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7
/ 2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的临床价值

宋学鑫 ,赵冬梅,刘长燕,通讯作者:赵冬梅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15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的效果。方法 于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步行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效果好。 

【关键词】 脑卒中;痉挛性足内翻;康复训练;针刺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foot varus after stroke. Metho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December 2019 to December 2021. 70 patients with spastic foot varus after strok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5 groups by lot.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 the muscle tension and walking abil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a good effect on spastic foot varus after stroke.

【 key words 】 stroke; Spastic foot var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upuncture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遗留后遗症的情况较多,其中足内翻畸形较为常见,也是导致患者不太姿势异常的主要原因【1】。对痉挛性足内翻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由于足部肌张力过大,导致足部与地面接触面积小,重心向前移动困难,而难以正常发挥步行功能。因此,在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的治疗过程中,改善肌张力时提升步行功能的关键。中医治疗中,针刺具有改善肌力的功效,而结合脑卒中后康复训练,能够使痉挛性足内翻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4岁,平均(56.6±4.3)岁。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46-76岁,平均(57.4±3.7)岁。纳入标准:均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并发痉挛性足内翻;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治疗不耐受或不依从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其他严重后遗症者。研究符合伦理标准。分组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1)取穴患侧阳陵泉、丘虚、悬

钟、承山。患者保持仰卧位,消毒后取0.3×40mm不锈钢毫针,自丘虚向照海方向透刺,其他部位直刺30-40mm,以提插捻转手法运针,患者感觉酸麻胀痛为宜。得气后留针30min,中途行针2次。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d。(2)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根据不同体位时进行患侧下肢良肢位摆放。采取抗痉挛手法训练。采取被动踝背屈训练,患者保持仰卧位,髋及膝关节弯曲,下肢搭在治疗师腿上,一只手按住内踝,另一只手手心握住脚跟。以前臂抵住前脚掌,进行被动踝背屈训练。一般角度在20°,在背屈到20°时维持3-5s。反复治疗30min。进行主动踝背屈运动。患者保持仰卧位,将下肢伸展,一手敲击胫前肌肌腱,动作迅速。另一只手辅助足背运动。鼓励患者多用力,但需要控制力度。每天1次每次30min,一周5次。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进行以下指标评估:(1)肌张力,采取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痉挛程度评估;(2)步行能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GFM)进行D、E两项指标及步行速度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软件对比数据。(±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方式,以X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肌张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肌张力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 肌张力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

2.7±0.6

0.9±0.3

对照组

35

2.6±0.8

1.9±0.5

t

0.592

10.146

P

0.556

0.000

2.2 步行能力对比

组间治疗前步行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站立与步行能力、步行速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 2 步行能力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站立与步行能力

步行速度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

56.6±9.2

74.1±6.5

0.5±0.1

0.7±0.1

对照组

35

55.9±8.5

61.8±7.2

0.5±0.1

0.6±0.1

t

0.472

7.502

0.000

4.183

P

0.638

0.000

1.000

0.000

3 讨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是下肢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2】。研究显示,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常出现足背屈肌足内翻联合发生的情况。因此,进行足背屈及足外翻纠正是提升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关键。

本次研究在脑卒中患者痉挛性足内翻的训练中,采取的是被动背踝训练及主动足背踝训练,原因在于足内翻及足下垂多由肌肉牵张反射控制紊乱导致,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由于脑卒中导致脑实质器质性损伤,导致牵张反射,引发中枢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下降【3】。足内翻的训练中,通过改善肌痉挛情况,降低肌张力,并进行被动背屈踝训练,能够极大的改善小腿内后侧肌群力量,可纠正患者行走时的足内翻畸形,促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

中医研究中针刺是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选择分布在小腿外侧的阳陵泉、 悬钟、丘墟等穴位,可通过穴位的刺激,提升小腿外侧肌肉的力量【4】。通过不同的针刺手法,能够对小腿周围的穴位进行内侧、外侧经络刺激,可达到内外通达的功效。可调节阴阳平衡,能够改善肌张力过高的情况,利于刺激该部位,促使局部经络疏通,达到较高的改善肌肉痉挛的效果。

综上,在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的临床治疗中,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能够达到降低肌张力,纠正足内翻,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威.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5):321-323.
[2]潘俊晓,潘永清.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3,33(1):119-120.
[3]胡晓英,周国平,张昕,等.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Meta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1):146-148.
[4]高瑞红.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研究概况[J].河北中医,2014,5(7):110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