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侗族《春蝉之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3

浅析侗族《春蝉之歌》

李陈尧

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贵州,贵阳,551400

摘要:《春蝉之歌》则属于侗族大歌的“嘎所”。本文将根据艾伦•洛马克斯的《歌唱测定体系》从歌词发音及歌词传递信息的能力、装饰音、节奏、旋律、歌 声的结合情况、合唱的组合对《春蝉之歌》进行分析。

关键词:歌唱测定体系;春蝉之歌;歌唱风格要素;音乐本体分析;歌唱分析

引言

    笔者在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学术网站深入的文献检索中发现,众多学者对民歌大多都侧重于对歌曲音乐形态进行分析,或者是声乐界的学者用专业的歌唱方法来进行歌曲演唱做分析。因此,笔者将音乐形态和歌唱分析两者结合来进行研究与分析。笔者将从美国民族音乐家艾伦•洛马克斯所撰写的《歌唱测定体系》为出发点对《春蝉之歌》的歌词发音及歌词传递信息的能力、装饰音、节奏、旋律、歌声的结合情况、合唱的组合进行分析。

一、知识简介

(一)作者

艾伦•洛马克斯( 1915—2002年)民族音乐家。1915年1月15日出生。就读于哈佛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30年代初与父亲约翰·洛马克斯前往美国极南部的监狱录制民歌,记录黑人民间歌手H·莱德贝特演唱的近500首布鲁斯歌曲。1963年起与维克多·格芬尔共同创建的“歌唱制定方案”被列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项目,经过20多年的研究,产生国际影响,《歌唱测定体系》这一书就是这个成果的书面文本,该书在1986年,由章珍芳翻译成中文。

(二)书籍

《歌唱测定体系》主要分为三大内容。

  1. 建立歌唱风格分析法与测定法

艾伦•洛马克斯得出九种歌唱风格要素。风格要素中所涉及到的为两种,一是音乐本体内容的分析。有歌词、装饰音、节奏、力度和旋律;二是歌唱的分析。歌唱与乐队的配合、歌声的协调性、歌唱时的音色变化和歌唱的形式。

  1. 歌唱风格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艾伦•洛马克斯发现它们的关系主要分为五大类。五大类的区分笔者认为是从现实社会的阶级进行分类。一是有巨大灌溉系统的农民;二是畜牧者,饲养家畜与料理园地;三是耕田者,分行耕作农田;四是靠采集、捕猎为生者,如采集者、猎人、渔夫;五是用原始方式种地者,没有家畜的农民。

  1. 歌唱风格分布地形以及地貌

艾伦•洛马克斯把该内容分为十大类。该类别是把世界上的歌曲风格进行地域性的分类,就如同王光祈先生把世界音乐分为三个乐系,“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说相差无几,两位先生都是对世界民族音乐付出贡献的学者。十大类的内容是,一是非洲采集者风格;二是原始美拉尼西亚人;三是西伯利亚—南美游牧部落;四是环绕太平洋,五是美洲核心地带;六是热带园艺者风格;七是马来亚—波利尼西亚;八是古老的高级文化;九是中亚西亚,十是欧洲(包括东欧及中欧地区和西欧)。

二、歌曲分析

本文主要从《歌唱测定体系》的第一主要内容歌唱的风格要素中选择性的来对《春蝉之歌》进行展开。

(一)音乐形态分析

1.歌词的发音及歌词传递信息的能力

《春蝉之歌》是女声大歌,演唱的歌词采用的是侗语,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发音均很清晰。《春蝉之歌》的主干音为1 2 3 5 6,G宫A羽调式(可参考附录完整曲谱)。由于该曲为支声复调多声部歌曲,侗族大歌的和声以大小三度最为常见,纯四度、纯五度为次之,二度在装饰音上常见。

谱例一

在谱例一中,“6-3”为纯五度;“6-2”为纯四度;“6-1”为小三度。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文中出示的谱例只是歌曲中的一小部分。

