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0
/ 2

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

夏光辉

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 430200

摘要: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利规范有效、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健康“守门人”,在做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两大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单位内部管理才能适应现在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才能在医改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效能。本文从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

一、引言

在十余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历程中,我国逐渐建设和完善了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而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服务两大体系的建设主体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从前期的“重业务轻管理”模式转为了“业务管理两手抓”的新模式,但随着管理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机构由于人员配置、思想意识、管理层重视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内控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区各层面对单位内控管理要求的提高,内部控制建设相关指导意见中明确了“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国有资产业务、建设项目业务、合同业务”六大经济业务,为基层医疗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才能为辖区居民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才能在深化改革中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应有的作用。

二、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现状

(一)六大经济业务基本情况。

     随着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相关指导意见的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对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基层医疗机构结合内部制度和审计监察等外部机构的督促指导,基本形成了预算“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收支“照章办事、厉行节约、严格审批”;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国有资产“安全规范、权责一致”;建设项目“确保安全、节约投资”;合同业务“科学民主、规范全面”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搭建了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框架,使得单位在开展各项业务能按基本内控管理思路去执行,从而做到流程的完善、成本的节约,同时避免单位在部门内外审计督查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在做好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两大主体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二)人员配置基本情况。

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包括基本医疗业务和基本公卫服务,而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无法做到公立医院那么细分,常由全科诊室一科承担,同时基本公卫服务也从原有的12大项增加大了19大项,单位需要承担的业务量极大,所以单位绝大部分人员均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否则无法保证两大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编制数较少,现有编制人员无法满足基本业务活动需求,所以聘用人员也多为专业技术人员,行政后勤人员普遍较少,从而使得内控工作往往仅限于一至两人参与,而这一至两人也基本身兼数职,无法按照内控管理要求做到权责分离、专人专岗,使得单位内控管理工作效率偏低、质量较差。

(三)内部控制报告填报基本情况。

为了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治理效能、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等方面的重要基础作用,基层医疗机构也提高了对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每年按照省市区相关部门的要求按时编报内部控制报告,根据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确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小组,按照要求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会议,在会议上传达学习内控工作要求,梳理和完善单位内部关于六大经济业务的制度和流程图,并针对内控报告中所要求但单位暂未达到的指标进行统计,在往后的内控管理工作中作为重点环节开展。

三、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执行力较弱。

随着外部审计监察工作的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根据各项文件要求及单位内部具体情况制定了基本制度,同时严格执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并开展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核算,设立了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机制,关键岗位交流定期轮岗机制,“三重一大”集体决事决策等机制。但基层医疗机构仍存在较深的“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在制度执行力上,由于人员配置不完备、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多重因素导致执行力度不强,当执行内控制度时,往往碰到诸多阻碍,使得内控制度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内控制度无法发挥应起的作用,导致单位内控管理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从而带来诸多后续问题。

(二)业务知识掌握较浅。

    因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配置不足,很多单位甚至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再加上疫情常态化业务量的增加,使得多数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每天忙于处理各项业务工作,无法精细化学习关于内部控制管理的文件要求,再加上本身就缺乏管理相关知识,致使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业务知识掌握不深,只能将内控管理停留于眼前的工作层面上,不能根据单位现状提供可行的内控管理改进意见,更无法将其放在单位当下管理及未来发展的大局观上。同时,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不具备业务知识的工作人员就更无法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变化,致使整体内控管理水平偏低,无法发挥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效。

(三)管理层重视度较低。

虽然近年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的推进,各单位管理层对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之前有一定的提高,但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多为医疗卫生专业出身,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认为内控管理仅仅是建章立制,并没有将其作为单位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科室设置简单,人员配置不完备,很多业务工作需要管理层直接对接,常常分身乏术,只能指派财务部门或临时组建工作小组负责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但因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无法从大局上统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致使单位内控管理有制度未执行。

(四)信息化程度滞后。

内控管理工作涉及到单位内部各科室,在开展内控管理工作时,需收集单位业务科室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靠人工是无法处理如此大量的数据,但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极其滞后,一方面是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予以支持信息化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单位也没有专业的信息化人员进行系统对数据处理,使得单位在开展内控工作时可能有心无力,无处下手,从而影响内控工作的实施。

四、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的建议。

(一)培养全员参与的思想。

    内部控制管理不是一位员工的工作也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单位全员参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在完成基本医疗业务和基本公卫业务的同时,确实承担了大量的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源上的短缺,使得内控管理工作可能存在一定的缺失,但基层医疗机构应该打破条件的束缚,打造全员参与内控管理的思想,让员工意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参与进来,让各环节能衔接上,促使单位内控制度执行落实到位,从而推进单位内控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内控人员作为单位内控管理的关键,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理念,其次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要想从这几方面进行提升,就需要内控人员对学习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参与相关专业化培训,深入学习国家省市区关于内控管理工作的相关指导意见,通过学习加深对内控管理工作的理解,将理论用于实践,找出单位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同时,还应与监察审计相关部门应该业务交流,了解现在内控管理在实践中容易忽视的点,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弥补,促使单位内控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三)提高管理层的意识。

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多为医疗专业出身,常常将单位发展的重点落在抓业务上,在推进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忽视内控工作,从而在面对审计监察时可能会出现相应问题,所以管理层应重视单位内控管理,将单位内控管理作为单位管理工作的重点抓手,利用内控管理提升整体治理水平。因此管理层也需不断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在业务活动中反复强调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将内控管理思想放在当下的管理层面和未来发展的大局观上,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单位稳步向前发展。

(四)提高信息化的应用。

目前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较落后,可利用的信息化工具极少,无法处理分析大量业务数据,所以要做好内控管理工作还需要实现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分析业务数据,找出内控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提高内控工作效率,增强单位内部运行的效能。

(五)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

绩效考评关系到单位各职工自身利益,对职工能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所以基层医疗机构完全可以将内控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中,根据制度执行、科室内部管理、满意度评价等多角度进行绩效考评,促使职工贯彻执行相关制度,促进科室内部优化管理流程,同时根据服务对象满意度的反馈优化相关工作,形成全员参与内控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结束语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较为特殊的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上有别于其他事业单位,更应该关注内控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内控管理思想的形成和贯彻、内控工作的推进和实施,通过思想的培养、业务知识的学习、管理意识的提高、信息化的建设、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健全,让内控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业务活动,让业务和管理并行。