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思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思路研究

王瑞 ,李琦,鲁宁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86

摘要:为了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高校就业率,文章从就业方式和实习角度出发,把创新型人才培养做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的关键,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以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打造新途径。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在求职和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例如英语和计算机技能等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就必须进行一定创新实践。为此,高校应加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应以培养创新人才入手,保证高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一致。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联动的必要性分析

现阶段,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大学生在步入职场后,若没有客观条件,没有突出特色,是很难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为此,在寻找新的就业思路和模式时,高校应以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提升大学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精神。

(一)创新人才培养对于提升高校的品牌很有益处

在当今时代,品牌效果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还是对高校发展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名校毕业生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在大多数公司和机构招聘员工时,毕业院校是求职者的第一道门槛。由于这种情况,对一些整体素质不错,但“出身非名门”的大学生及其不公平。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基于这一现实,要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引进优秀的创新人才,以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社会上形成名牌效益,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也打响学校品牌。

(二)创新人才培养为大学生就业筑牢基础

相对于常规的教育方式,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轻松自如。在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为前提,以促进其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保证再就业方面获得足够的优势,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许多大学的专业设置并不能满足企业和行业的需求。部分高校坚持老专业,没有能够适时地对各个学科的教学目的和需求进行更新,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也有一部分高校虽开设了新专业,但由于师资力量、实际条件和教学方法的方面的影响,导致接受培训的学生很难适应公司的要求[1]

(二)教学过程与改革要求脱节

近几年,各大院校都在积极推行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并通过科学地安排专业课程,实行“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人才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以适应市场需要。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师资力量提升不足、由于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原因,使课程的实际操作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往往是改革一套,具体执行另一套,这对高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就业指导与学生需求脱节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中,重点是专业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对就业指导过程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具体教学方式的实施中,职业指导过程往往由辅导员进行,难以与当前行业的需求和发展相衔接,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不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和就业观。

、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的策略

大学生的求职情况日益严峻,其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难以保证,但高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率。通过为大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扩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因此,通过加强培养创新人才与用人的联系,研究培养创新人才和用人的新思路,可以使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更加社会化、客观化。

(一)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地指出:“理想决定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成败,而培育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理想信仰,为其找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根基。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建设,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旗帜,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劲发展。

(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在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时,其核心是要树立起创新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尝试,善于运用自己的主体性,不拘泥于过去的研究,主动开拓新的领域,提出新的想法。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开设创新性教室,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性实践,并对其进行技术和物质上的支撑,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要以现实的社会需要为基础,加强学生的创新性观念、风险意识、发展意识和法制意识。为大学生提供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

(三)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综合开发需求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高校教育注重理论学习,而创新性人才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发掘,使薛丁山能够独立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校可以合理利用学生假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实习,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结合我社会实际需求,通过对学科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

(四)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重视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作用,让大学生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真实水平、优势和劣势,促进目标的实现。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就业新思路时,可将理论学习与创业学习相结合,与企业和机构合作,为大学生创造就业平台,将企业带入学校,通过创建生产实习基地、建立人才交流、建立市郊实习基地等方式来促进企业与大学的协作,并使其在各方面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在此阶段,公司员工应当具有的专业素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时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大学生的职业道路。

结语

在我国当前就业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大学生的准确择业,促进其就业率的提升,成为当前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所以,要加强高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既能增强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又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办学质量。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应注意将社会实习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融合,按照分类引导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严奕.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 11(3):4.

[2] 许钊钿, 刘如愿, 连泽纯.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探析[J].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21, 036(003):38-45.

王瑞,女,汉族,籍贯:黑龙江,
生于:1982-10,
工作单位: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单位省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邮编:150086
职称:副教授
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食品营养与健康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