歌词的重复程度。在民歌中很少见一句相同的歌词贯穿整首曲子,通常是为相同的旋律,套用不同的歌词,例如苗族的飞歌、酒歌以及古歌等众多民歌中,都会有相同的旋律,可更换不同的歌词来进行演唱。演唱者可连续唱上许久,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人们可能会误以为他们所唱的无任何变化,但其实,演唱者都在更换不同的歌词进行演唱。侗族大歌也是如此,只不过侗族大歌有着完整的曲体结构,在南侗歌谣中,“枚”象征着一首歌曲的完整性。但对大歌来说,“岗”才是其曲体结构中最大的单位,这个概念基本上可以对应汉语的量词“套”。在对歌中,歌班会将结构短小的几枚歌谣连在一起唱,以一岗两到三枚作为一个演唱单位。[1]

 

 

 

 

 

图表一(大歌曲体结构)

《春蝉之歌》整首歌曲由枚1+枚2+枚3+枚4组成,每一枚中有几个乐段组成,每一枚都为不同的歌词。可参考附录《春蝉之歌》完整谱例。

  1. 装饰音

装饰音的频繁使用是大歌旋律进行中一个极具明显的特点,其主要在于二度、三度前倚音的频繁使用;装饰音不仅是侗族大歌常用的润腔手段,也是其他民间歌曲常用的手段。装饰音对于侗族大歌来说,除了润腔之外,地方性特征也明显的体现在装饰音的使用上。除去通过方言区分歌唱风格,侗族大歌流行的不同区域也形成着自己独有的旋律装饰风格,将装饰音的使用方式与侗语歌词复杂的声调体系以及独特的用腔、润腔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各地大歌特有的地方性音腔风格。杨晓先生在其著作《侗族大歌》中总结了十种常见的装饰型:

[2]

谱例二

《春蝉之歌》中还包含后倚音,但也出现同一个音上同时前倚音和后倚音,给歌曲的旋律性升华,使歌曲在听觉上更富色彩性。例如《春蝉之歌》谱例的片段:

谱例三

  1. 节奏

侗族大歌的节奏节拍与我们所学的西方古典音乐中稳定的节奏节拍有明显的区别,侗族大歌是典型的“变化拍子”,一首歌曲中有这几种拍子的变化。例如《春蝉之歌》谱例的片段:

谱例四

《春蝉之歌》两个声部的主要节奏为四分节奏型、二八节奏型,第一声部的节奏比较多样,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多为四分节奏、二八节奏、大附点,四个十六节奏型等等,第二声部的较为单调,多数为四分节奏,少数的二八节奏和大附点节奏;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主要是八分节奏型。有时第一声部的旋律会到第二声部出现,在乐句快要结束时,第二声部会作出细微变动,使两个声部又展示复调技法。例如《春蝉之歌》谱例的片段:

谱例五

该曲的速度为中速,节奏相对的稳定,无特别的复杂的节奏型。

  1. 旋律

多声部的民歌,除了主要旋律声部之外,还有其他声部的旋律与之相呼应和配合。侗族大歌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低音旋律分支、加花变化而成。侗族大歌的音域不宽(一般为一个八度),《春蝉之歌》的音域则是在5-6。侗族大歌中典型的音调由三音组(如“6 1 2 ”、“1 2 3 ”、“2 3 5”)与四音组(如“1 2 3 5 ”等)及其变体构成,有时,为了特定的表现需要,也用长时间的紧密节奏的同音反复(常用于《蝉歌》中模仿蝉虫的鸣叫声)。例如《春蝉之歌》谱例的片段:

谱例六

《春蝉之歌》中的第17-20小节的连续的四个十六节奏型和紧密的2-3、2-6的旋律,则是在模仿蝉虫的叫声。

侗族大歌旋律线条的共同点是多级进,较为平稳,但音的走向总是起伏有致。音程的跳动不大,前文提到过,多用大小三度最为常见,纯四度、纯五度为次之,级进式的进行给人一种流畅、抒情、柔和之感。例如《春蝉之歌》谱例的片段:

谱例七

侗族大歌的结尾,经常强调由导音到主音的解决,如羽调式大部分由sol到la,很少跳进到主音结束的情况。例如《春蝉之歌》的结尾:

