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7
/ 3

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

1李建明 ,2李珊珊(通讯作者)

1徐州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  江苏  徐州  221009  2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江苏  徐州  221009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心脏瓣膜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同期手术,观察组则同期完成心脏版魔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心功能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w、术后6个月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瓣周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期进行心脏瓣膜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减少瓣周漏发生,与多期手术相比能更有效地促进术后恢复,更好地改善心功能,且更少发生并发症。

关键词:心脏瓣膜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并发症;心功能

人口老龄化的当前,临床常见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病例,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常见需要在进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情况[1-2]。心脏瓣膜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手术可一次性完成手术,有助于减少再次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对改善远期预后意义重大[3-4]。本次研究纳入我院2019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5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组,观察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价值,为提高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效果,促进恢复,改善心功能及预后提供一定参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7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5例、女30例,42~79岁、平均年龄(60.4410.8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47例、女28例,40~79岁、平均年龄(60.0510.55)岁。所有患者均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的症状,相应瓣膜听诊杂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术前:针对主要为瓣膜病的患者,给予吸氧,术前对液体入量进行控制,减少活动,对患者进行强心利尿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心脏疾病。针对主要为冠心病的患者,则主要给予缓解心绞痛的治疗,尽快进行手术[5]

观察组为同期完成心脏瓣膜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照组为非同期手术。手术操作时全麻,从胸骨正中开胸,取大隐静脉以及左乳内动脉,全身肝素化,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全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停搏液使用冷氧合血心脏停搏液。待心脏停跳后,对血管走行进行探查,与血管造影结果相结合确定吻合部位。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远端与大隐静脉的温和,之后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或者成形[6]。待完成瓣膜手术后进行前降支与左乳内动脉的吻合,当心脏复跳后将主动脉开放,进行静脉桥近端吻合。当患者存在主动脉壁钙化时则需要在一次阻断下吻合静脉桥远端[7]。待患者的心脏复跳时采用即时血流测量仪对血管桥血流进行测定。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二尖瓣成形或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型、血栓清除、左心室成形等[8]。待完成吻合,且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均稳定后,对大隐静脉、乳内静脉的桥血管血流量进行测定,当患者的血流波形稳定,测量指标稳定后对平均血流量及血流波形进行记录。

术后:对进行机械瓣及生物瓣置换的患者,术后给予华法林抗凝,维持INR不低于1.5,不高于2.0[9]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恢复情况: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术前、术后1w及术后6个月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并发症发生率及瓣周漏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恢复情况

观察组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恢复情况(

组别

n

ICU停留时间(d)

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h)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75

5.631.27

65.3415.75

12.162.57

对照组

75

10.763.35

120.6222.71

25.445.06

t

/

12.401

17.322

20.265

P

/

<0.001

<0.001

<0.001

2.2 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

观察组术后1w、术后6个月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

组别

时间

LVEF(%)

LVESD(mm)

LVEDD(mm)

观察组(n=75)

术前

36.613.44

61.423.64

65.684.13

术后1w

40.782.06

55.163.47

60.264.24

术后6个月

44.781.94

48.203.68

52.243.31

观察组(n=75)

术前

36.233.14

61.223.89

65.704.30

术后1w

38.162.23

58.463.20

63.344.16

术后6个月

41.272.76

51.173.03

57.723.96

2.3 观察并发症发生率及瓣周漏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观察组瓣周漏发生率2.67%(2/75)低于对照组22.67%(17/75),2=13.560,P<0.05。

表3 观察并发症发生率 (n,%)

组别

n

围术期心梗

恶性心律失常

房颤

总发生

观察组

75

3(4.00)

1(1.33)

1(1.33)

5(6.67)

对照组

75

6(8.00)

7(9.33)

12(16.00)

25(33.33)

