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4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于超群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510000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创新,文章基于此展开相应的研究,旨在提出可借鉴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建设;策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高度重视校企深度合作方式,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水平,特别强调了应丰富实践活动,拓展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高职教育要强化内涵,树立特色,建立产教结合平台,把教学、科研、技术结合起来,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创造力"。

一、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

(一)企业对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现阶段,对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的短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尤其是拥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员成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许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甚至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全才”教育,导致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公司的生产管理方式,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许多教师长期缺乏社会实践、市场调研,使得人才培养未能与市场同步进行,缺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大人才短缺问题。

(二)高职院校提升科研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

高职院校是一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地区社会能力、加强学校实践和内涵建设等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区竞争力提供多层次人才和技术支撑。但是,许多高校目前还面临着与当地工业发展不紧密、视野狭窄、观念不更新等问题,其专业建设仍有巨大的提高空间。尤其是在技术研发上,与其它兄弟高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完全依靠企业的技术力量,不能提高科研、技术应用,应与基础较好、关系密切的企业,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师资团队的研发积极性,为教师、学生及企业提供一系列技术服务

(三)回应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双高计划”中的“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及推进战略,由于高职学校的科技革命与工业转型的加速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历史机会。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但作为工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出现了严重的缺口。美国教育工作者约翰·杜威指出:“在工业领域里,有了更多的知识,才会有更好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员工接受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是科学的,也是社会的,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由于缺乏这样的培训,劳动者必然会沦为他们所操纵的机械的附庸。”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力的重任,“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实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承担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资源配置、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的产教结合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黄炎培先生说:“从事职业教育,必须与一切教育界、业界人士保持联系。而那些提倡职业教育的人,也要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社会运动中去。”这就是“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的理念。但是,产业转型常常会导致产教融合模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深度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对工人的技术和技能要求不高,工人只需简单地进行操作即可,而高校的“产教融合”则是为了培养符合职业岗位基本要求的人才。而在技术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工作的技术综合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不但要掌握自己的专业技术,还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促使学校产教融合方式演变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产教融合价值诉求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强调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双高计划”既要反映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又要坚持高职教育的定位,坚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坚持职业教育独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培养大批符合产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供给与技术技能支撑。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功能分析

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平台主要由“校企共享”、“企业技术项目开发”、“项目引领”技能人才培养三大类。

(一)实训设备校企共享

通过对学校、企业、协会、科研机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学校为主体,其他社会机构为主体,坚持共建、共享为基础,充分挖掘学校内丰富的实训设备资源和企业先进设备的优势。在具体的施工中,对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了归纳、分类,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更新,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建立网上平台、丰富网站功能、及时发布技术、设备信息等信息,为学生、教师、企业共享服务,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做到实时共享、同步共享,不断完善区域内外的无差别服务。另外,校方组建了一支专业队伍,利用可视化的网络平台,在线监测、动态地管理设备仪器,从而能够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转。

(二)企业技术项目研发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在生产第一线持续攻克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例如:自动化测试技术、高精密激光技术托架、应用产品研发等。

在具体实施方面,企业要主动提出申请,双方就合作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谈判,并选择教师队伍,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建立一个能够促进深度合作的团队,让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参与进来,拓展学校和企业合作空间,使技术合作更具有方向性。另外,搭建好这个平台后,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采用“设备+技术”的技术人员打包服务,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三)项目引领技能人才培训

企业要组织员工来校进行培训,一方面要靠企业的积极参与,强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要靠企业的专业技术大师工作室,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多方面争取设备采购资金,不断提升硬件水平,另一方面就是靠企业的积极参与,强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共建实训基地。学校积极建立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校方提供场地、实施管理、设备、技术及支援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实施路径

(一)对接行业发展战略,打造区域共享社会培训基地

在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平台的真实性、实用性、经济性、科学性、仿真企业生产场景,深化校企合作形式,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同步发展。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了创意活动区、讨论区、工具区、工作区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潜力。高职院校强化了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建立了区域共享的培养机制,注重技能训练,定期检查学员的技能水平,从而能够确保为企业培养出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集成校企资源,实现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立足于学科发展,保障仪器装备的先进,根据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健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层次性和深入性,切实改善教育质量。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作用,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拓展职业技术培训、合理调整教材内容、丰富实习案例、完善实习教学制度、逐步递进、逐步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内涵建设,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平台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创新体制、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要充分推行平台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加强师资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提供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同时,教师要走出教室,强化社会实践,深入企业调研,在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强化自己,朝着“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迈进;同时,学校也可以从企业中引进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树立相应的职责,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了相应的技术问题。

(四)树立协同意识,科学合理制定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规划

一是结合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明确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方向,在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深度合作,建立适合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形式多样的产教融合平台,对产教融合平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比如,把“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作为重点,把“产、教融合”平台融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之中,结合高职教育的总体发展计划和优势学科的现实,对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技术人才的素质,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学习阶段,建立不同的实训平台,降低学生的创业训练难度和门槛,使其实操、有序、可控。

二是增强企业在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方面的积极性;构建产教融合平台,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是构建产教融合平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指出,企业有责任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包括办学、教学和决策。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对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化管理体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时,要利用各种途径,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主流媒介上通过公布、表彰等方式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按照贡献的大小,提供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和实训中,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形成共同育人、共同开发、共享资源的格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于2019年1月24日发布,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缺乏热情的情况,建议“在全国进行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三位一体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试点地区设立职业教育项目,其投资符合规定,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减免其应缴的教育费附加和当地教育附加。