谱例八

侗族大歌的旋律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复调多声部的歌曲,支声复调运用有四个方面,首先是第一种,第一声部是派生,由领唱者演唱,主声部在第二声部,和声都是在第一声部轻拍上加入,有时是在一乐句最后一个小节加入,在实际演唱中所呈现的音响效果上,和声时有时无,时隐时现,只是一种类似装饰性质,主要是起到一种色彩对比作用,和声效果不太明显;其次是第二种,第二种是具有一定多声部听觉效果,听起来两个声部旋律性都很强,和声连续进行,演唱音响效果明显;再次是第三种,主声部在第一声部,第二声部用调式主音的根音“6”持续衬托演唱,或按节奏持续反复演唱,也有一定的多声部音响效果;最后是第四种,是大歌班在演唱时的声部轮换。在大歌歌头和在女声演唱的声音歌中,我们经常见到主声部的两个领唱,常常是第一领唱出来以后,第二领唱马上跟着出来做声部的轮换,或称声部摹仿进行。由于主声部的轮换,而声部实则变成了三个声部,侗语称作为“嘎三索”[3]。笔者认为,《春蝉之歌》包含了支声复调歌唱的后三种特点;《春蝉之歌》通过五小节的领唱过后,低音声部开始加入,一直到该曲结束,多声部复调性非常强(可参考附录完整谱例)。《春蝉之歌》从21小节开始,第二声部用“6”持续衬托演唱至44小节,第一枚结束。例如《春蝉之歌》谱例的片段:

谱例九

《春蝉之歌》中有甲、乙、丙三位领唱进行声部的轮换。例如《春蝉之歌》谱例的片段:

   

谱例十

(二)歌唱分析

1.歌声的结合情况

王承祖先生有总结到黔东南南部侗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群体性,二是模拟性,三是室内性。歌唱习惯的群体性是复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侗家人民每到一些大型节日集会时,都会相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而且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地区与地区、村寨与村寨、家族与家族之间都会经常来往作客。为了适应如此社会化的歌唱活动,必须有相对的歌唱组织,因此,侗族的各种歌队则应运而生。在长期的群体的社交性和礼俗性的对歌、赛歌实践中,歌队里必然要产生歌头、歌师、伴歌等的“职能”分化。当歌头领唱之后,然后大家在一起合唱。有嗓音条件很好的,又能即兴创作的歌者为了发挥自己的嗓音优势,就会不自觉地唱出原本旋律之外的音以及唱一些生动活泼的花腔,但有一些队员在齐唱时可能会出现这个满足不了自己对这首歌曲的音响美的要求,这时他们就会在他们改动的基础上再一次的进行选择以及仿唱,凡是符合大家心理上的审美标准的纵向结合形式,便逐渐的肯定,进而固定下来,这样具有复调特点的侗族大歌就由此产生。编创的“模拟性”是产生复调音乐的生活基础。侗歌的特点也于其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联,侗族村寨,依山傍水,寨前有着碧水长流;山上绿树成荫,处处鸟语虫鸣。在这优美的环境于单纯的生活,容易促使歌手们对百鸟叠鸣、蝉虫鸣叫模拟化,形成优美的旋律于协调的和声对味,产生了生动的音乐形象。侗族人民如果没有其特定的处境,没有对自然音响的模拟心理,就不可能产生侗家的“嘎所”,也就没有了本文重点分析的歌曲《春蝉之歌》。因此,“模拟性”是侗族大歌复调形成的生活基础。演唱的“室内性”是促进复调思维发展的催化剂。侗族人民又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歌唱的“室内性”。因为他们多数都在鼓楼、月堂中坐着轻轻唱,慢慢和。室内性、群体性的歌唱习惯,无疑对歌者们的复调审美意识与复调思维方法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春蝉之歌》中,两个声部的声音融合的很好,因为和声多为三度、四度、五度,给人的直观听觉是和谐的。