2

/

/

/

/

16.667

P

/

/

/

/

<0.001

3、讨论

当前常见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的患者,心脏瓣膜疾病的特点在于病程较长,患者对疾病较为耐受,心绞痛的症状时常被掩盖,这造成常见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被漏诊。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1w、6个月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证实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与单纯尽心瓣膜置换术相比,同期进行搭桥手术以及瓣膜置换术可有效减少二次手术,同期进行心脏瓣膜术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术后患者恢复更快,其实施对提高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具有积极作用。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治疗时,无论患者的心肌供血状态,都需要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同期手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二次手术的发生,治疗时间得以缩短,患者受到的手术创伤更少,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利[10-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心脏瓣膜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后,两组患者1w、6个月的LVEF均较术前显著增高,患者的LVESD、LVEDD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证实心脏瓣膜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于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中对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的价值极高,其实施证实容量恢复正常后,心肌灌注得以恢复,容量负荷减轻,左心房及左心室得以逐渐恢复,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高于同期对照组,其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证实同期手术的应用对改善患者心功能的效果优于二次手术。

全面的术前诊治是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治疗的关键,通过术前诊治的应用可以为手术治疗的方式提供指导,还影响着远期预后,因此术前需要将准备工作做到位,全面了解患者的冠脉情况[12]。术中做好对心肌的保护以及对瓣膜的处理,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重建血运,要确保血运重建的效果,这样才能为心肌血供提供保障,要正确选择冠状动脉吻合口的位置,控制体外循环的时间以及主动脉隔断的时间[13]。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心肌损害,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得到改善,心肌缺血得以减轻,但是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不能立即恢复,这就要求术后对患者实施支持治疗。术后要对患者使用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需要适当增加;术后要加强对患者脏器功能的关注,采取切实措施来减少心肌耗氧量,结合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当患者出现了心律失常的症状时需要立即进行干预;及时调整术后液体容量以控制容量负荷;当患者出现低心排且药物干预效果不明显时,这时需要对患者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这对减少病死的发生意义重大[14]

本次研究采用即时血流测量仪对患者的血管桥血流进行监测,综合PI值、血流大小以及波形等对吻合口及血管桥的通畅情况进行评估,当PI值不超过5,每分钟桥血流超过15ml时提示吻合口及血管桥通畅。当检查发现吻合口及血管桥不通畅时,这时需要对吻合口情况进行检查,有必要时需要再次吻合。当患者术中存在难以停机的情况时,有必要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以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减轻心脏后负荷从而促进恢复。术后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时维持INR介于1.5~2.0区间内[15]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期进行心脏瓣膜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减少瓣周漏发生,与多期手术相比能更有效地促进术后恢复,更好地改善心功能,且更少发生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查正彪,杨滔,孙寒松,等. 65岁以上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6,32(3):151-154.

[2] 韩博,于建波,朱恩军,等. 高龄患者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2):36-39.

[3] 姜秀丽,顾天玉,刘麟,等. del Nido心脏停搏液在成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安全性[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48):3770-3774.

[4] 黄小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同期瓣膜置换术对冠心病并心脏瓣膜病的疗效[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3(7):846-850.

[5] 胡佳心,阮新民,林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瓣膜处理和/或室壁瘤切除临床疗效及12年随访分析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5):4367-4371.

[6] 周朝元,韩培立,苏国宝,等. 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对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22):81-85.

[7] 郑春和,曲楠. 同期行CABG与HVR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6):679-683.

[8] 王鹏,彭冉. 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1):95-98.

[9] 牛兆倬,邵一兵,孙立新,等.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加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5(2):201-205.

[10] 陈绪军,郑宝石,张永,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双桡动脉桥多中心应用的中期结果[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14):1069-1074.

[11] 宋辉,何平,梁杰雄,等. 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8,37(3):206-209.

[12] 王宾宾. 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J]. 淮海医药,2018,36(6):764-766.

[13] 施超,刘学刚,刘以尧,等. 大于68岁高龄心脏瓣膜疾病手术患者近中期疗效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7):1061-1063,1075.

[14] 马丹,杜霞,冯建宇,等.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炎症因子及心脏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20,26(9):1509-1514.

[15] 安涛,侯志辉,杨研,等. 对比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