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位与站立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2

卧位与站立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杨兆   ,通讯作者:徐振华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长海医院 放射诊断科,上海 200433

【摘要】目的:探讨X线摄影中卧位与站立位对测量腰椎曲度的影响。方法:研究抽取病例样本共50例,样本抽取年限为2021.01~2022.02,均确诊为腰椎疾病病,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资料。所有对象均行X线摄影检查,检查时分别采取卧位和站立位。对比两种体位下相关参数、弓定点位置等测量结果及摄片时间,以评定效果。结果:统计显示,对比前凸指数、腰椎曲线指数、骶骨倾斜角、Cobb角等参数结果,站立位均高于卧位(P<0.05)。两种体位对比弓定点位置结果的差异较小(P>0.05)。对比摄片时间结果,站立位短于卧位(P<0.05)。结论:X线摄影中卧位与站立位测量腰椎曲度时,站立位耗时更短,但二者各参数差异较大,无法互相代替,所以还需结合检查目的及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体位。

【关键词】X线摄影;卧位;站立位;腰椎曲度;影响

在临床疾病中,腰椎疾病较为多发和常见,主要表现为活动功能首先及慢性腰腿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对于此类疾病,及早发现和诊治,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控制疾病进展尤为关键[2]。目前在诊断该病症时,常用影像手段为X先摄影,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且其接受度高[3]。而在摄影期间合理选择摄片体位,对于保障诊断准确性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则研究了X线摄影中卧位与站立位测量腰椎曲度的影响,现将研究情况做以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抽取病例样本共50例,样本抽取年限为2021.01~2022.02,均确诊为腰椎疾病病,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资料,统计处理基础数据,其中性别,女24例、男26例,年龄30~70岁,均龄(53.02±10.24)岁,病程0.7~6年,均值(3.14±0.51)年。展开本次研究前经伦理委员会通过批准,全部病例入组前知情且参与自愿。

入选条件[4]:腰椎生理曲度经腰椎侧位片检查正常;意识清晰、认知正常;配合度良好、资料齐全。排除;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重度骨质疏松、肿瘤、感染、骨折;既往腰部手术史;药物滥用或吸毒史;神经或精神疾病;意识或认知障碍;腰椎异常生理曲度;哺乳期妊娠期女性;资料缺失。

1.2方法

     所有对象均行X线摄影检查,仪器为由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产品型号:DigitalDiagnost;采取14cm×17cm的影像板探测器;设置参数:摄片距离100cm,管电流100mAs,管电压90kV。检查时分别采取卧位和站立位,具体为:(1)卧位:在摄片床上指导患者取侧卧位,身体呈平直状,且其正中矢状面平行于床面,保持双下肢屈曲,在床面正中线上保持腰椎棘突向前6cm,以经髂棘向上6cm处为中心线垂直摄入。(2)站立位:在拍摄位置上指导患者双脚稍微分开,双手垂直身体两侧,尽量伸直双下肢,拍片架与身体正中矢状面保持平行,在拍摄架正中线上腰椎棘突向前6cm,以经髂棘向上6cm处为中心线垂直摄入。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种体位下相关参数(包括前凸指数、腰椎曲线指数、骶骨倾斜角、Cobb角等)、弓定点位置(包括L3上、中、下份)等测量结果及摄片时间,以评定效果。

1.4分析数据

在研究中以评价指标为统计各项数据,在软件SPSS22.0中对各项指标结果做出处理和分析,以x²t值等方法展开统计,结果分别经和[n(%)]来表示,各自代表结果中的计量和计数值,若P值<0.05,则说明研究结果符合统计意义。

  1. 结果

2.1对比相关参数

统计显示,两种体位对比前凸指数、腰椎曲线指数、骶骨倾斜角、Cobb角等参数结果,站立位均高于卧位(P<0.05)。如表1示。

表1:两种体位对比相关参数(

体位

n

前凸指数(cm)

腰椎曲线指数(cm)

骶骨倾斜角(°)

Cobb角(°)

卧位

50

0.86±0.26

0.96±0.26

25.288±7.331

32.181±8.502

站立位

50

1.14±0.22

1.02±0.22

30.561±8.261

41.831±8.621

t

4.571

3.024

5.874

8.124

P

0.032

0.041

0.021

0.000

2.2对比弓定点位置

统计显示,两种体位对比弓定点位置结果的差异较小(P>0.05)。如表2示。

表2:两种体位对比弓定点位置[例(%)]

体位

n

L3上份

L3中份

L3下份

卧位

50

8(16.0)

34(68.0)

6(12.0)

站立位

50

10(20.0)

33(66.0)

5(10.0)

x2

1.524

0.326

0.544

P

0.124

0.745

0.687

2.3对比摄片时间

    统计显示,两种体位对比摄片时间结果,站立位为(103.77±20.42)s短于卧位(137.58±25.66)s(t=15.641,P=0.000)。

  1. 讨论

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X线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余MRI、CT对比等待时间短、价格更低廉。尽管X线摄影范围小,且无法直观显示椎体骨折附近情况,但可清晰显示腰椎侧弯及生理曲度改变,特别是对前后韧带的视野良好,所以X线是测量腰椎曲度最理想的方式[5]。由于脊柱存在屈伸性,且结构复杂,脊柱空间在生理状态下具有较大活动范围,单个阶段仅有较小运动幅度,无法独立运动,所以整个运动均由韧带、关节突关节、椎间盘、椎骨等完成。在X线摄影时,不同的测量体位对检查结果也存在一定影响[6]。本文结果中,两种体位对比弓定点位置结果的差异较小(P>0.05)。说明不管何种体位测量腰椎曲度,其对弓定点位置的影响相对较小。文中显示:对比前凸指数、腰椎曲线指数、骶骨倾斜角、Cobb角等参数结果,站立位均高于卧位(P<0.05)。说明采取腰椎矢状面曲度采取不同体位测量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原因为躯干力学变化影响到了检查结果。卧位时改变了脊柱负重,X线摄影时不受重力影响,减少了腰椎的受力;而站立位时脊柱负重,伸直双下肢时重力向下,且机体中心为重心,改变了腰椎小关节与腰椎间盘应力分布,所以会影响摄片结果。文中还显示:对比摄片时间结果,站立位短于卧位(P<0.05)。这表明站立位体位更容易摆正,节约了检查时间。

综上,X线摄影中卧位与站立位测量腰椎曲度时,站立位耗时更短,但二者各参数差异较大,无法互相代替,所以还需结合检查目的及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体位。

【参考文献】

[1] 刘卫.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2):146-148.

[2] 曹强.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J]. 健康必读,2018,06(3):93.

[3] 曹强.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J]. 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07(1):93.

[4] 张良,代红阳,徐红维. 拍摄体位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骨盆矢状面倾斜及髋关节发育X线参数的影响[J]. 陕西医学杂志,2022,51(1):59-62.

[5] 张坤坤,于海洋,梁成民,等. 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中的作用[J]. 颈腰痛杂志,2021,42(3):313-317.

[6] 崔西龙,李贝贝,张伟,等. 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J]. 颈腰痛杂志,2021,42(4):45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