(五)资源整合:整合产教资源,共享优质服务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和推进战略——是坚持高职院校的“一体化”,指通过调整、协调、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从而使整个体系成为一个更具价值和效能的整体。“双高计划”高等专科学校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各要素相互渗透、优化配置、高度整合、合作共享,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是公益性的,企业是功利的,二者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存在是由各种资源组成的,它需要和外部的资源进行交易,没有哪个机构可以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共生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

(六)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就我国的现实而言,我国的产教融合创新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宏观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制度,中观层次上的产业企业对教育的参与程度较低,在微观层次上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校热企冷”的局面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产教结合的长效机制,以保证高校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的运行。

第一,要通过建立激励企业参加学校的利益补偿机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每个人都会听从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只要他不触犯正义。”企业是经济的一种,其首要的目的就是寻求生存和发展,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双高计划”相比,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在人力投入、培训耗材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成本。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大目的在于获取人力资本的收益,而教育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不能得到人力资本的回报,而且还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如人才的培养会流向其它公司。为此,有关部门应通过购买服务、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强金融支持等措施,为高校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解决其自身的利益需要;“双高计划”要求高校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的专利、教育、劳务报酬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优势,积极参与新产品的开发,使企业看到了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企业的参与办学积极性。

第二,要健全保障合作的制度,保护各方的利益。要确保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合作保障机制,才能保证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的高职院校采用 TAFE模式,以兼顾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利益,以实现“和谐共生”;加拿大政府特别设立了“加拿大协作教育联盟”,以保证校企合作在全国的长期发展;德国通过制订宏观调控的政策,建立健全的财政支持体系,确保“双元制”高职教育的正常运作。我国应该健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并严格执行,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保障功能;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对接,实现信息的共享,有效地解决了校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健全职业教育的资金保障体系;要使行业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权,使其在专业性、公平性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完善监管机制。教育部和其他六部门在发布的《办法》《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特别强调了校企合作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要加强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监督、指导”。强化对“双高计划”的监管,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的体制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应制订实习企业的资格标准,设立准入、问责、年检和退出等制度,设立业绩突出的企业设立特殊的奖励,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并给予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各行业机构应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经费使用、实习、合作项目等具体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评估,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改进意见;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双高计划”等高等职业学校加强联系,搞好管理和服务,监督校企合作。

(七)建立开放包容的育人体系,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高职院校应在明确其办学定位的前提下,加强高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加强行业企业的参与度,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育人体系。

第一,要强化专业建设,把人才的供应和行业的需要结合起来。“双高计划”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立足于新兴工业和支柱行业,深入剖析其办学根基和特色,实行“适销对路”的专业设置,建立具有较强特色的高层次专业(群),并通过“集聚效应”,实现专业供给和行业需求的动态均衡。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专业人才需求,与新的职业、新的专业、创建特色的、动态调整的专业建设机制,以专业为纽带,架构起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的桥梁,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相匹配。

第二,注重企业的主体性,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在“双高计划”中,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与高质量的企业、教育、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的优秀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突出了企业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课程开发中,要鼓励企业等多种组织的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学材料,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和掌握劳动岗位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利用企业现有的实习基地等实际资源,为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加强实践性教学,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并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纳入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双高计划”是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一种供求关系,企业参与到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习等方面的培训,“双高计划”将使高职院校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用人需要,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和技能人才。

第三,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美国「教师2030计划」《教学2030》提出,未来教师的架构不应该是按职务等级划分的“梯子”,而应该是以教学专长为区域的“格子”,教师创业(教改设计师、知识经纪人)、学校教师、业界专家、学习导师等组成的教研组,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特长。《办法》中明确规定:“在专任教师中,以“双师”为主的比例不少于50%。有一定比例的兼职老师,都是在工业企业工作的第一线。”为此,“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质量,建立“双师型”的教学标准,引进教学名师、企业领军人才、能工巧匠等,健全师资队伍,形成一支理论深厚、技艺精湛、品德高尚、专兼兼修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要健全教师职后培训制度,积极推行教师定期轮训,采取“内部培训+课外活动”等措施,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要完善高校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激励和考评机制。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技术和技能人才的重任,必须坚持专业建设、课程编制、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在“双高计划”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在宏观上给予职业院校的宏观指导、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协调高校和行业企业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吸引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保证校企合作长期、稳定、良好的运行,以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育人体系,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促进产教需求双向对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构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借助先进的技术,实现平台的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要充分利用校企两方面的优势,把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行业、企业的职能,以达到企业的生产效益、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舒保国,施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2(09):107-112.

[2]薛雷雷.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7):224-226.

[3]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2(07):80-81+84.

[4]徐龙伟.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华东科技,2022(03):128-130.

[5]徐平凡,王文彬.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20(10):77-78.DOI:10.19429/j.cnki.cn11-3776/g4.2020.10.033.

[6]刘宝磊.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0):150.

[7]袁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培养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2):91-92.DOI:10.16871/j.cnki.kjwha.2018.12.040.

作者简介:于超群,女(1988.10-),蒙古族,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韩国语语言学、韩国文化、韩语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