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一方面,提升个人理论素养,转变话语模式,有效阐释政治性强的理论观点,便于学生吸收理解、主动接受,并可将学习成果与评先树优、入队入团入党等挂钩,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实现强制性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与少先队、团委及政教处合作,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比如,组织卫生评比、日行一善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引导学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切实的道德行为,强化思政育人效果。软硬结合的教育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效能

[6]

2.9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德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不断更新教师的培训形式,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综合素养、教学水准和革新能力,为高校德育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促进德育的教学质量。高校不仅要吸引德育专业相关人才,打造以专为主、兼为辅的教学模式,还要优化德育师资团队建设,更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力量,为德育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并鼓励其参加理论与实践活动,促进德育教师养成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职业素养,为德育改革工作提供保障。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关乎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能使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实践的价值。因此,新时代下,高校应以思政教育为导向,构建思政育人体系,促进思政教育的创新,推动思政进入新的教育格局,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使大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彰显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曾丽青.德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3):91-93.

[2]莫立华,张洪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9):55-58.

[3]石丽华.“课程思政”理念下实现高职体育德育价值的途径和教学思路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9):11-12.

[4]彭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执行力提升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101-106.

[5]李昕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南北桥,2020(08):10.

[6]周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多元化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3):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