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教育语言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4

美日教育语言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曾嘉,洪佳,王家宁

东南大学 江苏省 南京市 211189

摘要:美国日本作为中西方的两大教育大国,其教育政策涉及到政策、文化、经济等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比两国在外语教学的语言规划,结合其语言规划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于我国外语教学规划的新启示。

关键词:语言政策规划;美日外语教育政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的语言教育政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尽管制度不同,美国日本作为中西方的教育大国其语言规划政策很有代表性,对两国教育语言政策进行比较和对比,有助于我国教育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本文首先概述了语言政策的三个基本术语,其次呈现了美国和日本的外语教育政策,包括其现行政策的显著特点,最后,基于美日的教育政策以及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得出了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启示。

二、语言政策规划中的传统概念

中国学者陈章太(2005)将语言规划定义为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的干预与管理。

语言规划的传统观点集中在语言政策的两个主要方面:语料库规划(即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和地位规划,这两个方面侧重于语言本身,而非语言的使用者。语料库规划即语言本体规划涉及语言的规范和编纂,同时也指在某一语言或文字内部,其自身的普及推广以及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冯志伟,2000)。而地位规划则涉及语言的选择,包括个体或群体对其他语言的态度和进行各种选择而产生的政治影响(Bright, 1992)。语言 "习得规划 "是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语言规划的第三个层面,与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涉及指导语言大规模实践的政策制定,包括确定哪些语言将被用作教学媒介(Tollefson, 2013)从而提升某语言的使用人数,且使使用者具备相应的语言素养

三、美国和日本外语教育政策研究

3.1 美国学校的语言政策——双语教学项目

美国的教育机构在历史上对其语言政策的形成和实施都有重要作用自公立学校出现以来,教育机构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大众标准英语的发展,二是帮助移民习得英语。虽然其教育重点是推广标准英语,但美国学校也在尽力通过建立外语教学项目,以及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项目来不断推进公民的双语化目标。这些双语项目将英语以外的语言作为一个专业科目进行教学。如今,双语项目已经成为既定中学课程的一部分,根据Rhodes 与 Pufahl在2011的数据,有25%的小学和91%的高中提供英语以外的语言学习,这些课程在高等院校也有相当大的学术学分的占比如今在大多数美国学校中,双语教育项目与外国语言教育项目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方式。外国语言课程通常将英语以外的语言作为一个科目来教授,教学语言仍然是英语,而双语教育项目则直接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同时,传统的外语教育项目主要在中学开设且教学目标是只讲英语的学生,而双语教育项目则更多在小学开展,针对的是正在学习英语的学生。

美国大多数双语教育项目可以分为两大类:过渡性双语教育项目(TBE)以及双语教育项目(DLBE)。在过渡性双语教育项目中,学生除了学习英语之外,还会使用母语学习一些其他内容,其余科目用英语学习,直到学生的英语流利为止。而在双语教育项目中(DLBE),学校要通过两种语言(不含母语)来教授不同的科目以培养学生们的双语能力和双语素养。在美国,虽然有许多只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父母认为双语课程是在小学培养孩子双语能力的唯一途径,但其国内对双语教育的态度较为消极,加利福尼亚、马萨诸塞州和亚利桑那州等州甚至出台了限制性政策,许多批评者认为在关注发展语言多数群体的双语的项目的同时,语言少数群体的双语儿童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Valdés, 1997)。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双语教育项目有所发展,但无论是对语言占多数的儿童还是对语言占少数的儿童,双语教育都没有发挥他们的潜力。随着美国人口的多样化,双语课程越来越难以管理,社会很难把语言学习者定义为英语学习者或者非英语学习者。

3.2 日本的外语教育政策

与我国不同,日本大部分高等院校要求学生学习两门外语,英语通常为学生们的第一选择,然后学生再从其他语种中选择一种作为第二外语。第一外语所占学分较大,为8学分,第二外语仅为4学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于高校进行外语教育的教材并没有做统一规定,教材以及教学法基本上由各个大学单独制定,因此老师们通常会根据学生水平和自己的喜好编纂适合自己使用的教材。此外,日本的二语教学法也经历过不小的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外语教育政策目的是实现日本成为一流先进国家。业内关于语言教学方法和内容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阵营:一种是以语言四项技能为基础,最终目的是进行直接的口头交流;另一种侧重于阅读材料的翻译,目的是对内容进行正确、详细的理解。日本教育部曾努力推行“沟通政策”(即把重点放在口语沟通上),但公众反应并不热烈。后来在

1947年发布的国家教育指导方针把外语教学重点放在口语理解,规定外语班级授课规模不超过30人,每周6个英语课时,鼓励视听教学法然而日本的高中教师和学生并不接受这种新方法,主要原因在于大学入学考试主要强调阅读、翻译、语法和作文,听和说的比例很小,日本的高中英语教学受到了大学入学考试的强烈影响,所以会主要将重点放在读写技能的培训上以后,大多数教师和学习者都坚持日本长期对外交往的历史演变而来的传统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吸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来实现现代化非常有效。二语教学依旧以传统的翻译法为主,课堂上教师多以阅读与讲解语法为主,几乎没有口语训练,通常都是教师先给学生念课文、讲解课文、解释生词与语法点,然后再做课本上的练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听力成为新时期交流重点,如今日本渐渐改变了之前的教学方法,逐渐实行以交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今天大多数的日本国民认为有必要掌握直接的沟通技巧,而不是复杂句子的高水平翻译技巧。教育部的政策又回到了原来提倡平衡传播技能的立场,二语教师们正在寻找一些方法来调整他们的传统翻译方法,在课堂活动中以交际为导向的方法。

