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2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

廖凤琴

龙岩市第一医院妇幼分院 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我院以对照形式展开,抽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妇产科接收自愿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2270例为对象,经随机交替法分为对照组(n=1135)和观察组(n=1135),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评价两种护理方法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结果与两组干预前相比,其SAS、SDS评分在干预后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围手术期的剖宫产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心理状态的改善,患者对此护理模式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更高,建议加强应用力度。

【关键剖宫产;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影响

随着剖宫产术的安全性提高,选择剖宫产作为分娩方式的女性数量不断上升。剖宫产能够有效的解决患者存在高龄妊娠合并症、胎位异常、软产道异常等多种问题但同时伴随的术中出血量大、术后血栓、伤口感染等较多风险也使产后患者的死亡率有所提高,导致患者围手术期间出现较大的心理及精神压力,最终影响到手术的顺利开展及患者在术后身体恢复的效果[1]。为此,笔者为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剖宫产患者的影响,特从院中抽取自愿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以随机分组进行相关调研,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抽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妇产科接收自愿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2270例为对象,经随机交替法分为对照组(n=1135)和观察组(n=1135),对照组23-33岁、均值(26.74±3.12)岁,孕周37-41周、均值(39.42±0.43)周,体重52-68kg、平均(58.76±3.69)kg,其中初产452例(39.82%)、经产683例(60.18%);观察组23-35岁、均值(27.13±2.85)岁,孕周37-40周、均值(39.18±0.36)周,体重55-70kg、平均(59.18±3.97)kg,其中初产476例(41.94%)、经产659例(58.06%)。两组一般资料相似(P>0.05)。本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会所提出相关执行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根据院内规定护理流程开展工作,如术前教育、术前常规检查、术后观察等。

观察组:(1)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必须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在护理方面的需求,同时借助心理状态调查表进行辅助评估患者术前的心态,对心理及精神压力较大的患者,可为患者解释剖宫产手术的优势、安全性等,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需耐心的给予详细解答,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心理压力;对过度紧张和害怕的患者,建议患者多与家人聊天、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有助于情绪的缓解。(2)病房整洁、温馨的环境,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住院舒适感,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病房中避免有尖锐物品的出现,以防止患者不小心被误伤;厕所地砖上铺垫防滑地垫,可避免患者及其他人发生滑倒的危险事件;控制噪音,为患者提供较为安静的休息环境。(3)提醒患者在手术前6-8小时内禁食禁水,术前30分钟将尿液排空;帮助患者进行术前常规备皮,密切关注患者子宫收缩情况,并通过胎心监护仪监测胎儿的胎心。(4)术后麻醉药物药效的消退,使患者感受到伤口强烈的疼痛感,可能导致患者因疼痛不耐受而出现情绪过激的情况。为此,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学习呼吸频率调节法进行自我调整,并建议家人多与患者聊天或看电视等方法,将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指导患者家人通过正确的按摩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疼痛。(5部分初产妇普遍存在开乳困难、乳管堵塞喂乳姿势不正确等现象,护理人员需采取专业的按摩手法及热敷手段帮助患者尽快疏通乳管为新生儿喂乳,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喂养的姿势喂奶;对于产后乳汁较多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通过挤奶的方法来缓解胀奶而出现的乳房胀痛感。(6)手术完成前2天尽量以流质食物为主,当患者肛门首次排气后可食用软糯的食物,合理搭配蔬菜及水果的分量,避免患者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在术后6小时,建议患者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康复运动、有助于尽早下床活动,后续可逐渐增加运动量,能够促进身体的尽快恢复。

1.3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SAS评分以心烦、苦恼等条目为主;SDS评分以苦恼、疲乏等条目为主。两项量表评分范围0-80分,评分低、则心理状态好

护理满意度:可经患者口述/问卷填写两种方式进行调查,分为三个评价等级、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观察指标数据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描述,比较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描述,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与两组干预前相比,其SAS、SDS评分在干预后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x±s)

组别

n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1135

63.11±3.42

20.36±2.79

64.25±3.23

21.53±2.58

对照组

1135

63.15±3.35

29.85±2.34

64.31±3.17

30.75±2.23

t

-

0.282

87.801

0.447

85.836

P

-

0.778

0.001

0.655

0.001

2.2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n,(%)]

组别

n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1135

648(57.09)

455(40.09)

32(2.82)

1103(97.18)

对照组

1135

498(43.88)

529(46.61)

108(9.52)

1027(90.48)

χ2

-

-

-

-

3.877

P

-

-

-

-

0.049

3讨论

剖宫产本身就属于能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的一种手术方式,此外也有一些患者并不完全了解剖宫产手术的具体操作、效果等,这可能会导致手术前患者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心理障碍,并对剖宫产手术出现严重的不适应情况,不仅阻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也对患者的身体恢复造成影响[2]

心理护理是一种护理人员通过对各种方法、技巧以及心理学的利用,在为患者开展护理服务的过程中积极的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以缓解和消除痛苦,从而达到对患者心理治疗的护理模式。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是保障护理干预效果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而对患者的术前宣教也使保障患者能够配合护理工作的关键;此外,对患者术后的伤口疼痛与饮食、锻炼的护理、及母乳喂养的指导,最大化的满足患者术后各方面需求的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3]

综上所述,对围手术期的剖宫产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心理状态的改善,患者对此护理模式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普及

参考文献

[1]刘梅. 剖宫产高危妊娠产妇术前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8):1034-1036. 

[2]余清华. 术前心理护理对剖宫产产妇心理状态及手术耐受性的影响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6):5245-5246. 

[3]牟娜,史晓丽,王世红. 个性化心理干预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及对自我效能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21,18(33):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