  1. 合唱的组合

笔者认为侗族大歌不应该属于合唱,合唱是有指挥有伴奏的多声部的歌唱形式,而侗族大歌无指挥无伴奏的二声部歌唱形式,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那么笔者在合唱要素该点里进行大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对大歌的歌唱群体进行分析。侗族有按照性别、年龄的形式组成不同的歌班、歌队来进行学习歌曲,除此之外,还可与其他村寨地区的歌班、歌队进行对歌。按性别可分为女生歌队和男生歌队,然后按年龄分成小班歌队(十五岁以下)、中班歌队(十六岁至十八岁)、大班歌队(十八岁至二十岁)、中年歌队、老年歌队等,每个歌队的队员为四至三十人不等。歌队虽然是自发的,但它却代表村寨、鼓楼或者族姓。歌队一经组成,歌师就会在此歌队的队员中培养一个到三个固定的领唱,即唱高音声部的人。领唱的任务,首先是领唱歌曲的“歌头”和每节唱词的首句;其次是在歌曲进行中唱高音声部。除领唱人员之外,其余的成员都演唱低声部,当领唱不领唱时,领唱也可加入低声部,这样就会形成领唱与众唱相结合的二部歌唱,这是侗族多声部歌唱的基本形式。《春蝉之歌》为无伴奏纯女声大歌,前六小节由领唱演唱歌曲的“歌头”,在第七小节时低音声部加入,在歌曲后也有不同的领唱进行领唱,总共为甲、乙、丙三位领唱。

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只是对《歌唱测定体系》中九个要素里其中六个对歌曲分析,其原因是笔者自认为本人对歌曲的本体分析和歌唱分析还尚达不到专业学者的水平,只能尽自己所能把本人略知一二的要素进行分析。

三、总结

撰写本论文的主要灵感来源于《歌唱测定体系》这本书籍,笔者有幸在《民族音乐十讲》中读到了艾伦先生的生平及先生科研成果《歌唱测定体系》,想了解先生对歌唱是如何测定,于是开始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地查阅。在所查阅的文献上进一步了解到《歌唱测定体系》的内容,从而,对歌曲的分析才能得心应手。

笔者运用《歌唱测定体系》的内容对本文进行音乐形态和歌唱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对一首歌曲的剖析不单单只是在某一领域单独进行,也可两种领域合并在一起。《歌唱测定体系》就证明了这一点,音乐形态和歌唱是一家。例如该文的《春蝉之歌》,笔者如想对该歌曲更加了解,从它的形态分析知道《春蝉之歌》内容是什么,而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得到升华,了解到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有什么内容。从歌唱分析上知道《春蝉之歌》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是什么,从民歌最原生态的剖析歌唱才最为地道。两个内容的结合分析对《春蝉之歌》的歌唱才会更加的清晰。

    歌唱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遍的,是人们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重要方式。人们在歌唱时,更多是想着抒发情感表达自己,从未想过歌唱除去这些还有什么。但通过这本书《歌唱测定体系》的学习了解到,歌唱也有着很多的专业知识,歌唱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与地理环境有关;与工作环境有关;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歌唱,歌唱会透露出很多的消息。这会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一首民歌,都对我的学术研究带来无尽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刘亚虎主编.天籁之音——侗族大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侗族大歌》编委会.侗族大歌[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3、杨晓.侗族大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杨曦.寻访侗族大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5贵州省文管会办公室贵州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编;郑寒风执笔.贵州侗族乐——南部方言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6、《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上[M].中国ISBN中心.1995

7、章珍芳.艾伦洛马克斯的“歌唱测定体系[J].中国音乐.1985.04

8、章珍芳.艾伦洛马克斯的“歌唱测定”体系的观念及方法[J].中央音乐学报.1988.04

9、陈铭道.《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历史、文献与写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yinyue

附录:

[4]


[1] 杨晓著.侗族大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第78页

[2] 杨晓著.侗族大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第73页

[3]贵州省文管会办公室贵州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编;郑寒风执笔.贵州侗族音乐——南部方言区[M].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80-95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上[M].中国ISBN中心.1995.1063-1070

作者简介:李陈尧(1992,10)男,汉族,湖南汉寿,研究生,助理讲师,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