四、我国外语教育政策问题启示

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的基础英语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尽管在英语的普及上我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新时期国家的英语教育仍存在问题,值得我们重视美国的基础二语教育政策和日本高等二语教育政策对我国有一定启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批掌握国际规则、具有处理国际事务和参加国际竞赛能力的人才。当前中国语言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鉴于我国目前二语教育的重点仍然是英语,对于基础英语的普及,首先可以借鉴美国的双语教学模式。在美国,其双语教学模式被批评缺少对移民儿童英语教育的关怀,但在中国,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中国可以取其精华地合理引渡双语教学模式。这首先要求国家继续加大对外语教育类人才的培养或引进高质量的外语人才,使得地区英语教育水平平衡发展。另外,美国的教育机构在历史上对其语言政策的形成和实施都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教育机构内存在的优质资源,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由政府引导,以政企合作式多频率、多地区、小范围地引渡双语教学模式,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土壤。同时,由于高质量外语教师数量缺失,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英语教育仍比较落后,听说读写中读写技能被过分强调,与实际应用完全相反,因此在英语基础教育中,听说能力应逐渐占到更大比例,听说能力应适当被考察,日本的二语教育重点目前已经向听说转向,我国也应及时发现时代发展趋势,借鉴日本改革经验,加强对听说能力的重视。

此外,在我国高质量外语教育人才普遍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多数不发达地区的英语教师只能承担读写能力的培训,但幸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不发达地区的英语教育模式中,增大线上教学资源的占比,开发线上课程,人力资源不充分的情况下,真实准确而有效的数字资源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的缺失,增加智能课堂和数字校园的经费,线上教育资源和教师的协作将创造一个新的生物圈。如此学生既可以体验目标国家的生活、思想和文化,也可以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减少教师工作量,提高效率,将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改变教学环境,推动多元教育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我们更应考虑现实的供需问题。目前我国外语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通用语言上,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相去甚远,不适合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与美国的外语数量相比,中国教育提供的外语数量很少。由于长期以来英语在外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的影响,对非英语外语课程设置的研究甚少。目前,开设“一带一路”语言课程的学校分布在外语院校和一些特定地区,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显然,语言计划不是很科学,主要分布需要优化。此外,高质量的语言教学体系和培养体系有待完善。高质量的语言教育体系,以及在小学和大学教育中持续的语言学习,应该提供多语言学习的机会,比如深化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建设一流的教育合作社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王璐,李宇明2020日本语言政策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第四期,143

李宇明2002面向社会需求,发展语言科学[J],《语言科学,第一期,7

陈章太2010新中国的语言政策、语言立法与语言规划[J],《国际汉语育》第三期,24-30.

乔明文,沈骑2020,新时代全球治理人才的外语规划[J],《中国外语》第六期,13-19

郭龙生2007略论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六期,67-73

郭龙生2012以科学的外语规划引导健康的外语生活[J],《中国社会语言学

》,第二期54-64

蔡永良2017,语言战略与外语教育:新时期我国外语教育规划思考[J],《中国外语,第十四期,21-28

张治国2019语言价值、语言选择和语言政策[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五期,48-56

Bright, W. 1992. Language policy[J].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CP Central Committee & State Council .1993. Zhongguo jiaoyu gaige he fazhan gangyao. [Program for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eijing: CCP Central Committee & State Council.

CCP Central Committee & State Council .1999. Zhonggong zhongyang guowuyuan guanyu shenhua jiaoyu gaige quanmian tuijin suzhi jiaoyu de jueding. [Decision on deepening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Beijing: CCP Central Committee & State Council.

Hu, Guangwei .2002. Recen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ary English-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15, 30–49

Hyltenstam, Kenneth & Abrahamsson, Niclas .2001. Age and L2 learning: The hazards of matching practical ‘‘implications’’ with theoretical ‘‘facts.’’ [J]. TESOL Quarterly, 35, 151–170.

Leibowitz, A. H. 1974. Language as a means of social control[C].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 Toronto, Ontario, Canada.

Li, Jianping .2001. Kaishe yingyu kecheng jiaoyubu xishuo duanxiang. [MOE briefifing on primary ELT.][J]. Zhongguo Jiaoyubao, p. 3.

Liu, Daoyi & Gong, Yafu .2000.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J].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21st Century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Schools, Beijing, China.

Marinova-Todd, Stefka H., Marshall, D. Bradford & Snow, Catherine E. 2000. Three misconceptions about age and L2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 34, 9–34.

Nunan, David .2003. The impact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on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Asia-Pacifific region [J]. TESOL Quarterly, 37, 589–613

Tollefson, J. W. 2013. Language policies in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New York: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Wiley, T. G. 1998. The imposition of World War I era English-only policies and the fate of German in North America. In T. Ricento & B. Burnaby (Eds.)[J],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